APP下载

新疆城市雕塑创作的特征与建议

2017-09-04阿斯卡·卡维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城市雕塑公共性

阿斯卡·卡维力

摘 要:城市雕塑应当在精神上起到记忆历史与启发思想的作用;在艺术上应当承担满足审美与进行美育的双重作用;作为公共环境的一员,应起到促进人与空间交互,提升公民公共性的作用。这些是创作中必须考虑的。目前,新疆的城市雕塑创作不乏优秀案例,但整体上在这几方面做得不够好。在创作中要把精神性、艺术性、公共性都考虑在内,把握住“大众化”与“化大众”的平衡,将人、雕塑、环境这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城市雕塑真正在民众间焕发出生命力与感染力。

关键词:新疆;城市雕塑;精神内涵;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133-02

一、前言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往往位于城市公共空间中引人注目的地方,应当能够承担以下几种作用:(1)从精神性上来说,要能够展现城市独特的的历史人文面貌,对外可做“名片”,对内可成为市民对故土精神依归之象征符号;(2)从艺术性上来说,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引领,起到对市民潜移默化的美育效用;(3)从公共性来说,雕塑立于公共空间,当有助于促进人与环境以及空间中人与人的互动。

这种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实际上是近几十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处内陆偏远地区,就更是发展的有所落后。在这项公共领域的艺术上,无论是指导理念还是艺术水平都有待提升。本文将从以上三个创作上的要点入手,结合新疆地区代表性城市雕塑进行分析,并针对新疆雕塑创作上的特点提出发展建议。

从新疆城市雕塑的发展来看,新疆的城市雕塑起步晚,创作的理念上较为保守,精神性、艺术性、公共性这三者的结合在创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精神性:记忆与引领之间

从新疆典型的城市雕塑的形象来看,大多数题材选取于历史、文化或民俗中;传达的是一种集体记忆或典型精神。比如1985年落成在石河子市的《军垦第一犁》,形象为三个战士躬身前行,拼命拉犁。50年代初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荒于天山南北,把千年以来不毛之地的荒野戈壁靠人力開垦成农田,今日城市才得以建成。这一作品就是对这一段历史与精神的记忆。开垦军人的形象随雕塑凝固在这座城市,唤起了人们对艰难年代的集体记忆。这一作品因对时代精神的确切反映和形象塑造上艺术性的张力,成为了新疆军垦人的象征,是新疆城市雕塑的上乘之作。新疆的城雕中,以对历史、传统、精神的纪念为立足点创作的还有很多,著名的有克拉玛依市的《开拓者》,是对城市建设初期采油工人的纪念,乌鲁木齐的红山脚下的长桥饮马的雕像,来反映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历史。

城雕出现在一个环境里,必须要有立足点,即这个东西存在于这里是有原因的,不是莫名其妙随便乱放的。国内的多数做法是从历史、传统中找出典型形象作为创作对象,这样,雕塑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对历史、对精神的记忆与传承。新疆的城雕在精神立足点上普遍走的这个路线:表达对历史的记忆。城雕虽然展现在公共领域,需要考虑大众心理,但究其实质仍是一种视觉艺术,艺术家的创作不光可以用来凝固历史,还可以用来做思想的引领。梁思成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艺术家放置在展览中的雕塑往往会起到启迪民智,为时代发出先声的作用。城雕面对的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全体民众,但不能因此放弃艺术追寻思想、引领精神的作用,否则就是艺术的“媚俗”。恰恰应该利用城雕处于公共空间、受众多的优势,发挥它作为艺术在精神上对人的启发、引领作用。

城市雕塑是艺术由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迈进,要保证其精神内涵的水准以及精神的有效传达,就要对历史和文化做深度、准确地挖掘。

新疆的特色文化包含具有地域风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融汇历史与传统的丝路文化、军垦文化。很多新疆的城雕都是以这些文化立意,但精神上深度不够。比如歌舞造型的雕塑近年来泛滥于新疆各地,如乌鲁木齐大巴扎、克拉玛依步行街、布尔津县喀纳斯、伊犁州、喀什地区等都以歌舞为主题塑像。各地的塑像看不出区别,都是穿着民族服装愉悦的舞者,看不出创作时对当地历史上不同时期舞蹈服装、形态\舞姿等的考证,这就缺乏了文化内涵,民众只能接收到朦胧粗糙的信息点。再者,歌舞在雕塑中不应只从外在的形象来处理,歌者、舞者必须有要诉说的精神。维吾尔族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勇敢、乐观地纵情歌舞的,雕塑不应只表现歌舞欢快的一面,更要在创作中挖掘其精神,引导人们想起歌舞背后真正不屈、伟大的民族灵魂。就是在精神内涵的准确性、引导性这一点上,喀什的城市雕塑 《阿曼尼沙汗》,著名维吾尔族雕塑家地里木拉提创作的 《维吾尔族歌舞》、 《萨满舞》等雕塑在众多歌舞城雕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

在长期的对视、“交谈”中,能不断的给人带来新的东西,是雕塑的生命力所在。能够将城市的精神记忆凝固下来,并在接受范围内给民众带来精神的启发,是城市雕塑被人记忆、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三 、艺术性:审美与美育之间

设计出具备艺术感和美感的造型,将精神内涵传达出来的这一步上,要注意审美和美育的结合,民众即能得到审美需求上的满足,又能在艺术的维度上得到新的熏陶。

新疆的城雕大部分是人物的塑形,采取写实的叙述方式。如上面所说几个纪念性的雕像是对真实场景的还原,雕塑家孙增礼的《葡萄女》,哈密市的《瓜乡少女》,和田团结广场的《毛主席与库尔班大叔》,都是最传统的人物纪实。

相比较而言,内地的城市雕塑更具现代性的多元创作手法。多元艺术创作还没有大量应用到新疆城市雕塑创作中。新疆石河子市广场雕塑以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军垦战士的革命精神等是很有感染力的方式,但也可以有另外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可以采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场景浮雕的艺术语言,也可以用抽象化的表达。青岛五四广场上的雕塑作品《五月的风》,造型语言就极富现代性和抽象性,不规则的红色钢圈构成火把形状,也像一阵卷过的飓风,强烈的运动感和视觉张力使人感到这股“五四”之风的力量。抽象的造型语言如果表达得当,往往具有更直击人心的效果。新疆也有抽象语言的城市雕塑,阿克苏市曾经的象征《沙漠绿洲》,造型是一个抽象的棉花桃,向上的弧形优美简练,是较为成功的,但整体过于规矩、平庸,在美感上没有什么突破。这可以用来传达象征意义,并轻松地被市民读懂,但在艺术上缺乏美感的冲击。endprint

应当将这种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更加与时俱进的艺术语言应用到新疆的城雕创作中,让民众不止是感到身心的愉悦,还能够在美的冲击下感受到艺术更多的可能性。新疆自在绘画、雕刻上的风格就既有别于中原,又跟中亚地区不同,文化的交织使它呈现出兼容,又风格迥异的艺术面貌。城市雕塑是进行大众美育不可多得的方式,新疆的城雕创作不仅可以考虑展现艺术的现代性,還可将当地独特的艺术面貌为大众展现出来,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培养其生活品味。

四、公共性:人与空间之间

并不是有一个广场之类的开放空间就必然成其为公共空间,真正的公共空间是由实际的互动、分享的关系网络建构出来的。艺术可以作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文环境密切互动的那个必要媒介。城雕在公共环境中,如何促进这个空间公共性的真正实现,是创作中应该考虑的。

新疆的城市雕塑多是展示性质的,没有将人、雕塑、空间这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公共性这一点上有待提升。

首先,从源头上,要提升雕塑的公共性就要保证公民的参与,《深圳的一日》这组平民塑像的创作概念是“让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随机选择了十多位城市里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群众作为模特,为他们日常的工作姿态塑像,将人物姓名、职业刻于雕塑旁。这是提升市民的公共意识,使城市雕塑真正贴近市民的方式,值得借鉴。

其次,黑格尔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刻好,再考虑把它摆在哪儿,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好的艺术要能够促进人与空间的互动,能够促进空间中人与人的互动,这就需要考虑雕塑在整个空间中的功能性。空间是一个场域,城市雕塑参与着这个场域意境的营造。

乌鲁木齐的《长桥饮马》,这尊雕塑的初次安装地点背景是红山,旁边有水乌鲁木齐河流过,真正是依山傍水,似乎将人们拉回到了百余年前古朴的老城。这是营造起意境,使人参与进空间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是与环境不和谐的城雕,如在乌鲁木齐红光山景区,三个不同的位置居然放置了相同的雕塑,显然这样不经整体创作的滥放对人与空间的关系不是促进而是干扰。

五、结语

环境的组成部分。目前,新疆的城市雕塑总体在精神上的深度与对民众的启发性不够,对民众审美能力与公共性的促进上还很欠缺。艺术家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应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大胆创新,在精神性、艺术性、公共性这几个方面都把握住“大众化”与“化大众”的平衡,将人、雕塑、环境这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城市雕塑真正在民众间焕发出生命力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辉.环境雕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保尧.公共艺术的文化观[M].北京:艺术家出版社,1997.

[3]张晓凌.解构与重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城市雕塑公共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