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考察的“学问”

2017-09-04张红日

速读·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以致用学问

摘 要:高三毕业生面临着高考,如何看待高考和应对高考无疑是高中生最关注的问题,当今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素养的考察,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考察。“学问”的“三层问”和“三层学”其实就是在培养一个有素养的中学生。学有三法,第一是自学,第二是求学,第三是教而后学;问有三层,第一层是“是什么”,第二层是“为什么”,第三层是“怎么用”。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仅仅在高考中可以得高分,在今后的人生中也会受益匪浅。中国人说一个人有知识,通常说这个人是个有学问的人,的确,学和问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才叫有知识。

关键词:高中学问;教而后学;学以致用

中国人说一个人有知识,通常说这个人是个有学问的人,的确,学和问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才叫有知识。

学有三法,第一是自学,第二是求学,第三是教而后学;问有三层,第一层是“是什么”,第二层是“为什么”,第三层是“怎么用”。

如果是为了随时随地随意的学,无疑,自学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想领悟得快,系统高效的去学,那就得求学了,也就是课堂上听老师去讲;而要想能够形成最深的印象,就是把你学到的知识教别人一遍,两遍,这样,或许你还能体会到更多的新知识。

知道“是什么”只是孩童的意识,理解“为什么”才算是有点成熟的思想了,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问的最高层次是“怎么用”。

作为高中生,尤其是高三毕业生,最应该弄清楚这学的三法和问的三层,因为高三毕业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很多学生苦于不得法,便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固然是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但也是欠缺对“学问”的理解的一种表现。

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不是"闭门造车"模式的创造能力,而是“温故而知新”模式的创造能力,是举一反三,是融会贯通,所以说高考现在真的是在考“学问”。“学”和“问”在高考中越来越被重视。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从学的角度来讲,就要求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资源来学,课堂认真听讲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课堂所占时间还是最多的,效率上,这种学法也是最高的,因为有老师的引领,学生只要高效的接受老师的讲解,就能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另外,老师不在时,向同学请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能够短时间内学会自己很多不会的内容,也可以学习一些好的思维习惯,这两种学习方法都属于“求学”。但是,老师不能总在我们身边,学生人数多,老师也不能总是围着我们一个同学转,而同学也需要有自己做作业的时间,所以,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自学,做作业,独立复习学过的功课,独立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都属于自学,自学比较灵活,也比较随意,适合对遗漏知识的补充,也有利于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如果想对知识有一个大彻大悟的领会,最好就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给别人讲一遍,这好比是一个计算机的调试过程,只有反复调用,才能使程序更加成熟,甚至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教而后学,这一点,作为从教15年的我,体会更深刻,很多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是在我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学到的,如果一个学生也能善于去教别人,那么,这个学生一定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尽管表面上看来是耽误了一些自己的时间,但是这样的“得”是远远能够偿“失”的,更何况,学生能够讲的机会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些机会,往往会让你和你的同学共赢,收获知识的同时,你也获得了同学的人缘和老师的赏识。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诚恳地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积极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到讲台上讲解习题,都是教而后学的好方法。

考试无非就是纸面上的“问”为了能够让这些同学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好这些纸面上的问,我将问分为三层,并结合高考的命题来分析。考试命题往往可以分为三级,一级命题,二级命题和综合命题。一级命题是基本知识点,二级命题是不同知识点的勾连,综合命题是多方位多角度综合利用知识点去解决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一级命题,也就是考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概念,定理,公式,词句,诗篇等,在高考习题中有一些一级命题,大概在20%左右;“为什么”“怎么用”就会在二级命题和综合命题中进行考察,“为什么”问的是对知识的理解,理解一个课本上的知识点就需要其他课本知识点和生活常识的支持,“怎么用”是在理解“为什么”的基础上,怎样对知识点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样的考察在高考命题中所占比例很高,尤其是在新课改下,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对创新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卷面上往往更多的是問“问什么”“怎么用”,也就是二级命题和综合命题。

总之,高三复习,直面高考,也是为成功的人生奠基。认真自学,积极求学,诚恳教而后学就是学而有法;记住“是什么”的同时要问问自己“为什么”,知道“为什么”的同时要多问问自己“怎么用”,最好是根据基本知识多设计一些二级命题,综合命题,学会“怎么用”不仅仅在高考中可以得高分,在今后的人生中也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张红日(1980.06.16—),男,河北秦皇岛,本科,中小学高级生物教师,生物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以致用学问
付钱的学问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培养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思想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莫让对话止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