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边疆治理的若干思考

2017-09-04高刚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刚

【摘 要】 文章探讨我国边境治理与稳定问题。认为要正确认识边疆区情,明确边疆省份与内地省份的差异和特殊性;正确定位边疆问题,边疆治理要抛弃羁縻政策的历史糟粕;正确区分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边疆治理不等于民族治理;正确引导多元文化的认同整合,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加强中华民族国族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 边疆治理;边疆政策;多元文化;认同整合

一、正确认识边疆区情,明确边疆省份与内地省份的差异和特殊性

边疆地区作为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指涉具有特定的涵义。从字面意思来看,边疆是我国领土的边缘性部分。[1]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正式进入了民族国家时代。但是边疆地区仍然作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栖息地没有变,边疆地区多元复杂的政治文化特色及其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依然存在。治国须治边,治边亦治国,治边的挑战就是治国的挑战。[2]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并领导边疆各族人民在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民族识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继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在西北边疆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边疆的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对于边疆问题的治理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原有的边疆问题的解决又会衍生出新的边疆问题,当前我国边疆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总体来说,这些边疆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边疆发展问题,包括边疆开发、边疆建设、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二是边疆稳定问题,包括民族关系、宗教问题、利益分化和利益整合等问题;三是边疆安全问题,包括社会管理、边境管理、边防建设等问题。[3]由于受到历史的传承和影响,一方面,边疆地区自然资源储备丰富,开采程度较低,人口较少,具有远大的开发前景。另一方面,边疆省份相比于内地,往往地势险要,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同时边界线延长且多临近他国,跨界民族众多,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影响深远,容易受到境内外反动势力的蛊惑制造动乱,影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所以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问题尤为紧要。进行边疆治理,必须明确边疆地区的差异和特殊性,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地制定边疆政策,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

二、正确定位边疆问题,边疆治理要抛弃羁縻政策的历史糟粕

历史上,中原王朝以其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为腹地,凭借强大的政治、军事、文化实力不断向外辐射,对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施加影响、威慑和渗透,另其降服和归附,逐渐在治边政策上形成“一点四方”的概念。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封建王朝对遥远边疆的这种控制手段不断地实践完善,即所谓的羁糜政策。“顺之以德服,逆之以兵临”、“守中治边”、“来则御之,去则守之”、“修文德以来之,被声教以服之”,[4]借之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辅之以深厚的文化自信感召以达到治理边疆的目的。中原王朝正是以这种高度发达的政治军事文化实力来推行其治理边疆的羁糜政策。诚然,在新世纪要治理好日益突出的边疆问题,务必要重视历史上中原王朝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历史上的羁糜政策在当前的边疆治理中是绝对不可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的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同胞可以在宪法和法律的准绳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是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各民族之间没有地位上的高低差别,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正确区分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边疆治理不等于民族治理

边疆问题不同于民族问题。边疆问题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題,是一产生就存在于边疆这个特定的范围并影响到国家整体利益的问题。民族问题是影响边疆治理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它指的是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是不能将民族问题泛化,并非所有的民族矛盾冲突都是民族问题,只有打破民族关系原有的平衡状态,引起某种尖锐对立,导致某种严重后果并造成了一定影响,伤害到相关民族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才成为民族问题。[5] 因此,在治理模式上,边疆治理也不同于民族治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的路径选择上,一度采用了民族主义的治理模式,在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民族识别,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推进经济开发和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加强边境管理和边防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边疆治理政策,这些治理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使得许多边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边疆问题的不断复杂化,这种将边疆治理等同于民族治理处理方式的诟病也逐渐被放大。许多边疆问题及其治理被纳入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去处理,用民族政策去解决众多的边疆问题,将区域性问题当作民族问题,可能会导致民族问题的扩大化,影响边疆治理的成效,甚至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的边疆治理的路径选择上,应该采取区域主义的治理模式,摈弃民族主义的治理模式。

四、正确引导多元文化的认同整合,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培养

在前民族国家时代,中原王朝将其统治中心的外围部分统称为边疆,边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受到中原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的影响、威慑和感召,众多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的博弈过程中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不仅中原王朝经历着改朝换代、人亡政息、沧海桑田的变化,边疆作为众多民族长期集聚碰撞交流的地区更是如此,边疆民族的游牧文化对自然条件的强烈依赖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经常发生重大的战争。民族成分的复杂性,主体民族的流动性,民族之间的竞争性,使得边疆地区传承着类型多样、性质多元的文化特征。从古至今,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类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创新而不断完善鲜明,尽管有些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日益消失了其往日的色彩甚至流失千古,但孕育在片大地上的生生不息的人民却都承载着这片文化的血液。生于边疆,自然地就信仰、认同着本民族的文化,而且这种认同与生俱来,根深蒂固。但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毫无疑问,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某种悖力。一旦这种认同差异被不断拉大,就有可能威胁到党和政府在边疆地区的合法性,给伺机在边疆地区制造纷争破坏的敌对分子以可乘之机,甚至威胁到国家主权的安全和统一。显然,人们在心理上的这种认同差异和冲突将会直接影响到边疆治理的成效。这就要求边疆治理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某种程度的认同整合,使得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强于自己的民族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国族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4][5] 周平.中国边疆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34-39、22-24.

[2] 陈霖.中国边疆治理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

[3] 王江成.21世纪以来中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1).

【作者简介】

高 刚(1992-)男,汉族,甘肃平凉人,新疆师范大学2015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执政党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