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新加坡民主转型的条件与困境
2017-09-04刘桃王慧
刘桃 王慧
摘 要 20世纪50年代后,新兴民族国家相继走上民主转型之路。目前,关于民主转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拉美和南欧国家的分析,当然近几年对亚洲尤其东亚国家的民主转型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这其中,新加坡却成为研究的“半真空”地带。而本文就新加坡民主转型过程中的条件和困境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民主转型 政治 制度化 新加坡
作者简介:刘桃、王慧,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73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47
二战后,迎来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化浪潮,民主转型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新加坡的民主却被给予了十分消极的定位,新加坡被排除在民主(半民主)国家之外。但是,我们需要看到新加坡独立至今短短50多年的时期,由一个英属殖民地蜕变为受世界称赞的“花园城市”,这种质的飞跃绝非偶然。新加坡目前正处于发展的稳定期及市民社会形成的初期,这些条件为其民主转型带来了契机,但新加坡体制中的弊端尤其是一党独大的政党制度也对其民主转型造成了反向的约束。如何在条件与困境中寻求权衡,把握好发展契机值得深究。
一、基本理论诠释
(一)民主转型理论
“民主转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托提出的,他将民主转型定义为由威权政权到自由民主的转变,这个概念得到广泛接受。该理论研究通常采取结构方法。亨廷顿对民主转型的研究集中于民主转型阶段的分析,他将19世纪初以来的民主转型过程划分为三大波潮流,并且重点分析了20世纪后期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过程、特征以及走向。在《第三波》中他对民主转型的原因分析对于本文分析新加坡的民主转型条件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就经济发展与民主化的关系方面。查尔斯·蒂利专注于民主转型中抗争政治的研究,主要研究社会动员中的抗争与民主化的关系。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体制下虽然社会较为稳定,但是由于新加坡的民族构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其造成的限制,民众的社会动员也是未来新加坡民主转型中可能出现的一大困境。
(二)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是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的概念。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他将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视为政治制度化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之上,亨廷顿指出一个有效、强大的政府有利于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促进政治稳定。新加坡自独立以來政治稳定性较强,且政府廉洁、务实、高效是新加坡民主转型中的一大优势,而很多研究者将这归功于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比较高。因此,在本文中专门引入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概念作为分析新加坡的定量之一。
二、新加坡民主转型的条件分析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正处于人民行动党掌控议会的主要时期,没有发生如1974年葡萄牙事件,也没有拉美地区的动员抗争,这些似乎使得亨廷顿看不到新加坡民主转型的曙光。但是,历史证明,新加坡不应当被排除在民主转型的浪潮之外,甚至目前新加坡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在《威权统治的转型》中提到:“没有任何一个政治政权,也没有任何一个推动民主化的力量被当做是单一的 。”而新加坡民主转型也具备诸多条件,集中体现在经济、制度化、政权、市民社会、权力精英、意识形态诸多个方面,这些结构要素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着新加坡的民主转型。
(一)经济发展是新加坡民主转型的物质基础
有关经济增长与民主化的关系,亨廷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更容易发生民主转型。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识字率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导致新的权力关系以及经济组织的出现;经济增长为社会集团之间提供了更多的可供调配的资源;经济增长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及满足感。
(二) 较高的制度化水平为新加坡稳定向民主转型提供保障
新加坡的制度化水平主要体现在其适应性、复杂性及协调性上。首先就适应性而言,虽然新加坡独立仅有50多年,从存在的年龄上看不具有太大的优势,但是新加坡脱离英国、日本殖民之后,无论是总统的选举还是党派的竞争都在议会体制内部解决,没有诉诸于暴力及对抗。同时虽然存在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现实情况,但是人民行动党领袖主动改革制度,例如集选区制度在一定程度保证了反对党的地位。就复杂性而言,新加坡实行议会制,起初总统不具有实权,总理掌握行政大全并下设15个部,分工合理。议会是新加坡最高的立法机构,内阁集体对其负责。就协调性而言,由于新加坡具有一个权威较大的强政府,而且政府自身十分注重效率和廉洁。同时由于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地域有限,行政命令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而且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一定程度上还是革新了英国政治制度中的进步因素,诸如新加坡拥有成文宪法和效率较高的一院制立法机构。
(三)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绩效巩固了其政权合法性
1959年,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时期,承诺要发展经济和解决住房问题。短短40年,新加坡就跻身成为“一个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满足了86%的公共住房需求,这些普惠性政策加深了民众对于人民行动党的认可。一旦人民行动党主导社会的民主转型,民众很可能持有一种信任态度,有利于民主化的推动。
(四)权力精英很可能成为新加坡民主转型的推动者
蒂利在《论民主》中将民主转型的模式进行分类,分为由政治精英主导的和有外部动员引发的。笔者认为,从目前新加坡的权威政治和强政府来看,民主转型的路径很可能是依赖政治精英的内部协定来推动的。查尔斯·蒂利将这个过程概括为威权政权的上层精英在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时,通过谈判与妥协彼此之间达成协议,促成向民主的转型 。自由化的改革包括开放的政治系统、允许反对党的存在以及自由的选举,而目前民主化的过程中人民行动党和反对党之间逐渐朝着更有序的竞争模式演进。
(五)市民社会形成为新加坡民主转型奠定群众基础
市民社会一向被西方学者认可为民主化的标准之一。而新加坡的市民社会也在逐渐的觉醒。虽然民众在内心接受人民行动党的执政,但近些年来,民众逐渐反映出对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不满,并希望有一个制衡的反对党来参与竞争。这种态度集中反应在1984年12月的大选中,尽管人民行动党赢得了79个席位中的77席,但是它仍然失去了12.8%的有效投票。
三、新加坡民主转型的困境分析
新加坡的民主转型有诸多条件的支撑,但同时新加坡的民主转型也不可能轻易顺利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从强政府、威权统治的根基、民族构成以及政治参与、反对党等方面阐述新加坡民主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新加坡式强政府很可能成为民主转型的最大阻力
新加坡式的治理形式倾向于亨廷顿描述的强政府,即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威,集中调配资源,中央权力集中。在新加坡其强政府特性最突出体现在李光耀的执政时期,李光耀自1959年开始担当了31年的李总理,21年的李资政,2011年大选后宣布退出内阁 ,这充分显示了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以及李光耀个人对新加坡的影响。甚至李光耀还表示“我会关心新加坡到死”。强政府对于民主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很可能导致权力结构的固化而排斥民主化过程。同时市民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组织多样化的情况必然与强政府形成一种权力分配上的矛盾。再次,新加坡的权力精英是其政治的受益者,如果他们不主动寻求变革,而一味维系固化的权力结构最终很可能阻碍新加坡民主转型的过程。同时近几年新加坡虽然做出一定的努力但在媒体的控制以及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系统构建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威权统治的传统阻碍民主转型的过程
林兹认为,威权政体是不同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的另一种政治体制。它的特征是:有限的、非责任式的政治多元主义;无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导,而只是一种特殊心态;除了特殊情况,没有广泛而强烈的政治动员等。 新加坡的威权统治是自英国殖民时期就遗留下来的传统,它的根基是比较深厚的。诸如:人民行动党政府延续了英国殖民政府在公务员招聘和晋升中的精英统治政策。而且新加坡领袖自身也具有对威权统治的偏爱。
(三)政治参与在民主转型中作用甚微
新加坡民主转型过程中政治参与水平比较低,这种现象由诸多要素引发。一方面新加坡政府由人民行动党占据,且人民行动党中绝大多数都是马来人。占总人口近8层的华人很难获得从政的机会。另一方面,新加坡的人才選拔很难。在新加坡,绝大多数拥有财富的人都不愿意参与政治并且认为这会危害到自己的商业发展,导致专业化的政治精英缺乏。无论是从人民行动党还是反对党诸如工党而言,政治精英选拔是个很大的困境,这当然也不利于推动新加坡民主转型。
(四)民族构成成分复杂不利于政治稳定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国家。新加坡400多万人口中76.9%的华人、14.0%的马来人、7.7%的印度人和1.4%的其他族裔,而且53.8%的佛教徒和道教徒、14.9%的穆斯林教徒、14.5%的无信仰者、12.9%的基督徒与3.3%的印度教徒。 这种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的国情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加坡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可能成为新加坡民主转型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五)软弱的反对党不利于民主转型
西方学者衡量民主化的标准之一就是政党之间公平的竞争。起初,反对党与人民行动党是在一个平台上竞争的,但是随着人民行动党的发展,而其他党派力量却逐渐式微。一方面由于竞选经费无法与之抗衡;一方面由于反对党在选举间歇阶段并不积极到地方进行自我宣传,造成与民众的疏离;同时反对党也面对精英选拔的困难。李光耀曾表示不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的存在。但是新加坡首脑应该看到政党之间有序公平竞争所带来的活力。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拉美、南欧、亚太地区。新加坡在民主转型中既要抓住机遇,同时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新加坡目前并非没有民主转型,而是在人民行动党主导的渐进发展的民主,即一种“有控制的民主”。
注释: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0.
[美]奥康奈、[意]菲利普·施密特.威权政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性民主的试探性讨论.新星出版社.2012.4.
[美]查尔斯·蒂利著.魏洪钟译.论民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李光耀执政方略.人民出版社.2015.
刘智勇.韩国和新加坡威权政治比较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
[澳]约翰·芬斯顿著.张锡镇译.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