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推进,互动生成

2017-09-04郁星宇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融合

郁星宇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对原有的教学预设做出调整,从而把握住课堂上的新形式、新问题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编排之外,教师还要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来及时做出调整,并有效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达成预设与生成的完美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师生互动;及时调整;生成;融合

因为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个先入之见:要引导学生按照预设轨道行驶。其实这样的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样的学习在避免學生走弯路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失去了一面“镜子”,失去了对比,也可能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恰当地处理好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学生真实的想法牵引出来,并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验证,这样真实的学习往往会推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当课堂在预设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临界点的时候,学习过程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整体。作为教师,我们要养成相关的意识,还要具备这样的调整能力和整合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为我们的关注而受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尝试。

一、更新观念,提升意识

师生双方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当由教师或者学生双方中的任意一方来决定课堂学习的节奏、走向以及过程,而是要不断融合,不断调整,不断互动,促进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教师教的主动性,当教学双方的心理状态都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教学过程来看,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前已经制定了教学预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根据经验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但是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预设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适度放开对学生的束缚,激发学生的真思考、真投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做出微调。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

1. 对教学目标的新认识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用三维发展目标来规划课堂教学,这样的目标涵盖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在课堂上关注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之后,学生的学习就脱离了单调和模仿,学习的过程就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也会随之增多。但是在现如今的数学课堂中,仅仅关注这些还不够,因为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就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注,比如说在健康生活方面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更多的是依赖于他管,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更新观念,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清晰、更明确、更全面。

2. 对学生角色的新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教学,学生的角色就不能被理解,我们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决定课堂的走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跟随学生的方向来随时做出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他们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一个是学生在课前学习中总结出来的问题是不可控的,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二是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学生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想法,如果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存在教学价值,我们就要重视这样的生成,将生成作为课堂资源来处理。

二、适时调整,恰当处理

1. 内容重构,适应学情

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自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让内容更完善,结构更严谨。一旦做出了这样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就不再单调和死板。

例如在教学“乘10、100、1000……引起小数点的移动”时,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规律,如果此后我们再辅以大量的重复练习,那么课堂的真实容量便得不到保证。因此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果断地将小数除以10、100、1000这样的问题加进来,让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先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交流,直至最后得出结论。事实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个探索,在这样的调整下,不但课堂容量更大了,而且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对学情的把握以及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合理地重组教材,让学生在对比和联想中完成相近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方法经验。

2. 多样预设,动态调整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决定使用那一种方案来引导学生,这样做到对症下药,可以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会面对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用一个数表示出这半个蛋糕”,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分数,初步知道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一半,这样笔者就会让这些学生来试着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数,其中的2表示什么,1又表示什么;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完全不知道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会让学生想办法创造一个数,或者用画画以及语言描述等方法来表示这个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用“0.5”表示,有些出乎笔者的意料,因此笔者先请学生说一说怎么会想到这个数,然后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数来表示。可惜学生已经陷入了小数的先入之见,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及时出示了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示,再逐步将算筹表示成分数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一种新数,而且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即便是在教学预设中做了两手准备,但是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出乎笔者的意料。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及时调整了预设,让学生的探索充分、有意义。正因为有了动态的调整,课堂才显得更自然,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新鲜感。

3. 及时引导,突出生成

课堂生成是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当我们能够灵活机动地处理好课堂生成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进入一片新天地。

例如在“认识公顷”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之前认识的几个面积单位,体会一下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学生在梳理知识的时候发现每一个面积单位都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小,而且因为相邻的面积单位的边长相差10倍,所以面积相差100倍。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出更大的面积单位,于是就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交流的时候,学生首先说出了“平方千米”,因为长度单位中比“米”更大的就是“千米”,所以学生创造出这个单位并没有出乎笔者的意料。此后,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之前两个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为什么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不是100呢,会不会在它们之间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受此启发,有学生提出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并且取名为平方十米,相应的面积单位还可以有平方百米。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笔者向他们展示了“公顷”这个单位,与学生创造的平方百米对应起来,并告诉学生也存在着边长为10米的面积单位,只不过因为使用频率不高,所以在教材中没有介绍。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构建就十分完善了,而且他们对“公顷”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这个单位与平方米之间还存在一个面积单位,这为他们扎实掌握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打好了基础。在重视了课堂生成之后,学生的学习更加顺畅了,认识更加深入了,这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情况。

总之,建立在科学的理念和良好的课堂执行力之上,我们可以让学习过程充满变化,让课堂跟上学生的脚步前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滋生出新想法、新观点、新认识,而把握住这些生成之后又会凸显出数学的魅力,推动学生的深入探究,促进数学体系的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