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书法临习中的临摹技巧
2017-09-04王舒
王舒
记得第一年的工作中有老师问我在小学中大部分的学生练习颜体好不好,我也总在思考这个问题,前人优秀的法帖数不胜数,对于一个小学生在初涉书法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选择书体和字体的问题,书体即字形的不同形式,字体则是文字的风格,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科学的选择。“书从由画也”,有人提议可以从书法的源头,由篆隶开始,也有人提倡以主观意识为主,楷书较于其他易于把握,符合初学者的感悟能力。楷书始发于汉魏,发展于晋,鼎盛于唐,唐楷是楷书中的典范,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唐楷无可厚非,易于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自有特征,他们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生活阅历尚为浅薄,观察能力不够仔细,所以在临写时总有一些共性,表现在:其一是在书写横画时极易变方为圆;其二是在笔画提按时不易控制;其三是竖画起笔时难,竖直更难;其四是结构易写松散,而颜体的特征“横细竖粗”,风格强烈、笔画既明显又较容易掌握,初学书法的小学生只要抓住其特点而临写,便使其形酷似颜体,从而对书法产生兴趣,培养兴趣是临习书法的第一步,所以总体而言学习颜体利大于弊。
书法即是单纯而抽象的线条艺术,它没有绘画题材形象相似与否的观念束缚,但对于小学生学习书法而言,往往道路曲折,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其一,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还处于感性的认识阶段,灵活性不够,一开始他们不愿意按部就班,总能感性的照着自己的个性来,再者握笔姿势和方法受平时写铅笔字的影响很难改正。其次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这一阶段对他们来说学习书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很肤浅,临帖的自觉性还不高,不能表现线条的节奏断连,笔画的方圆粗细以及结构的开合收放,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审美,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持续不断地自觉临习。
小学生的书法学习常常与写字好坏纠缠在一起,因为书法确实是书写汉字的一门艺术。从古文字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到今文字的隶书、章草、小楷、今草、楷书等,文字是书法赖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作为书法艺术表现的载体。学生们在小学阶段临摹的时间较多,众所周知,临摹分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早年的阁贴临书有这样的评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是夸赞王铎临摹过程中对范本形体把握精准无误。虽有人对这样的标准有疑虑,持反对意见,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高标准,是基础,也是关键,这样的实临更容易使我们意与古会,与作品相通。所谓“技进乎道”就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支撑下,随着人生阅历和文化修养的积累提高,书法达到较高的境界,而在我们小学阶段,教师要做的则是普及以及求精,临摹作为书法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关于小学生临摹方面我有以下一些心得和想法:
其一:学习单个字的结体。可行性的办法有描红。将纸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并且使学生更加清楚笔画的形状和其之间的联系,感受其分割出的每一个空间所具有的流动美和和谐感。
其二:学习其用笔方法。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论断。赵孟頫所强调的是以笔法为核心,以结字为表象,用古法将二者统一于审美理想的概念中。在我看来,在不脱离古法的限定范围内,用笔是个不可变动的量,而结字是可变量,我们不能充分的让小学生完全了解笔画、结构的抽象性以及书以载道的玄妙感,但能够从书法中抽绎出传统的文化基因,帮助孩子们在贴中寻找其踪迹,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去。感受从线条到结字到用笔的过程。
其三:注重多个相同字的变化。如何学习一个作品中这些相同字的不相同之处,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量,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在临摹时要特别注意。例如《兰亭序》中丰富多彩的27个“之”字,引领着我们感受同个字之间线条质感刚柔并济的不同,同个字之间结字规律奇正相依的不同,同个字之间空间对比虚实疏密的不同。
其四:章法的学习。就颜体来说,其章法严谨磅礴、井然有序,从特点上讲,形神兼顾,丰腴雄浑、柔中带刚,很有骨架感,其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讲,颜体字形体端庄、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阳刚劲拔,丰腴雄浑,数美并举,足以为后世习书者立则。所以我们需更多的引导孩子们欣赏原作。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就要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在看、描、写、评、改,这五个过程中进行不断调整,培养一双观察仔细,看字尖锐的好眼睛。在从指导、示范、练习、评价、辅导、再练习的一般课堂进行的教学模式中,提炼出可以试用于实际教学中因班而宜,因生而宜的不同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或在田字格中描摹一行独立书写两行;或在进行评定时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或者对自己书写的字对照字帖,从结构到用笔进一步的再发现、再改进。再比如在深入探索上,每個年级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强学生的读贴能力,低年级可从位置关系上入手,心细地从笔画琢磨:对粗细、藏露、方圆等方面进行分析;高年级可先熟悉整篇字帖的大致内容,概括结构特点:如部首间的比例、穿插、避让、呼应、映带等,而后了解作者内心,感受其整体精神风貌带给我们的意韵享受,使得整个小学阶段既了解笔画和结构的共性,也感悟笔画和结构的不同变化,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结构特点以及汉字书写的规律,逐步形成熟练的书写技能。
快乐轻松的课堂才是学生的最爱。枯燥的学习书法只能使得学生厌倦,无味的临摹课堂使得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所以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以培养兴趣为主。在课堂中有时候会发现学生学习书法兴趣不浓,自学能力较差的现象,在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太过于强调学生的书写效果,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表达,要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有一个大的飞跃是不现实的。特别在书法教育上,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设定得过高,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应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学一个会一个,学一个变一个,而不是求快求多,一味的激进不能使学生由量变质,只能走向相反方向丧失他们原本的自信心。从第一个端正、美观的字开始,将书法作为兴趣的种子种入心田,让学生对书法逐渐地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有主见性地、专心致志地学习,那我们的第一个目标也就达到了,这也充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结字的过程中只单一的记住某个字形,而不能够举一反三。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就需要去引导学生掌握规律,运用规律,遇到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不同偏旁部首等各种有迹可循的字时应该如何处理,甚至可以编成顺口溜,字谜等让学生牢记。在读帖、临帖、背帖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人所长,为以后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打下基础。
其三:鼓励学生应用。在平时的课上、课下都不难发现一些孩子练字时写的是一个样,而实际在写作业、做试卷等应用时又是一个样,并没有统一起来,可谓“知错不改”,这样一来,练字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字的面貌,学的也不会扎实。怎样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是每个学科老师都头疼的问题,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和用的关系也是书法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在平时的点滴中不断地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多去应用,学一个改一个,才能逐渐改变原来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其四: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美、艺术美。除了欣赏一幅幅书法作品的规范美、形式美、气韵美,还可以从书法的源头,由老师掌握深浅,从一部跟随小学由浅入深、小而精的书法史开始,在课堂中可以看魏晋名士写迹,捕捉他们的率意、优雅和潇洒,看汉碑、北碑中的雄浑拙仆,静穆奇异;看中唐盛期的雄浑奔放,看宋代尚意书风下的流畅潇洒,看明中后期的恣意烂漫,看清代碑学兴盛下的古拙之风,引起孩子对书法的追求愿望,从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李可染先生曾说: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一方面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另一方面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强调的是创新意识,“创”,变也,改也。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注入自身的气质个性,赋予书法新的活力,新的美韵,从而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小学阶段学生侧重于临摹,对于创作部分涉及面小,但是不管时间的推移他们总要面对这个问题。临与创之间的联系密切,孩子们可先从背临开始逐步向创作递进,不管古代还是近代的大家,其书法风格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是其深厚的功力,开拓的眼界,使其在传统的书海里自由穿梭,又带着每个时代不同的气息。我们是接班人也是传承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知识教给孩子们,我们要肩负起更重的责任继续前行。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