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追问时机,激活高效课堂
2017-09-04张苏良
张苏良
摘 要:把握课堂追问时机既能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能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追问的契机,于无疑处、停滞时、出错处、尝试后实施追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追问;追问时机;思维
课堂追问是指针对某一问题实施一问之后再次地提问,直指问题的根本,是对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思想的深层次挖掘,是接近事物发展规律本质的研究。通过追问,能够形成严密、有序的教学流程,让数学问题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展开,其目的是让学生从肤浅的理解层面过渡到深层次的理解,由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追问时机,教师可选择在无疑处追问,以挖掘学生思维深度;在学生思维停滞时追问,激活学生思维空间;在学生出错时追问,纠正学生思维偏差;于学生尝试后追问,拓宽学生思维维度。
一、于无疑处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如无教师的引导,学生便不会对知识主动进行深入地探究,而无法过渡到方法层面的学习上,不能对知识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以至其思维的深度难以提升。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节点处,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性,切入性地实施追问,发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诱发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节时,教师组织学生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践等掌握如何找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流程通常能够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且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步骤成功地找到因数和倍数,其间,学生便会得意扬扬,认为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识,不再进行深入思考。此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追问,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1是什么数?‘1的倍数和因数有哪些?在这些因数和倍数中有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最小的偶数质数又是几?”层层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越“追”越“问”中越清晰,在越“追”越“问”中越明确,从而诱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二、于停滞时追问,激活思维空间
课堂中,学生有时会出现思维混沌的状态,思考的方向就像电流“短路”一样,瞬间不知所措,无法继续学习和思考,出现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此时教师不能仅是被动地等待,而应精心设计,主动追问,帮助学生解除思维上的障碍,化解难题,让学生的思维重新 “通电”,激活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拨开谜团,让学生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豁然开朗感,进而重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比如,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教学为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在“今日菜谱供应中,对6种荤菜,7种素菜进行荤素搭配组合,请问你能列举出多少种搭配情况?是怎样组合搭配的?”这个题目中,学生在列举时通常会出现搭配组合遗漏、混乱、重复等问题,以至不能将所有的搭配情况列举出来,既费时费力,又没有效果,学生自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进行突破。此时,教师便主动追问:“怎样才能做到在荤素搭配中避免重复或遗漏?我们是否能尝试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列举出来?”学生便豁然开朗,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纷纷行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将6种素菜进行编号,即a1, a2, a3, a4,a5,a6;7种荤菜编号为b1,b2,b3,b4,b5,b6,b7,按照从a1~a6的顺序分别与b1~b7进行搭配组合,并将每一种组合依次写入表格中,避免遗漏、重复。这样的组合结果都是荤菜一种、素菜一种进行搭配。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还拓展到荤菜两种,素菜一种进行搭配的列举,从而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于出错时追问,纠正思维偏差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试误”中总结经验,从而积累数学方法。课堂中,学生总会无可避免地出现错误,而学生犯错的过程,也是暴露思维问题的过程。此时教师应抓住纠错的时机,精心设计追问,根据学生思维的薄弱点和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理清错误的原因,并总结防错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调整到合理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从而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度。
比如,以“小数乘整数”教学为例,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练习中,学生常会点错小数点的位置,导致结果不正确。如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课堂练习:(1)2.05×2=?(2)0.06×25=?(3)1.07×204=?教师观察学生的计算结果,其出现错误的结论分别是0.41,0.15,25.68。据此情况,教师便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实施追问,针对(1)题追问学生:0.205×2=?20.5×2=?讓学生在计算中理清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则计算结果存在差异性,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准确掌握确定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当计算结果有“0”的时候,不能先将“0”简化掉,而是在确定小数点位置后再将“0”去掉,因此,(1)题的结果是4.1。(2)题中的小数中含有两个“0”,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由于不计算“0”容易出现小数点位置确定错误的情况,此时教师便借机追问:25×0.06与0.06×25的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通过竖式计算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方法,避免学生在计算结果中点错小数点的位置。(3)题中小数和整数均含有“0”,碰到“0”学生就容易出错,常在竖式计算中忽视“0”的计算,因此,教师追问学生:“你怎样在竖式计算中将含有‘0的这一步表现出来?它在结果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帮助学生正确列竖式计算,得出正确结果是218.28。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指责学生的错误,而是将错就错,通过举例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自我纠错意识,从而意识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
四、于尝试后追问,拓宽思维维度
敢于尝试是学生独立学习精神的体现,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思维模式。学生在尝试中不免会出现思维单一、一切服从教师命令的表现,导致思维发展受到束缚。此时,教师不应直接干预,而是采用恰当追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尝试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是否用另一种方式也能解决问题?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维度,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节时,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能够运用折线统计图的情况,并分析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理解统计图使用的条件和意义。然后组织学生绘制学校1到4月份用电量的统计图,在巡视指导时,发现每一位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绘制成折线图,既能表达数据的多少,又能看到用电量的变化趋势,即教师教了哪一种统计图,学生就都选择哪一种统计图。此时教师没有让学生停下来,而是在学生绘制完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条形图、折线图两种统计图,让学生明确区分每种统计图代表的不同意义,进而追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局限于一种统计图的绘制方式呢?”不同的统计图在某种情况下能表达同一种内涵,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另一种统计图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不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维度。
总之,把握课堂追问的时机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它不应该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等待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借助追问化解问题,而是在预测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追问契机,主动出击,从而提高追问的有效性。除了在无疑处、停滞时、出错时、尝试后等时机实施追问,教师还可在学生出现困惑时、意外时以及学习转折处精心设计追问,从而激活学生主动思维的契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