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2017-09-04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親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有删改)
老 师:莫言的文字,深沉朴实,风格恬淡,却饱含艺术魅力。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倾听他以高密人朴实的话语,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他的见闻经历,诉说他的生活感悟,感觉是那样的随和、亲切。当然,这和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密不可分,下面请大家就这一点,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朱汶茜: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作者眼中观察到的那些有关母亲的画面。文章开篇第一段,就充满了画面感:母亲坐在白花盛开的梨树下,敲打野菜,周身弥漫着苦涩的气味。这段文字,好像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匣子,把童年时一张泛黄的旧照片拿了出来,分享给读者。读的时候,那种辛酸艰难的感觉,立刻涌上心头。
黄 骏:而且,作者在第二段还写了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个细节,和当时苦难的生活背景是那样格格不入,但是恰恰体现出了母亲的乐观和坚强。这样的细节,读来是如此细腻,如此真实。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像是在带着我们,暗暗观察和审视他这位伟大的母亲。
朱梦熹:除了用“我”的视角讲述“我”眼中的所见,作者还在文章中描写了大量的心理活动,一边叙事,一边抒发自己的感想。例如,在写完母亲劳作时哼歌,作者紧接着写了自己的感想:“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作者能够在文中直接抒情或议论,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冯宸珏:我也想说说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最让我感动的一处是第三段,“我”担心母亲会因不堪重负而自杀。那时,家里可以说是糟糕到了极点,种种厄运都降临在母亲身上。村子里好几个女人都连续自杀了,所以“我”也担心母亲会想不开。作者说:“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读到这里,我有种想落泪的感觉,作者把当时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心理写得那么到位,把自己内心最私密、最真实的想法分享给了我们。
黄 骏:宸珏同学说的这一处我也感受很深。面对孩子这样的担忧和恐惧,母亲对“我”的回答是:“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一句话,虽然简简单单,但是读来却有千钧之力。作者善于将人物置于具体情境中,细致描写言行,使人物性格鲜明。
老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了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它可以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可以在文章中随时和读者分享自己的内心活动。那么,大家再看看,在语言方面,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特点?
朱汶茜:我认为,这种叙事散文的语言不在于精致、有文采,如果能真切动人,即便是最简单朴实的语言也可以充满魅力。这篇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简洁,却包含了深厚的感情与无穷的韵味。可谓平淡中见警策,平凡中显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朱梦熹:没错,这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如果我们要写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敞开心扉和读者交流。只要细节真实,感受真实,哪怕是简简单单的文字也会打动人。
我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人称叙事,就是用第一人称“我”写文章的方法。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读者会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这点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