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信息转译的古城内部结构变迁分析方法探索
——以定兴古城为例

2017-09-04刘祎绯黄川壑李雄

风景园林 2017年6期
关键词:层积街巷变迁

刘祎绯 黄川壑 李雄*

基于历史信息转译的古城内部结构变迁分析方法探索
——以定兴古城为例

刘祎绯 黄川壑 李雄*

将历史城市地区的变迁视为连续演变过程成为共识以来,如何更全面地研究这一变迁过程已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专注于古城内部结构的变迁,形成工作框架,在时间“分段”、空间“分片”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中的“层积”理念进一步构建了“分层”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信息转译的基础上,做出全过程、高精度、多层面的分析。并以定兴古城为例,划分建筑空间层积、街巷空间层积及文化空间层积3种类型,初步展示这套未来可供其他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研究借鉴的“层积分析法”。

历史城市;城市内部结构;变迁;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定兴古城

Fund Item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s of China for Young Scientists “A Multi-Scale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Historic Cit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Taking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No. 51608035);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mage Study of 15 Historic Areas in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No. 2016M600050)

1 基于历史信息转译的古城内部结构变迁研究背景

1.1 研究历史城市内部结构变迁的意义

随着文化景观、城市形态学、城市历史景观等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不断进展与构建,承认历史城市作为活态城市的动态性质,历史城市地区变迁则作为连续演变的过程,越来越成为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等各学科学者们的共识[1-9]。这一认知的变化,一方面从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历史城市地区保护中超脱传统的划界保护,趋于更加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设计;另一方面,也使得历史城市地区的变迁历程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

为强调变迁认知的重要意义,很多相关制度设计都对此有所关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要求,缔约国在递交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文件中,必须应当包含关于遗产地如何变迁成为如今形态的详细描述[10]。这不只是考古意义上的需求,一旦将历史城市看做始终处于有机生长中的、具有历史记忆的生命体,则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规律相同,城市每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历史阶段的基础之上,而前一阶段的空间结构则成为后一阶段发展的前提[11]。而且除了对空间变迁的关注,完整的城市内部结构还应当涵盖社会和经济等非物质的层面。那么面向未来的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都应当与现有的城市内部结构相呼应,尤其应尊重其千百年来变迁至今的丰富历程与客观规律,以保证在对历史城市内部结构变迁有充分的认知后,再做出具体地块的保护、发展及管理决策,引导历史城市地区健康、有序的和谐发展。

1.2 基于历史信息转译的重要性

历史城市内部结构的变迁研究有赖于历史信息的支撑,全面而深刻的变迁研究则需要历史信息的广泛收集和精确转译。

关于信息收集,除留存至今的历史城市及地下遗址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外,其主要来源还有各地方志书、历史舆图、文人随笔、书画诗词、政府文件,以及相关的政治、伦理和经史典籍等。若放宽时限到近代,信息来源则更加丰富,特别是测绘地图、历史照片等珍贵资料的出现。另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集体记忆等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至关重要。在尽可能完整的历史资料收集之后,便是将繁复冗杂的历史信息转译为可形成有效沟通信息的关键性步骤,也是变迁研究工作中的难点所在。比如我国古代志书中常见的城市舆图,若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则形状、尺度、方位等均不精准,很多时候甚至只是一种认知意向或概念的表达[12]。历史信息转译就是综合各类历史信息进行反复的对比、分析和验证,并最终将转译结果落实到可视的空间层面上的过程。通过转译将历史信息更直观更清晰地呈现,以便历史信息在下一步工作中方便取用。而将历史信息融入现有的城市规划系统中,可以避免以往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两层皮”的问题,形成一体化的历史城市保护及空间发展战略,将发展与保护有机协调,便于文脉的传承和特色的彰显[13]。

2 相关研究方法的现状、局限与尝试

凯文·林奇曾谈到关于时间对于场所的影响以及场所对时间的回应:“每个场所似乎处于发展中,充满预示和目标。……尽管是隐含着的,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安排自己经历的宏大架构,我们生活在时间的场所中。[14]”也因为时间与空间的相互纠葛,历史城市作为时间的场所,绝大多数都留存有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现象,体现为“时间上的片段性和空间上分散性”[15]。现有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的常规研究方法通常也是就着时间“分段”与空间“分片”而开展的。

2.1 变迁的时间“分段”研究方法

我们惯常的城市变迁史研究往往是以某个时代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去考证、还原某一重要历史时间切片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空间背后隐含或折射的意义,站在不同的时间切片下回顾,城市呈现出的可能是十分不同的历史状态。而针对某个城市的发展历程研究,由于历史文献有限等原因,也常常是由某几个重要时期的空间情况的细化描述来展开的[16-20]。

本研究则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另一种视角,即从以往关注时间切片本身,转换到关注时间切片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研究每个时间切片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个时间切片向下一个时间切片转变的内因,并最终形成一个连续时间的整体。因此,本研究仍以“分段”划定的空间为基础,但从整体上形成对于城市历史的动态﹑持续的全过程性描述。

2.2 变迁的空间“分片”研究方法

历经多次变迁的历史城市地区在今天的时间切片下,往往呈现多个时代的空间层叠交错的现象与形态[5]。在快速城市化现实中,表现为传统城市肌理的范围和规模被悄然“蚕食”[21]。“分片”的研究方法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分析不同时期,尤其是当下的城市形态。

基于现状的分析研究通常由同一时刻下的空间“分片”来展开,这类研究通常是与具体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实践紧密关联的,其中清华大学的张杰团队与东南大学的董卫团队是这类研究的代表性贡献者[21-25]。并且为了数据的尽可能精准,研究通常基于GIS的平台。

本研究亦是在这些已有方法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分片”分析拓展到城市空间变迁的全过程周期中;另一方面通过历史信息尽量全面的囊括和转译,尝试将其在空间落实时进一步精细化。

2.3 变迁的景观“分层”研究方法

“分层”的研究方法借鉴自“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理论的“层积(layering)”理念。“城市历史景观”是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维也纳备忘录》中首次提出的,“层积”的概念在此时已有雏形[26]。然而真正的出现还是在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中,根据城市历史景观的定义要求,应当将城市地区理解为各类价值的历史性“层积”的结果。在该文件中,“层积”一词共出现了5次,其涵义或为价值认知层面,或为保护实践层面[27]。后续的研究中,“层积”的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28],比如在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最新文集《重新连接城市: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与城市遗产的未来》中,侧重理论总结的全书前半部分都是以“城市保护的层积维度”来统领的,其中涉及考古、地理、城市形态学、规划与管理等多学科,以涵盖历史城市研究的方方面面[2]。

简单来讲,城市变迁原本是一个包含多种维度的过程,远不止于建筑空间与城市形态的变迁,“景观”视角的引入使我们在逐渐转向更为积极的城市历史景观管理的同时,也侧面促进了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层积”理念的借鉴则为研究的全面化和精细化提供了“分层”的可能。具体的“分层”情况可能因研究对象而异,比如在针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变迁研究中,至少可以划分为实体层积、虚体层积、非物质层积等几种类型。

这几种类型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多少少也各有采用,但通常只侧重一种类型,或不能用在同一套体系框架中对等分析。比如其中关于建筑构筑物等实体层积的变迁分析是最多见的,通常属于典型的城市形态学领域[25,29];关于街巷广场等虚体层积的变迁分析有的研究有所涉及[22,30];关于社会、经济等非物质性的层积,虽然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其重要性,但少有落实到空间上,更没有研究每个时代的变迁[15,31-33]。

综上,本研究试图构建工作框架,对古城内部结构变迁做出全过程、高精度、多层面的分析,在时间“分段”、空间“分片”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中的“层积”理念,“分层”提炼城市演变的核心要素,在历史信息转译的基础上,尝试不断去贴近“全息”的分析。

3 定兴古城的探索

3.1 定兴古城概况

定兴古城位于中国河北省定兴县北部,地处平原,西临拒马河。古城为方正的矩形结构,南北长约900m,东西长约700m。如图1所示。

定兴古城所在区域历史悠久,自燕昭王设立古今闻名的黄金台以来,周边多有重要的古迹遗址,定兴古城城址亦多有变迁。定兴古城面积虽小,但建置齐备,功能完善,如图2 、3所示。正如定兴县志中《建置篇》所载,“一邑虽小规模悉备,如城池、学宫、廨署、坛庙等,或落成于往代,或经始于本朝”[34],“古者建国之制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后世因之一邑虽小规模必备,岂观美哉”[34]。

城市的发展具有延续性,现今的定兴古城便是历代变迁的结果。城内的慈云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现场调研后绘制的古城现状风貌评价图(图4)分析可知,古城内现存建筑约20%为传统风貌,约70%与传统风貌协调,还有部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城内街道尺度传统宜人,环城生态基底尚存。

虽然占地面积仅有大约63hm2,但城市变迁的历史进程悠久,早在金代就已建城(1169年)。虽然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消失,但也有不少原初的城市肌理得以留存至今。总体而言,定兴古城是一个典型的亟待保护的中国历史性小城镇。而在开展保护工作之前,对其变迁历程的清晰认知将有助于理解和归纳其真正的价值,并据此做出正当的决策。

1 定兴古城的区位与概况分析图The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3.2 定兴古城变迁研究的工作框架与方法

本研究的基本工作框架如图5所示,首先进行历史信息收集与历史信息转译,继而研究定兴古城的内部结构变迁。

3.2.1 历史信息收集

首先,收集定兴古城相关历史文献,其中最重要的为古县志,尤其是其中的舆图、星野志、建设志、古迹志、艺文志等章节,是研究城市变迁最重要也是最详实的史料。同时还收集历史上文人墨客的著作、诗歌、流传至今的俗语等,完善古城历史信息;其次,现场田野调查亦可通过全面了解城市现状风貌及历史遗迹,推演古城历史风貌,同时也能从侧面佐证历史文献中对城市变迁的记载。此外,居民访谈也是重要途径,根据居民对古城的认知和记忆,可了解古城比较晚近的历史及其延续中的传统。如表1所示。

2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定兴古城舆图Ancient map of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in 1673

3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定兴古城舆图Ancient map of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in 1932

3.2.2 历史信息转译

为了明晰其变迁过程,将历史信息资料按时间、空间归纳整理,并站在“层积”的视角,将定兴古城划分为3种层积类型来细化研究,即建筑空间层积、街巷空间层积、文化空间层积。如图6所示,这样的划分也较为全面地涵盖到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并因此初步形成了“层积分析法”,以实现历史信息转译,并在空间上对定兴古城历代面貌进行推测复原,从而更直观地展现整个变迁过程。

其中,建筑空间指的是城墙及城内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犹如古城的骨肉,是城市变迁的直接表现。街巷空间则指的是城内的大街小巷及开放空间,犹如古城的经脉,是城市变迁的总体框架。文化空间,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的术语,指其完整而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方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传统习俗等最能诉说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犹如古城的灵魂,是城市变迁的内在动力。

建筑空间方面,首先是查询古县志中的舆图、星野志、建设志、古迹志、艺文志等,以及其他历史文献[34-38]。一方面是找出文字记载中的建筑建造时间、地点、规模、搬迁历史、修葺或增建历史、名称的更替等信息;另一方面是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所需最直观的地理位置信息。理清这些信息后,可以得到每个时代可考的建筑名录,并根据逻辑推断具体每座建筑与其周围建筑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调查现状的建筑街巷空间关系,以及一些居民访谈中可能提到的记忆信息,综合推测其在不同时代的空间位置。所以,越是晚近的时代,建筑空间的位置越容易得到多方信息的佐证,尤其居民访谈仅能在晚近时期考证中有用;清代信息因为有县志流传,且有舆图佐证,也比较容易推断;越往前追溯,则相关记载越少,空间留存也越难寻得,获得的直接信息也越有限,只能通过反向推导的方式进行。

街巷空间方面,总体工作方法与建筑空间相似。古文献中关于街巷的信息记载大多与建筑一同出现,如“学署明伦堂在大成殿后,东有长街”[34],大成殿为文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现存于定兴实验小学之内,小学以东为前学胡同,由此推断前学胡同便是长街变迁至今的结果。另外,要准确地推测复原街巷空间,其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拓宽或改道信息尤为重要,因此田野调查与居民访谈的工作所占比重也比较大。

文化空间方面,同样是首先查询古县志,但相关的章节则主要是人物志、风土志、艺文志等,与前两者略有不同。同时还要关注历史上文人墨客的著作、诗歌、流传至今的俗语等,来获取历代城内的各种特色文化活动的相关信息。田野调查与居民访谈也占有较大分量。另外,由于文化空间通常依托着建筑空间与街巷空间而存在,如“城隍庙庙会,四月初八日”[34],因此准确的建筑空间与街巷空间信息对这部分也极其重要。

3.3 定兴古城研究中所选用的3种层积类型

通过推测与复原各个时期的3种层积类型,定兴古城的变迁过程得以清晰呈现;而通过继续将其叠加,则影响这一变迁过程的因素也可得到阐释。定兴古城的空间特征与价值,及其后续的保护与再开发策略,亦可由此分析归纳得出。

4 定兴古城现状风貌评价图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tyle and features in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5 工作框架Work frame

6 定兴古城变迁的“层积分析法”研究体系“Layering Analysis Method” research paradigm for the vicissitudes study of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表1 历史信息转译素材一览表Tab.1 Materials for Historic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3.3.1 建筑空间层积

由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基于目前所有资料和踏勘结果,所能得到的建筑空间变迁历程如图7所示。清代可考的建筑最多,明代和民国次之。慈云阁、文庙等若干处今天仍存的建筑则可上溯至金代。

还有不少建筑物、构筑物屡经变迁,诸如改建、扩建、重建、移建、废弃、破坏等。在研究中,笔者曾就其中最重要的9处建筑构筑物(城墙、慈云阁、县治、文庙、坊表、鹿公祠、鹿氏故居、清真寺、城隍庙)分别作出独立的专项研究。以城墙为例,自金代置土城以来,其制式及其附属建筑物屡有变迁。其中,从金代到清代以加建和提高规格为主,而至民国后,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破坏和拆除为主,至今已全无城墙痕迹,但护城河及城墙空间体系得到了保留,形成了古城的外框架。

根据古城内建筑风貌、质量、产权等基本信息的现状调研结果,叠合历史上的建筑空间推测与复原结果,基于研究与分析,如图8所示,选取出几处重点建筑,对古城内建筑空间的保护、修复、复原提出建议。

3.3.2 街巷空间层积

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的城市大都为方形和矩形,其道路规划也为方格网布局[39]。如图9所示,定兴古城为方正的矩形,城内垂直相交的南北、东西大街将古城分为4个等面积的区,其他街巷也为垂直相交的布局,是连接和分隔建筑空间的交通道路与界限,这样的格局大体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街巷的功能、空间尺度和肌理都发生着变迁。有的街巷空间逐渐衰落,比如,定兴古城是古官马大道上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处,交通位置十分重要[40],城内南北大街因连通两个城门而成为最繁荣的交通与商贸要道,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东侧铁路和公路的新建,南北交通不再必经古城,现今其作用已基本仅限于城内,商贸功能也随之衰落;有的街巷空间已经部分或全部消失,比如,依托于矩形城墙而存在的城墙根街巷本是方正的矩形,但随着城墙的拆除,南面街巷肌理已完全没有留存,东面和西面的留存断断续续且杂乱不堪,只有北面较为完整;有的街巷空间则遭到扩宽,比如,1965年建成定兴火车站至古城的第一条柏油公路,即连通至城内的兴华西路,兴华西路便因其重要的对外交通功能而被拓宽了,破坏了原有肌理。

总体而言,根据调研结果,叠合历史上的街巷空间变迁分析可以看出,今天的定兴古城中,除少数历史上的街巷遭到建设的破坏外,其余绝大部分还是得到了保留,不过很多都被改变了尺度,进行了拓宽。基于研究与分析,如图10所示,选取若干重要街巷,并对古城内街巷空间做出保护与复原建议。3.3.3 文化空间层积

与物质性的建筑空间和街巷空间相应的是其承载的若干随时代变迁的文化空间。基于目前所有资料和踏勘结果,所能得到的文化空间变迁历程如图11所示。清代与民国最为丰富,越往前越难考证,而今天则消失殆尽。东西南北4条大街作为商业文化空间是历史最为悠久而持续的。

8 定兴古城内重点建筑的保护、修复与复原建议The suggestions for conservation, repa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ome important buildings in history in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9 定兴古城街巷空间层积自金代至今的变迁分析图The vicissitudes analysis of the street layering from Jin Dynasty till today in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10 定兴古城内街巷空间的保护与复原建议The sugges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streets and alleys in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如前所述,文化空间犹如古城的灵魂,从文化空间的变迁中,历史上古城中人们的文化状况得以为我们所知,并构成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兴古城历史上可考的文化空间至少包括民间信仰、商业文化、驿马文化、戏曲文化、祭孔文化、中医文化、礼贤文化、回文化、书院文化、金融文化、浴堂文化。它们曾在不同的时空兴起、繁盛,亦或衰落。以民间信仰为例,经过对民间信仰类文化空间的分析可知,定兴古城是佛教、道教与伊斯兰教共存的城市,城内民间信仰文化空间主要依托于宗教活动而存在,并随着宗教的兴盛与衰落发生着变迁。佛教传入县境时期无可考证,但从佛教建筑建设情况可以推断很早便有佛教活动,并在明朝达到鼎盛,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逐渐减少;道教于唐代传入县境,主要经过金、元、明、清代累建道教建筑,道教活动于清末达到鼎盛,今已无存;伊斯兰教是在明代随着回族的兴旺开始兴起,并持续发展至今的,清真寺(前身是清代的清真义学)是如今古城内唯一还保持着宗教活动的宗教建筑。

总体而言,经考证,定兴古城历史上曾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空间,如今则仅存东西南北4条大街承载的商业文化、清真寺承载的回文化与民间信仰,以及近代兴起的几处浴堂文化空间,状况都比较差。综合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如图12所示,对古城内若干文化空间提出保护与复原的建议。

4 “层积分析法”:建立多维的历史城市内部结构变迁认知

对历史城市地区内部结构变迁的清晰认知有助于价值的归纳,并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保护与发展实践。以上便是以定兴古城为例的历史城市内部结构变迁分析研究探索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城定兴为例,划分建筑空间层积、街巷空间层积、文化空间层积,配合时间分段与空间分片共同分析研究。若对于其他城市可能还会有更多不同的层积划分增加进来,比如地理空间层积、人群分布层积等。

建立在对“分段”、“分片”与“分层”的认知上,适用于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研究的“层积分析法”初步成型,在综合历史信息充分转译的基础上,强调尽量保障全过程、高精度、多层面的分析,希望未来能应用于其他更多历史城市地区的研究与保护实践当中。

11 定兴古城文化空间层积自金代至今的变迁分析图The vicissitudes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pace layering from Jin Dynasty till today in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12 定兴古城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复原建议The sugges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cultural space in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注释:

①图1、5~12作者自绘;图2引自参考文献[35];图3引自参考文献[35];图4由项目组成员宋婷绘制。

②表1作者整理绘制。

[1] Francesco Bandarin, Ron van Oers.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Managing Heritage in an Urban Century [M]. Hoboken: Wiley-Blackwell, 2012.

[2] Francesco Bandarin (Editor), Ron van Oers (Editor). Reconnecting the City: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and the Future of Urban Heritage [M]. Hoboken: Wiley-Blackwell, 2014.

[3] Rodwell, Dennis. Urban Regener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Liverpool and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2008, (2): 83-106.

[4] Viviana Martini.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 An Approach[D]. Venice: University of Nova Gorica, 2013.

[5] Liu Y. Layered Spaces: Seeing Vicissitudes of Historic Cities with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C]// ICOMOS Thai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4: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nd Heritages. Bangkok: ICOMOS Thailand, 2014.

[6] 怀特汉德,宋峰,邓洁. 城市形态区域化与城镇历史景观[J]. 中国园林,2010,(9):53-58.

(UK) J. W. R. Whitehand, Translated by Song Feng, Deng Jie. Urban Morph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and Historical Urban Landscape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 (9): 53-58.

[7] 吕舟.《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15,(2):4-24.

Lu Zhou. Revision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and Monu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J].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2015, (2): 4-24.

[8] 刘祎绯.文化景观启发的三种价值维度—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J].风景园林,2015,(8):50-55.

Liu Yifei. Three Dimensionalities of Value Inspired by Cultural Landscape: Take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 as Example [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 (8): 50-55.

[9] 张松,镇雪锋.历史性城市景观—一条通向城市保护的新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9-34.

Zhang Song, Zhen Xuefeng. Historic City Landscape— A New Path to Urban Protection[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2011, ( 3): 29-34.

[10]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Z]. 2015.

[11] 张建华,刘建军. 城市历史空间延续中的介质协调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2006,(7):52-56.

Zhang Jianhua, Liu Jianjun. Research on Media Coordination Method in Continu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Space [J]. City Plannning Review, 2006, (7): 52-56.

[12] 陈薇. 历史城市保护方法一探:从古代城市地图发见—以南京明城墙保护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为例[J]. 建筑师,2013,(3) :75-85.

Chen Wei. Exploring Protection Methods on the HistoricCities from Ancient City Maps [J]. The Architect, 2013, (3): 75-85.

[13] 李建,董卫. 古代城市地图转译的历史空间整合方法—以杭州市古代城市地图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8, (2):93-98.

Li Jian, Dong Wei. An Integrated Research Approach on City Map Decoding Based on Reshaping Decoding of Ancient Map of Hangzhou City [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8, (2): 93-98.

[14] Kevin Lynch. What time is this place?[M]. Cambridge: MIT Press, 1972.

[15] 张杰,张捷,孙祎曲. 基于历史地段多元风貌的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研究以南京评事街历史地段保护为例[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1:9.

Zhang Jie, Zhang Jie, Sun Yiqu. A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Multiplication of Historic Sites [C]//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anjing: UPSC, 2011:9.

[16] 刘祎绯. 认知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理论初探[D]. 北京:清华大学,2014.

Liu Yifei. The Anchoring-Layering Theory: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4.

[17] 刘奔腾,董卫. 基于分层思想的历史地段保护方法探讨—以明孝陵神道南段保护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8,(10):19-23.

Liu Benteng, Dong Wei. Discussion about Historic Site Preservation Planning Method Base on Hierarchy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the Xiaoling Mausoleum Sacred Way Preservation Planning [J]. Planners, 2008, (10): 19-23.

[18] 王鹤,董卫. 沈阳城市形态历史变迁研究—从明卫城到清盛京时期[J]. 城市规划学刊,2011,(1) :112-118.

Wang He, Dong Wei. A Study of Shenyang Urban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1, (1): 112-118.

[19] 张捷.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J]. 山西建筑,2009,(22):18-20.

Zhang Jie. Research on the Logic of Urban Spatial Changes of Nanjing [J]. Shanxi Architecture, 2009, (22): 18-20.

[20] 程琳.近代齐齐哈尔城市的历史变迁(1897-1949)[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Cheng Li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Qiqihar in Modern Times (1897-1949): Based on “the Decline of the City” [D].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09.

[21] 吴萍,董卫.杭州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J].规划师,2005, (1):48-51.

Wu Ping, Dong Wei. Protection Planning for Historical Areas in Hangzhou City [J]. Planners, 2005, (1): 48-51.

[22] 汤雪璇,董卫.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以宁波老城为例[J].规划师,2009,(1):85-91.

Tang Xuexuan, Dong Wei. Restructuring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patial Network of City: A Case Study of the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 [J]. Planners, 2009, (1): 85-91.

[23] 张杰,刘岩,霍晓卫.“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J].城市规划,2009,(1):51-56.

Zhang Jie, Liu Yan, Huo Xiaowei. Urban Regeneration Guided by “Weaving City” Theory in Zhuzhou [J]. City Plannning Review, 2009, (1): 51-56.

[24] 张飏,刘青昊,张杰.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探讨—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1:11.

Zhang Yang, Liu Qinghao, Zhang Jie. Discussion on Working Method of System Protection and Remediation in Historic Area under Historical City Scales[C]//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anjing: UPSC, 2011: 11.

[25] 陈饶,董卫.基于历史地图的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研究—以当涂老城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2):64-71;109.

Chen Rao, Dong Wei.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of City Historic Environment Based on Historical Maps—In the Case of the Old Town of Dangtu[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4, (2): 64-71;109.

[26] UNESCO. Vienna Memorandum on “World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 Managing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Z]. 2005.

[27]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Z]. 2011.

[28] 刘祎绯. 中国的城市历史景观研究10年综述—缅怀吴瑞梵先生[J]. 中国园林, 2016,(2) :74-77.

Liu Yifei . A Review of the Ten-year Research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 China—In Memoriam of Dr. Ronald van Oers [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2): 74-77.

[29] 董卫.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整治的梯度方法[J].北京规划建设,2012, (6):34-37.

Dong Wei. The Gradient Method of Urban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mediation[J].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2012, (6): 34-37.

[30] 张杰,严欢.格式塔心理学下传统聚落街巷空间的“扬”、“弃”—以福建石狮市永宁古卫城为例[C]// 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2014:10.

Zhang Jie, Yan Huan. Gestalt Psychology under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of Street Space "Carry Forward", "Abandon"[C]//The 2014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and Academic Symposium Proceedings. Fuzhou: 2014: 10.

[31] 刘鹏,董卫.洛阳老城的功能空间演化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7):50-56.

Liu Peng, Dong Wei.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 Space in Jin-Yuan Luoyang C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2, (7): 50-56.

[32] 杨彬.惠州近代(1840-1949)城市景观构架变迁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0.

Yang Bin. The Study of Urban Landscape Structure Changes of Huizhou, 1840-1949[D]. Shenzhen: Shenzhen University, 2010.

[33] 左伟.青岛城市文化空间的历史变迁[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Zuo Wei.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Urban Cultural Space in Qingdao [D]. Qingdao: China Ocean University, 2009.

[34] 严祖望.定兴县志[M].据清光緒16-17年刻本重印,民国二十一年(1932).

Yan Zuwang. The Dingxing County Annals[M]. Reprint edition according to 1890-1891 edition, 1932.

[35] 张其珍.定兴县志[M]. 清康熙十二年(1673).

Zhang Qizhen. The Dingxing County Annals[M]. 1673.

[36] 王锡璁.定兴县志[M].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Wang Xicong. The Dingxing County Annals[M]. 1779.

[37] 河北省定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兴县志[M].河北:方志出版社,1997.

The Dingxing County Annals Editorial Committee of Hebei Province. The Dingxing County Annals[M]. Hebei: Local Records Press, 1997.

[38] 李云峰.王振林.范阳风[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Li Yunfeng, Wang Zhenlin. Fan Yangfeng[M]. Baoding: Hebei University Press, 2000.

[39] 侯崇智.河北省平原地区明清古城初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Hou Chongzhi. Hebei Provinc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ncient Cit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lains [D]. Shijiazhua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2010.

[40]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Ma Jun. Transport Network Evolution: Research on Process and Mechanim[D].Beij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11.

(编辑/邵珊珊)

Study on the Analysis Methodology of Vicissitude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Historic Cities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of Historic Information——Taking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as an Example

LIU Yi-fei, HUANG Chuan-he, LI Xiong*

Since it has become a common sense that the vicissitudes of historic urban areas are continous evolving processes, the study of how to analyze this changing process more thourough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visissitude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historic cities. It has formed a framework,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methodologies of historical stages division and spacial zones division, it also borrowed the concept of “layering” from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to build a methodology of landscape layering division, and with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historic information, a whole-process, high-resolution and multi-layers anaylisis has been made possible. Taking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as an example, 3 layerings are subdivided: the architectural layering, the street layering and the cultural space layering. A Layering Analysis Method is thus initially formed, and hopefully will be found helpful in other historic urban area vicissitudes studies.

historic city; internal structure of city; vicissitud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layering; the Old Town of Dingxi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城市历史景观框架下古城意象的多尺度研究—以北京旧城为例”(编号5160803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项目“北京旧城内15块历史地段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研究”(编号2016M600050)

TU 986

A

1673-1530(2017)06-0049-10

10.14085/j.fjyl.2017.06.0049.10

2017-05-02

修回日期:2017-06-01

刘祎绯/1988年生/女/河北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历史景观、历史城市、文化景观、文化遗产保护/本刊特约编辑(北京100083)

LIU Yi-fei, who was born in 1988 in Hebei,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 contributing editor of this journal.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istoric city,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Beijing 100083).

黄川壑/1989年生/男/四川人/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HUANG Chuan-he, who was born in 1989 in Sichuan, is a PhD student in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李雄 /1964年生/男/山西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 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bearlixiong@sina.com

LI Xiong, who was born in 1964 in Shanxi, is a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猜你喜欢

层积街巷变迁
低温层积对3种椴树属植物种子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基于层积的文冠果种子破除休眠研究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低温及赤霉素处理对丝绵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雨中的街巷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