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型上行SCMA系统接收机

2017-09-03张宏扬郑长亮邵根富刘华平

电信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多址码字误码率

张宏扬,郑长亮,邵根富,刘华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一种新型上行SCMA系统接收机

张宏扬,郑长亮,邵根富,刘华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稀疏码多址接入(SCMA)是一种码域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以其优异性能成为5G多址接入技术的热门候选方案。上行SCMA系统一般采用消息传递算法(MPA)接收机,检测过程中存在由先验信息带来的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接收机,称为环MPA(R-MPA)接收机,其通过一种联合检测方案来消除上述误差对最终检测结果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与现有的log-MPA接收机及经典MPA接收机相比,所提R-MPA接收机是一种检测精度更高而实施复杂度较低的上行SCMA系统接收机。

5G;稀疏码多址接入;消息传递算法;环MPA;过载率

1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移动通信系统历经四代发展与变迁,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与物联网业务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人们对5G[1]的探索与研究。5G作为面向2020年及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应用场景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等特征[2,3]。相比于传统正交多址接入技术,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MA)[4,5]技术能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且能增加有限资源下的用户连接数,更适应5G的需求。

稀疏码多址接入(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6]是华为提出的一种码域 NMA(codedomain NMA,CNMA)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将四维调制和低密度签名多址接入(low density signature multiple access,LDSMA)[7]相结合。基于SCMA的上行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在频谱效率和吞吐量上表现优异,而且可以引入免调度的竞争随机接入机制,从而降低业务的接入时延和信令开销,支持大量、可动态变化的用户数目。因此,SCMA技术成为5G多址接入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

然而SCMA要正式成为5G空口技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接收机的设计。具体而言,SCMA接收机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多用户检测(multi-user detection,MUD),故国内外学者针对SCMA系统检测做了大量研究。参考文献[6]介绍了基于经典消息传递算法(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MPA)[8]的SCMA系统检测方案。目前,在现存各类面向SCMA系统的检测算法中,MPA相关类算法已经占据主流。参考文献[9]将经典MPA的检测运算投入对数域,提出对数域 MPA(log domain MPA,log-MPA);参考文献[10,11]分别提出基于部分边缘化方法的 MPA和基于阈值中断方法的MPA;参考文献[12,13]对基于串行更新策略的MPA检测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参考文献[14]则基于信号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一种动态缩小平方搜索MPA(dynamic shrunk square searching MPA,DSSS-MPA)。

在上述相关研究中,SCMA接收机在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时,均假定各用户所有传输码字的先验概率相等。因此,这些接收机不可避免地存在由先验信息带来的检测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联合检测的SCMA接收机,称为环MPA(ring-MPA,R-MPA)接收机。该接收机在不增加实施复杂度的基础上,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由先验信息带来的检测误差。

2 系统模型

假定一个上行SCMA系统,系统中J个用户共享K个正交时频资源(如OFDM子载波),所有用户使用同一个基站,系统过载率(overloading factor,OF)为J/K。当J=6时,上行SCMA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上行SCMA系统框架(J=6)

整体上,上行SCMA系统可分为发送端和接收端两大模块。

(1)发送端

根据SCMA系统码本,SCMA编码器将信道编码后的用户比特信息直接映射为多维复数码字,然后进行物理资源单元(physical resource element,PRE)映射,来自J个用户的码字信息在K个OFDM子载波上复用。当J=6、K=4时,上述操作的示意如图2所示。其中,M=4,代表码本大小,M=2l,l为用户编码比特的位数;N=2,代表码字中非零元素个数,即图2各码字中不为白色的元素个数。

图2 SCMA编码与PRE映射(J=6, K=4, M=4, N=2)

(2)接收端

由于J个用户在K个OFDM子载波上复用,则接收端信号可以表示为:

其中,y={yi},i=1,2,…,K,yi为子载波i上的接收信号;m={mj},j=1,2,…,J,mj为用户j的传输码字;N0为噪声功率;Hj=[hj1,hj2,…,hjK]T、Pj、Fj=[fj1,fj2,…,fjK]T分别为用户j的信道增益、传输功率、标记向量。Fj对应于PRE映射过程,即当用户j的码字信息在子载波i上传输时,fji=1;否则为0。

与发送端的操作相对应,接收端的工作是对上述接收信号进行解PRE映射、检测与译码。

3 接收机设计

由第2节分析可知,在上行SCMA系统中,各用户之间存在干扰。故能否设计出高性能、低复杂度的接收机决定着系统性能的优劣,而SCMA接收机设计的关键在于MUD检测方法[15]。

3.1 消息传递算法

结合图3所示因子图[16]来阐述基于经典MPA的SCMA系统检测过程。该因子图对应于SCMA系统的PRE映射,其中变量节点(variable node,VN)vj和资源节点(resource node,RN)ri分别对应用户j与子载波i(i、j的取值如第2节所述),连线则反映用户与子载波的复用关系。

图3 因子图

第一步,信息初始化。给定各用户所有码字的先验概率,作为变量节点 vj传递给资源节点 ri的初始信息;同时,计算各资源节点所对应的载波上所有残差信息的集合。以资源节点ri为例:

其中,v1、v2、v3表示与资源节点ri相连接的变量节点,m1、m2、m3代表v1、v2、v3对应的用户在子载波i传输上的码字;Hi=[h1i,h2i,…,hJi]T为载波i上各用户的信道增益集合;Cji(mj)代表码字为mj时,用户j在子载波i上的发送符号;N0,i为子载波i上的噪声功率。

第二步,用户信息在VN与RN之间迭代更新。以vj与ri为例:

第三步,当所设置的中断条件(比如迭代次数)达成时,迭代停止;检测器输出检测信息,即用户各编码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e,LLR):

其中,b(mj,xj)表示码字mj中第x个编码比特。

图4 R-MPA接收机设计流程

表1 MPA和log-MPA检测运算量对比

3.2 R-MPA接收机

由第 3.1节内容可知,基于经典 MPA的SCMA检测,在初始化阶段需要各用户所有码字的先验概率。经典MPA检测方案及第1节所述诸多改进MPA检测方案,都假定SCMA系统中各用户所有码字的先验概率相等,这势必会给系统的检测译码带来误差。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SCMA接收机,称为 R-MPA接收机,其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该接收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串联两个 SCMA检测器,构建一个环状接收机。检测器1先对接收信号y进行处理,得到的LLR信息传入判决器;判决器输出检测器 2所需的先验信息;检测器2据此对接收信号y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LLR信息,传递给解码器。

在上述两个检测器中,检测算法均采用参考文献[9]所提的log-MPA。这是因为log-MPA的检测性能基本等同于经典MPA,而其检测运算量远小于后者。两者的检测运算量对比见表1。其中,dr表示一个RN连接的VN个数,dv表示一个VN连接的RN个数,n表示算法迭代次数。log-MPA检测器的检测思想是把雅可比对数式与经典MPA相结合,即将式(11)运用到第3.1节所述的检测计算中:

在R-MPA接收机中,以检测器2为主,检测器1为辅,分别对接收信号y进行检测;检测器1所需先验信息仍通过假定获得,检测器2所需先验信息则由R-MPA接收机的判决器给出。判决器中的主要操作是:借助检测器1输出的LLR信息,计算用户编码比特(如00 01 10 11)的概率分布;据此得出用户各编码比特所对应的多维码字的先验概率,发送给检测器2。Turbo解码器则是根据检测器2输出的LLR信息对接收信号y进行解码操作。

其中,判决器在计算用户编码比特的概率分布时,一位编码比特(如00)最多对应4次比较运算与一次加法运算。这些运算相比于复杂的MUD检测运算,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当检测器总迭代次数相等时,R-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的实施复杂度近乎相等。

4 仿真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接收机的性能,设计了几种不同场景,对R-MPA接收机的误码率性能与实施复杂度进行仿真分析。

4.1 误码率性能

[9]中的实验仿真可知,在相同通信场景中,log-MPA接收机的检测误码率几乎与经典MPA接收机完全相等。因此基于上行SCMA系统,将R-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的检测误码率进行对比,仿真参数设置见表2。

表2 R-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的检测误码率仿真参数设置

其中,SCMA系统码本设计采用参考文献[17]给出的设计方案,且 M=4、N=2;信道编码采用1/2 Turbo,Turbo解码的迭代次数为3;系统噪声设定为高斯噪声。此外,场景4、场景5中R-MPA接收机的两个检测器的检测算法迭代次数均为2,总迭代次数为4。

在表2所述的5种场景中,R-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的检测误码率如图5所示。其中,场景 1与场景 5的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接收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而从场景 2~4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log-MPA接收机,R-MPA接收机在检测误码率性能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且SCMA系统的过载率越大,R-MPA接收机在检测误码率性能方面的优势越明显。

图5 R-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的检测误码率

4.2 实施复杂度

据第 3.2节内容可知,R-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的实施复杂度基本相等。基于上行SCMA系统,对R-MPA接收机与经典MPA接收机的实施复杂度进行对比,仿真参数设置见表3。

表3 R-MPA接收机与经典MPA接收机的实施复杂度仿真参数设置

其中,SCMA系统码本与第4.1节仿真实验中的一致;场景1、场景2中R-MPA接收机的两个检测器的检测算法迭代次数均为2,总迭代次数为4。

在表3所述的4种场景中,R-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的检测运算量如图6所示。由图 6可以看出,在检测环节,前者的比较运算量基本与后者的指数运算量基本相等;而前者的乘法运算量明显小于后者,且随着 SCMA系统过载率的增大,两者差距增大;前者的加法运算量则大于后者,两者差距也随系统过载率的增大而增大。整体而言,R-MPA接收机的检测运算量远小于经典MPA接收机,故前者的实施复杂度远低于后者。

图6 R-MPA接收机与经典MPA接收机的实施复杂度

综合第4.1节与第4.2节的仿真实验可知,所提 R-MPA接收机的检测误码率性能明显高于log-MPA接收机及经典MPA接收机;而其实施复杂度远低于经典MPA接收机,与log-MPA接收机基本相等。因此,本文所提接收机是一种检测精度更高而实施复杂度较低的上行SCMA系统接收机。

5 结束语

针对上行SCMA通信系统,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接收机的设计方案。相比于经典MPA接收机以及其他改良MPA接收机,所提接收机在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时,极大地减小了由先验信息带来的误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仿真表明,所提接收机检测精度高而实施复杂度较低。因此,本文所提接收机是一种实用价值较高的上行 SCMA 系统接收机。

此外,和现存其他针对上行SCMA系统接收机的研究一样,本文工作是基于上行 SCMA系统中各用户传输功率相等的场景。将来可以考虑在用户传输功率不等的场景下,如何设置自适应的码本分配,使得传输功率最高的两个用户的稀疏码字正交,进一步提升SCMA系统的检测性能。

参考文献:

[1]IMT-2020(5G)推进组. 5G概念白皮书[R]. 2015. IMT-2020 (5G) Promotion Group. 5G concept white paper[R]. 2015.

[2]JEFFREY G A, STEFANO B, WAN C, et al. What will 5G be?[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4, 32(6): 1065-1082.

[3]董振江, 董昊, 韦薇, 等. 5G环境下的新业务应用及发展趋势[J]. 电信科学, 2016, 32(6): 58-64. DONG Z J, DONG H, WEI W, et al. New servic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5G environment[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6, 32(6): 58-64.

[4]毕奇, 梁林, 杨姗, 等. 面向 5G 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J].电信科学, 2015, 31(5): 14-21.BI Q, LIANG L, YANG S, et al.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y for 5G systems[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5, 31(5): 14-21.

[5]DAI L L, WANG B C, YUAN Y F, et al.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for 5G: solution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5, 53(9): 74-81.

[6]NIKOPOUR H, BALIGH H.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C]//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PIMRC), September 9-11, 2013, London, UK. New Jersey: IEEE Press, 2013: 332-336.

[7]HOSHYAR R, WATHAN F P, TAFAZOLLI R. Novel low-density signature for synchronous CDMA systems over AWGN chann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8, 56(4): 1616-1626.

[8]KSCHISCHANG F, FREY B, LOELIGER H. Factor graphs and the sum-product algorithm[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1, 47(2): 498-519.

[9]ZHANG S Q, XU X Q, LU L, et al.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an energy efficient uplink approach for 5G wireless systems[C]//2014 IEEE GLOBECOM Workshops, December 8-12, 2014, Austin, TX, USA. New Jersey: IEEE Press, 2014: 4782-4787.

[10]MU H, MA Z, ALHAJI M, et al. A fi xed low complexity message pass algorithm detector for up-link SCMA system[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5, 4(6): 585-588.

[11]YANG L, LIU Y Y, SIU Y M. Low complexity 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 for SCMA system[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6, 20(12): 2466-2469.

[12]DU Y, DONG B H, CHEN Z, et al. Shuff l ed multiuser detection schemes for uplink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system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6, 20(6): 1231-1234.

[13]DU Y, DONG B H, CHEN Z, et al. A fast convergence multiuser detection scheme for uplink SCMA system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6, 5(4): 388-391.

[14]ZHOU Y, LUO H J, LI R, et al. A dynamic states reduction 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 for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C]// 2016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mposium (WTS), April 18-20, 2016, London, UK. New Jersey: IEEE Press, 2016: 1-5.

[15]BAYESTEH A, NIKOPOUR H, TAHERZADEH M, et al. Low complexity techniques for scma detection[C]//2015 IEEE GLOBECOM Workshops, December 6-10, San Diego, CA, USA. New Jersey: IEEE Press, 2015: 1-6.

[16]LOELIGER H. An introduction to factor graphs[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4, 21(1): 28-41.

[17]TAHERZADEH M, NIKOPOUR H, BAYESTEH A, et al. SCMA codebook design[C]//2014 IEEE 8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September 14-17, 2014, Vancouver, Canada. New Jersey: IEEE Press, 2014: 1-5.

A novel receiver for uplink SCMA system

ZHANG Hongyang, ZHENG Changliang, SHAO Genfu, LIU Huap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SCMA) is a type of code 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romising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y for 5G due to 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e uplink SCMA system generally uses a 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 (MPA) in the receiver. The priori information can be inaccurated to cause an increased detection error. A novel receiver for the uplink SCMA system, called ring-MPA (R-MPA) receiver,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by using a joint detection process. The proposed R-MPA receiver was compared with the log-MPA receiver and the classic MPA receiver, two state-of-the-art existing schemes. Bo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receiver not only has a superior error performance, but also has a lower implementation complexity than these existing schemes.

5G, 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 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 R-MPA, overloading factor

s: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61471153),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No.KYS085614014, No.ZX150204307002/001)

TN929.5

A

10.11959/j.issn.1000−0801.2017188

张宏扬(1991−),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正交多址接入。

郑长亮(1980−),男,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等。

邵根富(1962−),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理论、信号处理与自动控制等。

刘华平(1965−),男,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理论、无线传感网络和信号处理等。

2017−04−17;

2017−06−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47115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No.KYS085614014,No.ZX150204307002/001)

猜你喜欢

多址码字误码率
面向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计算方法
蜂群自组网双信道频率分集多址接入协议
放 下
数据链系统中软扩频码的优选及应用
基于非正交多址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研究
放下
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第5代移动通信基本要求与新型多址复用技术
泰克推出BERTScope误码率测试仪
关于OTN纠错前误码率随机波动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