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形成路径研究

2017-09-03齐逸云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生产性长三角

齐逸云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00)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形成路径研究

齐逸云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00)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能够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的因素,因此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的路径变迁有依据可寻。据此,本文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划分,比较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这两个指标,得到生产要素、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制度与环境这五个影响因素,探究三条可能的形成路径,以及提出发挥中心地区的辐射作用等五条对应的政策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布局;路径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已并入全球产业网络体系。面对激烈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竞争,我国长三角地区目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扮演关键角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长三角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特征,主要是突破传统消费性服务业的局限,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一般意义上生产和消费一致的特点,也有中间需求和高产业关联性的特殊意义。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快速,产业集聚特征也较为突出,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产业集聚本身带有辐射作用,同时,产业融合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将带来更为明显的影响。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产业空间布局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展的长三角地区,重点研究影响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空间布局的形成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范围不断拓宽,并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两省一市25个城市,即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温州、丽水、衢州,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宿迁、盐城、连云港、徐州、淮安,以及上海,这25个城市。

随着对产业集聚的深入研究,开始逐渐关注对产业集聚特征的定量测度。而对产业集聚的测度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定量测度的前提。基于对以下两方面原因的考虑,本文选取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这两个指标进行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一方面,这两个指标的数据相对容易采集;另一方面,这两个指标各有侧重点,且相互充分补充。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能够准确地测度某产业在某地区的集聚程度,而区位熵则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度各个地区某产业相对于该地区的集聚程度,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便可以更加有效地测度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状况。

(一)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计算而得,主要是用于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状况。Krugman(1991)等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用来衡量产业空间分布均衡状况时,构造了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这是Krugman首次提出用于测定产业集聚程度,但未将空间距离因素考虑在内。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的公式为:

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反映了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其数值在0—1之间变动,取值0表示产业在不同地区间均匀分布;取值为1表示生产活动完全集中在一个地区;取值越大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大。一般认为,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大于0.4,表示产业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且产业高度集聚。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较为直观地表示某地区某产业的集聚状况,但其计算结果较容易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二)区位熵

区位熵是指某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占某地区所有产业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所有产业的比重之比。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区位熵主要用于反映地区专业化程度,其数值越大表示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越高。一般而言,当其数值大于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小于1表示不具有相对优势;取值越大表示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集聚水平也越高。区位熵计算较为简单,所需采集的数据相对较少,结果相对简洁明了,但是由于考虑因素的不全面,其计算结果无法全面地体现地区产业集聚状况。

三、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考虑到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殊性,本文从生产要素、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制度与环境这五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指用于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各种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口因素和知识因素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进而追求产业集聚。由于产业集聚能够产生靠近消费者、政府和其他企业的影响,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无形中为企业提高知名度,并且无限靠近上下游生产厂商、消费者,从而为企业拓宽现有市场。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相对比较集中。一方面,诸如大气、水分、土地等自然要素,长三角地区一直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诸如技术熟练度、学历水平、人口密集度等人口因素,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处于前列水平。但是,我国长三角地区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生产性服务成本较高,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同时生产生活开支较高。

(二)城市化

城市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带来的社会结构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的过程。同时,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载物。一方面,城市化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口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交通便捷、信息发达,进而带来的经济集聚效应显著。由于经济集聚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供关键动力,城市化吸引高层次劳动力、高新科学技术,进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另一方面,城市化具有显著的知识集聚与扩散效应。我国长三角地区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过程中,产生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明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知识水平,同时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造竞争优势。

(三)工业化

工业化指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动力因素之一,又分为工业结构和工业化程度。一方面,工业结构主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内不同性质行业的集聚程度。我国长三角地区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而新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则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商品提供生产或服务而存在,因此很大程度上受到制造业变化带来的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投入到第二产业,随着其工业化的推进,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因此,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四)信息化

信息化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的新生产力,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信息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水平的发展不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结构,而且也影响其生产成本。我国长三角地区信息发展水平较高,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是由所有的因素综合而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制造业中心不断由中心城市向外推移,而信息水平为推移提供外在保障。同时,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中心在中心城市形成集聚区,不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也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信息水平的发展带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扩散,同时促进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

(五)制度与环境

制度与环境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包括观念、办事规章等社会因素。制度与环境同样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制度越完善,信息传递成本越低,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也就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外部交易环境需要得到约束。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制度较为完善,其制约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强度较为有力,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化分工,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最大程度的集聚。因此,有效的制度与环境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交易双方发生的成本,进而引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的形成路径

随着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于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探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和地区产业结构的重组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正常发展必然依靠实体空间地理,进而实现产业空间布局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转变职能和整合业务的过程中,将持续给长三角地区带来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出现的传统行业形态和新型行业形态,是导致产业空间重构和地区产业机构重组的主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诸如制造业等,由于互补而共同发展。这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够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空间上资源的流动,进而实现产业布局的重构和地区产业结构的重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来的产业结构重组将导致长三角地区的业务集聚区不断分异。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来区域空间布局的衍生发展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范围内的集聚促使区域内部空间布局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形成文化创意园、创新创业园、高新科技园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引致传统行业的外移,导致其他产业在该区域空间内变迁。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致的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发生改变,产业之间的融合和区位的转移促使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置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给我国长三角地区内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环境带来改变。生产性服务业较高的地租支付能力和区域边缘集聚的特点,会使得原有的居住空间发生迁移。生产性服务业较高的利润率,会引致更多的人力和资本的集聚,进而改变原有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环境。因此,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集聚的过程中,将带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建立集聚区和该地区联动发展机制,促使长三角地区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共同发展,进而促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建设的有机统一。

(三)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促使区域空间的变更

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在产业融合、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出现相互竞争的行为,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使区域的核心区位的使用被高额利润获取的生产商攫取。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致我国长三角地区产业空间的重构和产业结构重组,同时,这使得核心区域的居住密度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密度上升,以及核心区域内人才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密集度上升,我国长三家地区的核心区域土地度大幅上涨,导致传统的工业行业用地日益削减,促使传统行业的土地置换。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中心区的不断发展,金融等产业集聚区不断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生。因此,我国长三角地区核心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将促使空间布局的变更,由传统的工业用地转化为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从考察产业集聚的重要性方面着手,并简要介绍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情况,同时引出研究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空间布局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集聚效率并未达到最优。为了发挥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大程度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发挥中心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为扩大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效应,政府应该加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密切联系,积极投身于地区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加强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实现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

(二)整合现有资源,兼顾效率与公平

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达到较大程度的集聚,但部分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率却不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力同企业共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整合现有资源,进而实现长三角地区集聚效率最大化。

(三)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调整各项投资占比

各项投资是社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根据现有状况,适当调整各种投资占比,有利于推动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进步。政府应该从实际情况着手,既不能投资不足,也不能过度投资,找准效率最大化的关键点,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供需链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和人力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完善各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实现高层次人才的最优利用;此外,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在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积极培育本地优质人才资源,形成与我国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匹配的人才体系。

(五)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我国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供给相对稀缺,造成社会需求的失衡,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处。政府应该拆除高污染[1]、占地面积大的企业,为绿色、发展前景较好的生产性服务业规划更多土地空间。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水平,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1]韩锋,张永庆,田家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路径[J].工业技术经济,2015,(07):64-71.

[2]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韩锋,田家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的作用路径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5,(04):67-71.

[4]罗海平.优化开发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宋建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

[6]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

[7]刘杰,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创新之路——路径拓展、模式创新与机制培育[J].经济体制改革,2010,(01):50-55.

[8]何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08):34-39.

[9]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04):56-61.

[10]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形成模式:长三角例证[J].改革,2008,(09):81-88.

齐逸云(199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生产性长三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空间布局图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