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促进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2017-09-03杨蜜
杨 蜜
(滨州学院 美术实训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以学科竞赛促进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杨 蜜
(滨州学院 美术实训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
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竞赛、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建立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思路。将学科竞赛融入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指导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深化设计实践教学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设计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大量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这对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省属地方院校的美术院系,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各种形式,丰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改进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现在国内外设计竞赛和设计征集遍地开花、屡见不鲜,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意构思和设计能力的舞台。设计竞赛旨在考察和培养参赛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进行创新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设计专业教学的丰富性、目的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设计实践经验,提高了专业指导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所获奖项将为学生考研或就业增加一个相当重要的砝码,同时,设计竞赛也是展示各个学校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平台[1]。
近年来,滨州学院艺术学院以各种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为契机,对深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仅以2014年为例,艺术学院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及中国(寿光)文化产业博览会视觉艺术大赛等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共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9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5项、组织奖3项;其他级别奖项27项,获奖者达到157人次,近千名学生参与其中,锻炼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积累了设计实践的经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丰富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改革[2]。
1 构建“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滨州学院艺术学院贯彻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4],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职业综合素养,经多年探索,构建并实践了“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 融入学科竞赛,课程教学内容求真务实
“大广赛”和“学院奖”等学科竞赛,其命题策略单紧扣企业实际要求,目的性与指向性较强。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产学结合”的实践平台[5]。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并积极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弥补了设计专业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虚拟设计课题脱离实际的不足,同时营造出一种充满竞争的学习氛围[6]。艺术学院积极鼓励教师了解和关注各类学科竞赛的动态,调研和分析参赛选题,实现学科竞赛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应用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具体为3个阶段:1)教师针对学科竞赛获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章节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品牌理念的理解;2)教师解析竞赛选题(策略单),组织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及头脑风暴,小组内部讨论、交流,使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酝酿作品创意思路;3)学生进行方案提报,师生反复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学生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作品创作。在此阶段教师着重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倡导设计的原创性。本文将“2014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融入“广告招贴设计”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课程作业修改完善后提交参赛,最终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意见反馈来看,学科竞赛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视野更为开阔,对实践教学形成了较好的补充。
表1 广告招贴设计课程模块及学时分配
1.2 深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核心,不仅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强调教师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科竞赛引入教学过程,采取激励性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常规性,建立了新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7]。本文针对讲授广告招贴设计课程,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性、竞争性的交互式教学方法[8]。由于广告招贴设计课着眼解决企业宣传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先要把竞赛选题(策略单)企业背景叙述清晰,并解析历届获奖案例广告创意的途径和方法,然后根据赛程规则启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几种可能的设计方案,最终选择可行方案严格按照竞赛作品提交要求深入制作参赛。如此,改变了原来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实际项目采取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生生间围绕实际设计问题的探讨交流,形成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感的近距离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教学环节。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很多参加学科竞赛的同学都有共同的体会:“不管是否拿奖,每一个参赛者都有收获” “学科竞赛助我通向成功之路” “一次参赛,终身受益”……滨州学院艺术学院连续数年组织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思,以赛促改,以赛促进。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1.3 学生专业协会+优秀生培养,搭建竞赛学习平台
为构建良好的学生自主专业学习的平台,培养和增强学生创新实践、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滨州学院艺术学院指导学生组建了各种专业协会,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协会由系部监督,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美术实训中心为专业协会提供实验、实训设备资源和工作室作为固定的活动场所。协会每学期都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和工作安排,通过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组织参观相关企业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内部培训或交流会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凝聚了一批热爱学习、有创新精神、有团队意识的优秀学生[9]。通过骨干教师的指导和协会带头人的引领,各协会均积极关注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利用协会QQ、微信平台进行赛事宣传、竞赛组织及获奖作品发布,以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点带面,以老带新,形成示范辐射效应,为优秀低年级学生提前介入和掌握较深专业理论和技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专业协会带动学科竞赛的深入开展,营造出了拼搏向上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健康的校园创新文化,丰富了协会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了实验、实训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为课堂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实践补充,有效促进了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
2 建立和完善学科竞赛运行体系
学科竞赛是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学科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竞赛成绩,需要确立基本的学科竞赛体系。
2.1 健全学科竞赛组织机构
滨州学院学科竞赛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成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如图1所示)。按照“学校立项、系(院)承担、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施行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教务处负责学科竞赛的总体管理、宏观协调,落实竞赛所需经费,与竞赛承办系(院)共同确定目标任务。相关系(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落实竞赛项目负责人,聘请指导教师,优化竞赛团队选拔与集训。学生工作处配合做好各项竞赛的宣传动员,人事处协助落实竞赛指导教师相关政策,实训中心协助落实竞赛所需必要的场地、耗材等。通过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灵活调度校院资源,确保学科竞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图1 滨州学院学科竞赛管理架构
2.2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
各个学科竞赛的社会影响、含金量及获奖难易程度均有不同,各学校要从众多学科竞赛中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符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的赛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滨州学院根据学科竞赛的组织机构、社会影响、竞赛层次及获奖难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扶持重点、兼顾一般;点面结合、区别对待”为指导思想,将学科竞赛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4类,形成了以省级、校级赛事为基础,国际级、国家级并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尽可能覆盖各院系和专业,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相结合的学科竞赛体系。国际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旨在培养和发展学校拔尖的学生和人才,争取提高学校知名度;省级学科竞赛项目较多,旨在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校级学科竞赛由各院系自行组织,覆盖面较广,以提高广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扩大受益面。不同类型的竞赛面向人群不同,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也不同,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有利于拓展师生参与面,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3 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学校根据每年的竞赛成绩,对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和组织单位以多种形式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经费由学校财务单独列支。具体办法如下3个方面。
1)对学生的奖励: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滨州学院修订了《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根据学生获奖的级别和层次计算出学分纳入素质拓展学分管理之中,在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中有所体现,将学科竞赛学分纳入评优选先、奖助学金评定体系中来,同时获奖信息海报在校园内进行张贴宣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主动性和荣誉感。
2)对教师的奖励: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等级奖的优秀指导教师,学校根据级别层次计算得分计入教研类业绩认定,作为评优选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岗位评级的重要参考之一。并且优先安排竞赛指导教师外出进修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0]。
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能起到导向的作用,既能充分肯定获奖师生的成绩,也为学科竞赛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11]。
2.4 合理选择参加学科竞赛的模式
把学科竞赛科学合理的融入教学环节中,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1)引入课程,将课程作业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模式[12]。这种模式容易受到课程属性的限制,要求具有较多的训练课时和足够的交流环节,用以辅导学生,拓展思维训练;学生数量还要适宜,一般为20人左右,充分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讨论,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科竞赛中来。2)兴趣小组课余时间进入工作室准备参赛的模式。一般情况下进入工作室学习的都是热爱专业、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二三年级学生,他们以高带低、以老带新,课余时间在工作室相互交流讨论,加上指导老师的定期辅导,很容易产生有创意的精品。分析比较以上两种模式,建议在参加学科竞赛时,优先选择学科竞赛融入课堂教学模式,再利用兴趣小组课余时间进入工作室模式,指导教师对优秀学生更加深入的辅导,精选和雕琢优秀的作品冲击奖项。
3 加强实验室建设,多方联动参与竞赛
学科竞赛的内容离不开实验实践,学生和指导教师需要长期稳定的实验实训场地、必要的人员配给、完善的配套硬件设施和足够的实验耗材经费等来保障学科竞赛的深入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实验实训基地改进管理模式,加强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项目开放[13],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程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学生搭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最终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人发展。
图2 学生参赛家纺作品展示效果
在学科竞赛过程中,要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力量[14],如学生与学生的联动,学生与教师的联动,跨专业学科的联动,学校与系院的联动,企业与学校的联动等,依托各种社会资源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资源保证和优良的支撑条件,更有效地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滨州学院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进行产学研多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美术系在参加2014年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学院联合杯”家居产品创意设计比赛科目时,与滨州愉悦家纺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将学生的纺织品设计参赛作品通过企业的高速数码喷墨印花系统印染并制作出来,成为该项比赛科目唯一一个现场展示实物作品的参赛团队(如图2所示),收获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和其他参赛院校的支持与掌声,最终获得了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4 结束语
学科竞赛作为设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重视建立和完善学科竞赛运行体系,构建教学、竞赛和实践互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5],进一步提高学科竞赛的组织水平,发挥学科竞赛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积极作用,以开展学科竞赛为契机,加强实验室建设,多方联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2]张祖耀,朱媛.设计专业第二课堂“竞赛教学模式”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156-157.
[3]黄小莹,王亚萍.试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3(2):35-36.
[4]李建军,刘金杰.构建艺术设计实训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45-157.
[5]黄恩武.广告学科竞赛对《广告动画设计》教学的启示——以“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8-32.
[6]曾力,梁家年,胡康.基于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7):21-22.
[7]龙健.设计竞赛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与启迪[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5):41-42.
[8]高成修,羿旭明,刘国.数学建模的教学、竞赛与创新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5):623-624.
[9]罗芬,董建新.浅析指导教师在学生专业协会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2011(9):70-71.
[10]李忠刚,王兴芬,彭书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34-40.
[11]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
[12]金慧建.发挥设计竞赛在教学中的正能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8):151-153.
[13]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20-322.
[14]查贵勇.浅析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2):102-105.
[15]李娇.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运行体系研究——基于“挑战杯”竞赛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2):539-543.
ExplorationonDisciplineCompetitiontoPromotePracticeTeachingofDesignSpecialty
YANG Mi
(Fine Arts Practice Center,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2566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etition,teaching and practice,which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Art Department of Binzhou University.Put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the running system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It is a great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enrich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quality of instructors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discipline competition;practical teaching;mode;innovation
2016-01-12;修改日期:2016-03-12
滨州学院实验技术研究项目(BZXYSYXM201617);滨州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BYJYWZ201334)。
杨蜜(198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与设计理论研究。
G642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7.0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