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明珠
——吐鲁番

2017-09-03

青春期健康 2017年16期
关键词:坎儿井火焰山葡萄沟

■ 文 乔 木

丝路明珠
——吐鲁番

■ 文 乔 木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更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为促进战略思想实施和加强读者对“一带一路”的理解,我们将开设《丝路人文》栏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情,助力“一带一路”共赢人文发展。

吐鲁番,古称姑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沙漠绿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吐鲁番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城市,又称“火州”。吐鲁番历史悠久、美丽神奇,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这里独特的气候特点,盛产葡萄、西瓜等果品,而又被人们誉为“葡萄城”。最近笔者“一带一路”寻美之旅,走进了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吐鲁番,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内地、南北疆及中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吐鲁番旅游文物资源富集,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中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伟大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这么伟大的一项工程,我以前并不熟悉和了解,这次来到了新疆,才能有幸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这一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井、渠相联的汲水工程。它是当地人民长期与风沙斗争之中的一项伟大创造。由于新疆沙区干旱少雨,地表径流不多,不利于耕植。有人便想如何利用地下水来灌溉,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实现它却是件艰难的事。因为它的井和渠道与众不同,它不是单独的提水井,而是与渠道沟通的“联井”;渠道也不是筑在地表上的明渠,而是埋藏在地下的“暗道”。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从高到低,以洞相联,形成一条地下渠道,宛如串珠一般。人们巧妙而科学地利用山前平原的倾斜地形和地下水天然坡度等特点,将汇聚的地下水顺渠道而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这种聪明的设计,正好克服了当地蒸发量大、风沙大的不利因素。藏于地下的渠道不仅免于被风沙淹埋的危险,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据统计,新疆全区共有坎儿井2000余条。其总计长度在5000公里以上。怪不得当年林则徐勘察吐鲁番水利时,曾惊叹这一奇特工程为“诚不可思议之事”。原来就是新疆人就是靠着这坎儿井,为我们奉献出了香甜酥脆的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以及那么多的优质水果。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坎儿井是我国边疆地区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里更有点像博物馆。

葡萄之乡——葡萄沟

在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的葡萄独居榜首。而吐鲁番的葡萄沟,更是名闻遐迩的葡萄之乡。

吐鲁番的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的旅游胜地。吐鲁番夏天的高温可是出了名的,夏季每天的气温基本都在42℃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温度可以达到80℃~90℃,故有“沙窝里能煮熟鸡蛋”的说法。我们到吐鲁番虽然是7月,但也已经热得够可以的了。然而在葡萄沟,几条小溪穿沟而过,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感觉可就凉快得多了。细看葡萄架,虽然好多葡萄尚未成熟,但已经看出到处是果实累累,丰收在望。

吐鲁番的葡萄沟距城市中心10公里,海拔300米。葡萄沟系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沟谷狭长平缓。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

红山火炉——火焰山

火焰山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火焰山景区入口处,对称排列着佛教艺术壁画,画面极具立体感,人物造型逼真、表情生动,底色和火焰山自然色相似,让人耳目一新。走进“西游文化长廊”,长廊两侧是24幅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经典章回,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西游记》使火焰山名闻天下,成为火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金箍棒是个真实的温度计,火焰山今天最高气温为41℃,而地表温度能达到67℃,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热极”,高温难耐。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47.8℃,地表最高温度高达70℃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为什么火焰山会这么热?原来,火焰山四周的高山阻挡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进入。火焰山就窝在这个四面不通风的锅底中,盆地内的戈壁、沙漠吸收太阳热量快,不能散发出去,因此吐鲁番就成了世界著名的“火炉”。

火焰山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火焰山的火,来自地下煤层的自燃。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曾经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它们曾发生过自燃,近地表较厚的已经自燃殆尽,而且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结疤。关于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书上也有记载。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而当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第一次经过火焰山的时候,曾作诗《经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艺术宝库——克孜尔千佛洞

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克孜尔千佛洞,素以优美的壁画着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画家和游客。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第17、18两窟,为公元6~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的。第16号窟凿于中唐。第20号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王和王后的图像。第33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盘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第69窟,是第20号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号窟,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

千佛洞背倚明屋塔格山,南临木扎尔特河和却勒塔格山,山抱水绕,林木葱郁,彼此辉映,浑然一体,构成壮丽的画卷。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人物,用曲铁盘丝描法与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线的韵律感强,人物脸呈椭圆形,脖子粗糙,胸体健壮,身体修长,手背圆肥,手心丰满而富有弹性,带有幼稚纯朴的美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相吻合。它深刻反映了龟兹佛教的盛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及中西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克孜尔石窟已编号的有236个,按自然区域分为谷东区、谷西区、谷内区、后山区,绵延约3公里,根据相关艺术测定则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期,大约为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叶,多为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这边壁画人物,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在残廊内大笔涂抹,此壁画风格可用“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来形容,单从画风上大家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较早的,此窟作用一般是用来观佛礼佛的。还有禅定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螺艺术风格较为明显。发展期,大约公元4世纪中叶到5世纪末,此时就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态,此时画风为晕染法,菱形格构图,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佛本生故事是讲解迦加牟尼生前许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据 “轮回转生”理论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个场面的体现,而不是取卷轴连环画的构图形成,且绘画于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到了公元6~7世纪,为其繁盛期,目前石窟中一半都是属于这个时期建筑而成的,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金箔敷贴。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辑 王娜)

猜你喜欢

坎儿井火焰山葡萄沟
新疆坎儿井研究及未来的发展
哈密坎儿井发展现状及保护应对策略
火焰山
甜甜的葡萄沟
Aqueducts
吐鲁番坎儿井价值分析及其保护措施
火焰山下葡萄沟
国家AAAAA级景区葡萄沟
葡萄沟写意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