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及措施分析

2017-09-03崔春生肖会敏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7期
关键词:遗产工业

◆崔春生 肖会敏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及措施分析

◆崔春生 肖会敏

文章探讨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落脚于“如何保护工业遗产”这一现实的问题。文章的研究厘清了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认识不足、概念模糊问题,为我国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应对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技术不断凸显,全球工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和大规模的更新,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新旧更替的过程中,大量工业主体带来同等数量级的工业遗产,他们成为历史长河中唯一见证辉煌与荣耀的时代遗存[1]。

工业遗产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并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兴盛几个阶段,其中形成和发展阶段均以欧洲为典范,本世纪初在全球兴盛。1955年,工业遗产的先驱——英国的Michael Rix在《业余历史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工业考古”的文章[2],标志着工业遗产的起源。

一、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

2006 年 4 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这次论坛的倡导者包括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论坛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这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下发了《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一年以后,工业遗产正式被纳入全国文物普查的范畴。2006年,阙维民运用时间和空间分析手段,探讨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缘起和现状,历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的特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2010 年11 月,我国首个与工业建筑遗产相关的学术委员会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该学术委员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中讨论通过了著名的《北京倡议》,落脚于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抢救推土机下宝贵的工业遗产。

从狭义的工业遗产概念来看,工业遗产缘起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历史时期相对较短,但它们与其他遗产一样,为社会发展留下了不可或缺的物证。这些遗产承载了更多关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信息和资料,这些内容相对于其他文化遗产可能会蕴含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相比欧洲,我国工业遗产的理论和实践相对开展的较晚,但是快速的发展带来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就。

在理论方面,工业遗产的研究基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和旅游服务领域[4],涉及建筑科学与工程、旅游与文化经济、考古、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研究的热点包括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业遗产改造措施、工业景观更新创新等方面[5],其中有些研究内容可能会是多个研究热点的结合[6]。如城市文化空间视角、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工业遗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工业遗产规划管理等[7]。

在实践方面,基于对西方工业遗产的学习,加上自身思考、挖掘,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植根于工业遗产保护,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其典型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和科技价值共存,继续发光发热

在我国所有的工业文化遗产中,对都江堰的开发再利用是独一无二的。位于四川省的都江堰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工业遗产,自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一直在岷江流域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都江堰堪称全世界的典范,也是年代最久并一直使用的工业文化遗产,这一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为特征,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都江堰饱含中国朴素的运筹思想,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它即符合治水科学的原理,又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表现,即符合普遍的科学技术原理,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地区特征。在此基础上,都江堰也成为了最受全国乃至世界欢迎的旅游胜地,据统计,都江堰于2014年共计接待游客2014.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8亿,无疑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打进了一记增强剂。

和都江堰一样,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直到目前为止,“77岁”的钱塘江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接近80年,被人民热捧为“桥坚强”。

像都江堰、钱塘江大桥等这样的工业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为社会发展,城市建和和人民生活做出巨大地贡献,几乎完全的保留下来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育科普价值。

(二)历史和社会价值共存,改造为景点

我国工业的发展初期,大部分工业形成都基于交通或资源的需求,形成于滨海地区或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方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大量的船坞码头、采矿场、资源再加工厂。这类遗址自身具有较大的露天工作场地和与之匹配的工业建筑物,这和人们需要的城市公园非常匹配,比如中山岐江公园、阜新海州矿山公园、广州太古公园等[8]。

岐江公园是这种改造的典范,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丰碑。该公园是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的大型主题公园。公园在改建过程以西方环境主义,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理念以及城市更新再造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力求自然环境与工业遗存、生活休闲融为一体。该公园建成后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中国建筑艺术奖、全国美展金奖、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等一些列大奖。岐江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粤中船厂旧址上的许多遗存物,包括所有古树绿地,部分水体和驳岸;产生于不同时代的船坞、水塔;还有一些传统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吊车、轮船、变压器、烟囱、机床等,通过对这些遗存物的改造、修饰和重组来提升岐江公园的艺术价值。

(三)经济和社会价值共存,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均源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业基础,因此很多城市中心区均遗留了很多工业的印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工业厂房。这类厂房的特点是开放空间较少,改造过程中是以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为主体,实现景观重塑,典型的如上海8号桥创意产业园、北京798艺术区、北京的751时尚设计广场等。

798艺术区,又称大山子艺术区,是一个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大山子地区的一个艺术园区,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改造而来。798艺术区所在地,原为1950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的重点工业顶目718联合厂,即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建筑多为东德的包豪斯风格。1980年代到1990年代798厂逐渐衰落,从2002年开始,由于租金低廉,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因当代艺术和798生活方式闻名于世。

751时尚设计广场是在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被废弃的厂房基础之上改造的。2003年,煤气生产时代宣告结束,该公司利用完整保存的工业厂房和机器设备,结合北京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时机,建成了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四)历史和科技价值共存,改造成博物馆

我国工业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如上海、青岛、西安、武汉、哈尔冰等。这些城市在工业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通过保留使其更新为博物馆,如上海虹口区沙泾路的1933老场坊、青岛啤酒博物馆、武汉的街头建筑博物馆、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建筑博物馆等[8]。

工业遗产记录了人类社会尤其是工业社会起伏的历史,饱含人类进取、拼搏、创新、开拓的精神,具有极大的收藏、展示和教育价值。另外,大多数工业建筑都具有跨度大、高度高、结构坚固的特点,这与博物馆的要求十分相似,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既节省了资源,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对生态环境了遗产保护都十分的有力,许多国家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该模式的典范包括亨利钢铁厂、措伦采煤厂等。

位于大华1935园区东侧的西安大华博物馆,以“兴建创业”、“新生发展”、“嬗变涅槃”三个板块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模型等多种形式,讲述了长安大华纱纺织厂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措施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相对西方国家比较晚,被戏称为“早产儿”。特有的发展历史也使我国在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中需要策马加鞭,迎头赶上。

(一)构建工业遗产理论体系,厘清工业遗产保护范围

西方工业遗产理论及保护体系源于《下塔吉尔宪章》,我国的《无锡建议》起到了理论体系的作用,但是涉及的内容尚不能满足理论和实践的需求。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时间范畴、保护措施等的缺失,使得国内的研究没有形成合力,离散的游离于各个角落。

1.保护的内容。《下塔吉尔宪章》中工业遗产的相关内容,包括物态和非物态,但前者更为重视。包括建筑群和机器、车间、工场及工厂,矿山及加工与提炼遗址,货仓与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及使用的遗址,交通运输及其所有基础设施,此外还包括与工业社会活动相关(诸如居所、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还包括生产流程、文档资料、工业记录几类保护内容[9]。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其工业发展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较晚,一般都有着漫长的农耕经济发展史,手工业以及工程技术较早得到发展,历史悠久。尤其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矿冶业、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制糖业、酿酒业、印刷业、造纸业、造船业、井盐业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古代工业生产体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界定,蕴藏其中的人类古老工业技能可以认定为非物质工业文化。它们不仅赋存丰富,行业特色、地方特色鲜明,而且代表着当时各行业最先进的工艺发展水平[9]。因此,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应该涉及哪些内容是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时间范畴。中国在整个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发明,曾为起始于英国而蔓延到全世界的工业革命、或早期的工业活动产生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的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等都是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因此中国工业遗产更多的符合“广义工业遗产”的概念,从时间范畴上包含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6],如表1所示。

3.保护的措施

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代表国家利益的管理者、法定的物权归属者、理性思考的科研机构、代表基层公众利益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同时也是各方博弈协调的过程。

首先,需要从组织机构的层面成立专门的工业遗产管理或协调委员会,从事与工业遗产认定、保护相关的工作。其次,需要立法保护,将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到经济发展政策及地区或国家整体规划之中。最后,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来鼓励民间组织的成立,制定间接政策促使民间团体成立和发挥作用,比如对民间组织的捐赠方予减税、奖励等。

数字货币是一种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货币,不再像虚拟货币一样局限于网络游戏,而是能够像法币一样购买真实的物品。密码货币是数字货币的重要组成之一,利用严谨的密码学原理进行货币的产生、记账和交易。自从第一个密码货币即比特币诞生后,诸如以太坊、门罗币和零币等一系列密码货币相继面世,密码货币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密码货币在具有价值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分析密码货币的生成和运行原理能够让人们对数字货币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做到理性投资。

表1 中国工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二)开展全国性的工业遗产普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物大地博,我们的祖先到底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工业遗产”?推土机的轰隆声中到底有多少“工业遗产”即将湮灭?科技的发展又为明天造就了多少“工业遗产”?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工业遗产普查刻不容缓。

工业遗产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发掘,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则是发现、发掘的基础和保证。我国于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之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文物,工业遗产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但混迹于普通文物之中,没能得到很好的认定和保护。

工业遗产应产生于一个时代,在一个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和时代特征的工业遗存。这种界定,一方面保证了工业遗产广泛性的特征,避免因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消失;另一方面又体现工业遗产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过宽而泛化,保证了其历史价值。相对西方国家,我国工业化时间较短,但是发展历程复杂,并具有很强的历史交融性,工业遗产的普查有助于分析我国工业的演变历程,科学认定认定遗产确定不同的保护措施[10]。

(三)建立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估体系

在我国,工业社会时代开始的时间更晚,人们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如何评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是获得人们对工业遗产认可的必要条件。尽管近年来一部分工业遗产开始被列入保护之列,但是受法律保护的工业遗产项目仅占应纳入保护内容中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在最近才开始在少数城市启动了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和保护规划制定,而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些传统工业城市,尚未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缺乏对工业遗产的总体评价[11]。

目前,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范围内并没有形成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通用的工业遗产价值评定体系,能帮助这些研究主体科学合理全面地对已有的和将会不断出现的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定,或者足够用以表述工业遗产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建立起这样一个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的价值的保护才能比较系统而有效的进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说保护工业遗产已经抓住核心,步上正轨。

(四)统一规划,实现工业遗产准确定位

欧洲工业遗产之路以“全”著称,内容包括欧洲32个国家的76个重要工业遗产“锚点”和891个工业场所、14个以区域为特征的遗产线路,还包括10类主题线路。工业遗产“锚点”相当于里程碑,是欧洲工业遗产之路的主要节点。进而串起了欧洲工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及其演化过程和重要事件。这些“锚点”都是区域工业遗产之路的起点,通过辐射作用连接了周边小型的工业遗产场。

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是一条欧洲工业遗产的保护路径,对不同的工业遗产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分层分批进行保护认定。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缺失的正是这种体系和这种路径,梳理完成和合理的工业遗产框架是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准确定位、定点保护的基础所在。

(五)探索多种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我国工业遗产源于“广义工业遗产”,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进而造成保护措施复杂的特点。

从时间来看,仅中国传统工业遗产的时间类型,可按历史研究的断代,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类型;可按考古研究的划分,标志为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可按社会研究的时期,确定为狩猎文明、畜牧文明、农耕文明[12]。

从地域来看,经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之后,国内逐渐形成了四大区域的工业分布格局,分别为东北工业基地(以沈阳、抚顺、阜新、本溪、大连为主)、京津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主)、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无锡、杭州、南京为主)、珠三角地区(以广深惠为主)以及部分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大同、攀枝花、铜陵、平顶山等)[12]。

这些特征给在全国大范围内开展对工业遗产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因势利导寻求不同的保护措施是工业遗产发展的必要途径。已有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形式仅仅适合国内一些一线大城市,因为它对文化底蕴、经济禀赋、基础设施、传媒技术、人才、政府扶持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遗产保护尚无很好的措施。散落于民间,游离于农村的传统工业技术、小手工业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保护。

(六)工业遗产保护不能忽视中国特色

中国工业遗产的特色[3]体现在4个方面:(1)丰富的农业文明时期的古代技术遗存;(2)近代中国工业遗产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烙印;(3)近代中国工业遗产的精华是近代民族工业遗产;(4)当代高精尖信息技术正在更新或更替中国的现代工业,换言之,中国的现代工业是中国工业遗产具大的潜在资源。

丰富的中国传统工业遗产资源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理应受到我国工业遗产研究领域的特别重视[12]。例如,中国传统工业遗产的经营类型,包括家庭作坊型、行会协约型、皇家垄断型、官督商办型等。中国传统工业或手工业中,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传统文化区域为格局,中国近现代工业中以外输商贸为主的跨地域文化交流线网络为格局等。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蕴含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是西方国家工业遗产中没有的东西,传承中国特色,保持原有风貌是中国工业遗产面临的巨大挑战。

(七)生态保护促力工业遗产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可以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环境[13]。对于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建,需要生态学的指导。在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开发的时候,应该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以期形成生态协调的状态。若工业遗产地的生态系统没有被破坏,可以利用原有植被的自然再生能力,重新建立生态平衡;但是若工业遗产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要通过一系列生态重建措施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甚至创造和常规所不同的景观[14]。

三、结论

工业遗产及其内涵的各种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生产关系以它们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展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和一个名族的文化特色。它们是延续国家文脉与历史、展现名族发展与特色的一项丰富内容。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怎样协调工业遗产、社会、产业、景观、生态、文化等各种因素,使其和谐发展,这是我们政府、社会和工业遗产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十八大已经提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大国的强国之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的车轮没有停滞,越来越多的工业文明即将或者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绽放凋零,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成型出现,越来越多的技术、越来越多的服务需要我们借力于“非物质”去抢救保护,新一轮的工业遗产需要我们挖掘、评价、抢救、保护,我们任重而道远!

[1] 寇怀云. 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D]. 复旦大学, 2007.

[2] 田燕,林志宏,黄焕. 工业遗产研究走向何方--从世界遗产中心收录之近代工业遗产谈起[J]. 国际城市规划. 2008(2): 50-54.

[3] 阙维民. 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6(3): 93-104.

[4] 王高峰,孙升. 中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J]. 工业建筑.2013(1): 1-360.

[5] 王铁铭. 中国工业遗产研究现状述评[J]. 城市建筑. 2013(22):345-346348.

[6] 俞孔坚 ,方琬丽 .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J]. 建筑学报 . 2006(8):12-15.

[7] 赵一青,许楗.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国内研究现状综述[J].山西建筑 . 2015(3): 1-3.

[8] 史晓华,徐秋实. 聚集全球工业遗址的改造与保护[J]. 生态经济 . 2015(1): 2-5.

[9] 何军,刘丽华. 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构建--从登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业遗产谈起[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8): 116-122.

[10] 单霁翔. 工业遗产保护探索篇之一 为工业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J]. 中华建设 . 2010(6): 13-14.

[11] 单霁翔 . 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N]. (3-3005).

[12] 阙维民.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工业遗产[J]. 经济地理.2008(6): 1040-1044.

[13] 陶国根. "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意义、形成及基本经验[J].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1): 37-41.

[14] 崇慧,朱晓娜. 工业遗产的重生-文化重建和景观更新[J].内江科技 . 2015(2): 16-17.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7HASTIT018),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8A120007)资助]

猜你喜欢

遗产工业
笑的遗产
遗产怎么分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工业人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爱情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