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在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攻击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
2017-09-03李文姣
李文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自尊在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攻击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
李文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个体的攻击倾向受自尊、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作用机制并未形成定论。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心理健康等因素,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被试的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影响因素与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之间具有部分或完全中介效应;心理健康对被试的内隐自我攻击评价,被试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对其内隐攻击评价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内隐联想测验;攻击倾向;自尊;中介效应
攻击倾向(aggression)是个体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1]。攻击倾向是一种本能,在得不到合理地控制和宣泄时就可能转化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 behavior)。虽然没有研究明确证实经济水平低下与攻击倾向的关系,但是大学生中不时发生的恶性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面对压力时,在极端情境下是否会引发其对外或对内的攻击倾向,这是本研究要探索的问题。
自尊能够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情感来调控个体的行为,有效促进个体反省、矫正和控制社会行为。研究者普遍认为,低自尊容易导致攻击。罗森伯格(Rosenberg)的社会连接理论(social-bonding theory)认为,低自尊会削弱社会连接而降低个体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进而使攻击行为增多。罗宾斯(Robins)等认为,个体通过对他人产生敌意和愤怒来保护自己不受失败所带来的自卑和羞耻的影响,攻击行为也由此产生[2]。但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和实验对此观点提出了置疑,鲍迈斯特(Baumeister)等发现,高自我评价甚至自我膨胀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攻击倾向[3]。克尼斯(Kernis)等认为,不稳定高自尊者的愤怒和攻击倾向最高,而稳定高自尊者的攻击倾向最低[4]。宋欣春研究自尊稳定性对外显和内隐攻击倾向的影响,同样发现,自尊的不稳定性会引发高攻击倾向[5]。从以往研究可以推测,可能是由于实验方法和调查工具不一致导致了自尊与攻击倾向关系的研究结论差异比较大。
个体的社会行为受内在个体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多重作用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了心理健康、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生活事件对自尊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心理健康诸因素会不会通过自尊作为中介因素而对大学生的攻击倾向产生影响呢?在内在个体因素方面,有关于个体心理健康与攻击倾向具有一致性的结论,认为心理健康程度较差的个体常伴有脾气急燥、易被激怒等攻击倾向,同样的攻击倾向会导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外在社会因素方面,普遍认为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生活事件对攻击倾向有重要影响。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在完成家庭任务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6]。陈熊鹰等认为,虐待、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离异或变故、家庭经济地位与水平等都有可能对个体的攻击倾向产生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7]。周利娜等发现,高攻击倾向个体的家庭功能较差,家庭功能良好的儿童较少地表现出攻击行为[8]。郭俊伟对于青年男性暴力罪犯的家庭功能研究发现,这些人大多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环境不良,家庭关系僵化,亲子关系的适应性和亲密度低[9]。沙纳汉(Shanahan)等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不和谐会导致子女出现攻击行为[10]。且由于母亲较少提供支持常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11],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引起孩子较强的攻击倾向[12]。陈立民也发现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与其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效应[13]。可见,家庭功能的发挥和亲子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攻击倾向有着重要影响。生活中不同性质事件的发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心境。在攻击倾向的研究中,有动物实验显示,遭受慢性应激刺激的大白鼠会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14]。由生活事件引发的愤怒情绪与攻击行为关系密切,愤怒常常引发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往往伴随着愤怒情绪[15]。苏霍多斯基(Sukhodolsky)等人就认为愤怒与攻击有显著相关[16]。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生活事件对攻击倾向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以自尊为切入点,推断心理健康等因素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时,对大学生的攻击倾向所产生的影响。
以往研究多针对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与攻击倾向的直接关系进行探讨,但是没有得到一致性结论。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用于多因素、复杂关系的研究,以探索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研究中。由于本研究涉及多种变量,关系复杂,为了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探索变量关系,故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结构方程模型能分析多因素、多途径因果关系,弥补普通的多元分析方法只能揭示单途径自变量对因变量直接影响的不足。结构方程模型还可以分析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的间接因素;因此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探讨自尊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时,在攻击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并对其关系进行整合。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郑州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176人,进行外显和内隐测验;完成测验后,剔除其中未完成问卷的外显测验无效被试8人,内隐测验错误率过高的无效被试34人;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均有效的被试134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66人。所有被试均视力正常,计算机操作基本熟练。
(二)研究材料
1.外显攻击倾向测量问卷
攻击行为问卷(Aggressive behavior Questionnaire,AQ)经常用于外显攻击倾向的测量,共29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包括身体攻击 (Physical Aggression,PA)、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VA)、愤怒(Anger,A)和敌意(Hostility,H)4个分量表。得分越高代表攻击倾向程度越高,攻击行为总分是4个分量表得分之和。该问卷在大学生被试中信度效度较好。问卷的克隆巴赫(Cronbach)系数为0.89,各子量表的克隆巴赫(Cronbach)系数分别为0.85、0.72、0.83和0.77;9周后的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80、0.76、0.72和0.72;整个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0。
2.内隐攻击倾向的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攻击倾向测验包括两个内隐联想测验(以下简称“IAT”),分别是内隐攻击评价IAT和内隐自我攻击评价IAT。内隐攻击评价IAT考察被试对攻击倾向词汇与积极或消极评价之间的联系。攻击倾向维度包括攻击倾向词汇和非攻击倾向词汇;评价维度属性词包括积极和消极评价。
概念词包括攻击倾向和非攻击倾向词语各8个。攻击倾向词汇:侵犯、攻击、进攻、抢占、夺取、闯入、辱骂、打斗;非攻击倾向词汇:和平、温顺、合作、信任、仁爱、谦让、包容、同情。
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4个。积极词汇:聪明、能力、成功、强壮、自豪、坚强、能干、价值、舒服、愉快、拥抱、钻石、荣誉、黄金;消极词汇:愚蠢、退缩、罪恶、笨拙、失败、无能、虚弱、无助、可怕、苦恼、尸体、死亡、呕吐、毒药。
内隐自我攻击评价IAT考察被试对攻击倾向词汇与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攻击倾向词汇的选取同上。概念词包括自我词和非自我词各8个。自我词:我、我的、自己、自己的、自个儿、自个儿的、本人、本人的;非自我词:人家、人家的、他人、他人的、别人、别人的、外人、外人的。
3.外显自尊测量量表
对外显自尊的测量,采用自陈式自尊量表罗森伯格(Rosenberg)自尊量表(SES)。量表由10个题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76,重测信度系数为0.82,α系数为0.77。其心理计量学指标都比较完善,被证明是有效可靠的自尊测量工具。
4.内隐自尊的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自尊测验中所用概念词和属性词的选择均参照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和杨福义研究中所用词汇。概念词包括自我词和非自我词各8个。自我词:我、我的、自己、自己的、自个儿、自个儿的、本人、本人的;非自我词:人家、人家的、他人、他人的、别人、别人的、外人、外人的。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8个。积极词包括:聪明、灵活、成功、友善、高尚、健壮等;消极词包括:愚蠢、丑陋、失败、讨厌、无能、卑鄙等。
5.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心理健康的测量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等8个分量表构成,每个分量表可以用来诊断被试在某一方面是否有严重的焦虑情绪,把分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可以反映出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6.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选取由刘贤臣编制的量表,含27项负性生活事件,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共6个维度。测试要求被试先确定每个事件是否在生活中出现,如果生活中曾经出现此类事件,则对该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定;评定从1分至5分,分别为无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极重影响,分数越高说明对被试的影响越大。问卷信度检验克隆巴赫(Cronbach)系数为0.85,分半信度系数为0.88,各事件平均相关系数为0.50。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较好,现已用于多项研究。
7.家庭功能量表 (FAD)
采用刘培毅和何慕陶修订的诺尔曼(Norman)等人编制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该问卷有7个分量表,分别为: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PS)、沟通(Communication,CM)、角色(Roles,RL)、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iveness,AR)、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AI)、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BC)和总的功能(General Functioning,GF)。该量表从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进行4级评分。分量表的得分可以反映被试家庭功能在该维度的状况。7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0.74、0.80、0.81、0.71、0.73、0.76;信度系数在0.66~0.76之间,信度和效度良好。
8.亲子关系测量量表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17]。心理学对亲子关系的界定不仅强调亲子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之间影响和作用的双向性。因此,研究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孩子对父母的内隐态度两方面双向测量亲子关系。
首先是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研究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由佩里斯(Perris)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中文版。该量表共有66个题目,采取四级评分,分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父亲分量表有6个因素,分别是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分量表有5个因素,分别是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46~0.88,分半信度系数为0.50~0.91,重测信度系数为0.58~0.82,信度和效度良好。
其次是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的内隐联想测验。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测量所用的概念词和属性词的选择遵循上述测验的程序,概念词包括与父母相关的词和无关的词各8个。与父母相关词汇:爸爸、妈妈、父亲、母亲、老爸、老妈、爹、娘;与父母无关词汇:阿姨、叔叔、老师、表妹、亲戚、朋友、表哥、同学。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4个。积极性词汇:宽容、正直、自豪、诚实、高尚、成功、爱、愉快、轻松、善良、拥抱、钻石、荣誉、黄金;消极性词汇:虚伪、冷漠、可悲、无能、痛苦、自卑、可怕、讨厌、卑鄙、失败、尸体、死亡、呕吐、毒药。
(三)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内隐联系测验的操作步骤分为7部分,内容见表1。
表1 IAT测量顺序说明
续表
在统计分析之前,遵循林沃尔德(Greenwald)等人的数据处理模式,对IAT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删除错误率超过30%的被试和反应过快超过10%的被试;保留第3、4、6、7步的数据和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删除大于10 000 ms和小于300 ms的数据,最后对数据进行转换求出D值[18]。D转换的具体方法:先求出不相容联合组和相容联合组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之差(本研究为第3步和第4步与第6步和第7步之平均反应时之差),差值除以与4部分所有数据的标准差得到D转换的最终结果[19]。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和录入数据后,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攻击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的相关分析
对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和心理健康、家庭功能等因素的多个维度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因素与内隐和外显攻击倾向的相关分析(n=134)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外显攻击倾向与生活事件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内隐父母态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生活中突发事件引起的焦虑越低;而且对父母的内隐态度越积极,则大学生的外显攻击倾向越低;内隐攻击倾向与心理健康、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内隐父母态度和内隐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父母持积极的内隐态度,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大学生内隐自尊越高,则对攻击行为的内隐评价越消极;内隐自我攻击评价与心理健康、家庭功能和内隐父母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家庭功能越健全,对父母的内隐态度越积极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攻击倾向评价越低。
(二)自尊在攻击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心理健康、家庭功能等因素为外源潜变量,是模型中的自变量。外显攻击倾向、内隐攻击评价和内隐自我攻击评价是内源潜变量,是模型中的因变量。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假设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如下:先检验心理健康等外源潜变量分别对外显攻击倾向、内隐攻击评价和内隐自我攻击评价的直接效应,然后检验加入中介变量后模型的拟合情况及各路径系数的显著程度,用以检验外显和内隐自尊的中介效应[20]。
首先建构两个模型:无中介变量的直接效应模型和含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拟合指标的优劣判断哪个更合理[21]。把中介模型中诸因素与攻击倾向之间的路径系数约束为0,建构中介效应约束模型,通过比较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和约束模型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判断中介变量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还是部分中介效应。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的直接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和中介效应约束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模型的χ2/df都小于5,SRMR在0.08左右,TLI和CFI大于0.90,GFI大于0.80。虽然本模型中的GFI值小于0.90,但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以上模型成立。虽然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的拟合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是中介效应模型的各指标优于直接效应模型。特别是对于外显攻击倾向和内隐自我攻击评价来说,直接效应模型因为不能收敛,导致模型不能拟合(绝对拟合指数SRMR为空),因此认为内隐与外显自尊的中介效应是非常必要的。
表3的数据说明,外显攻击倾向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中χ2(333)=419.562,约束模型中χ2(338)=424.855,Δχ2(5)=5.293(p>0.05),所以两模型无显著差异。内隐自我攻击评价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中χ2(333)=413.782,约束模型中χ2(338)=419. 916,Δχ2(5)=6.134(p>0.05),两模型也无显著差异。以上分析说明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外显攻击倾向和内隐自我攻击评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内隐攻击评价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中χ2(332)=410.990,约束模型中χ2(338)=424.120,Δχ2(6)=13.13(p<0.05),两模型差异显著,表明内隐和外显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内隐攻击评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心理健康等因素对内隐攻击评价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自尊实现的。
表3 外显与内隐攻击倾向的模型拟合指数(n=134)
(三)攻击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关系的结构模型的建构与修正
构建外源潜变量、中介变量和内源潜变量的结构模型的理论假设有以下三点:第一,心理健康等因素对内隐与外显自尊有直接影响;第二,内隐与外显自尊直接影响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在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第三,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内隐与外显自尊分别在内隐与外显攻击倾向和心理健康诸因素之间起全部或部分中介效应,可以说心理健康诸因素通过自尊对攻击倾向产生影响。
在结构模型中,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内隐父母态度、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6个是外源潜变量,内隐和外显自尊是中介变量,外显攻击倾向和内隐攻击评价、内隐自我攻击评价是3个内源潜变量,变量间的关系见假设的理论模型图(图1)。
将各个变量引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各拟合指数显示:χ2/df(525.546/393)= 1.337,RMSEA=0.051,TLI=0.862,CFI=0.875,GFI=0.805;综合考察上述拟合指数后,拟初步接受该结构模型。
图1 理论模型结构图
表4 攻击倾向结构模型修正前的拟合指数(n=134)
查模型输出详细结果发现,通过在心理健康与内隐自我攻击评价、内隐父母态度与内隐攻击评价之间增加一条因果路径也会减少模型的卡方值并优化拟合指数。发现生活事件、家庭功能和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内隐父母态度与内隐自尊之间的路径、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外显自尊之间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可以考虑删除。可据此修改模型的路径图,表4是在Amos中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模型的拟合指数。
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数(见表5)显示,卡方值减小了很多,并且各拟合指数也都得到了改善,基于理论删除部分路径后模型变得更简洁了,符合模型修正的原则。数据显示修正后的拟合指数中,χ2/df小于5,RMSEA小于0.08,TLI和CFI大于0.90,GFI大于0.80。其中GFI值虽然小于0.90,但由于本模型变量较多,仍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表明修正后的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模型中各项数值取值合理,可以接受修正后的模型,该模型可以作为最终的结构模型。
表5 攻击倾向的结构模型修正后的拟合指数(n=134)
攻击倾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图如图2所示。
图2 攻击倾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图
三、讨论
(一)心理健康等因素对攻击倾向的影响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内隐自我攻击评价,即心理健康程度能够影响大学生对自我是否具有攻击倾向的内隐评价,联系相关分析的结果,也有相同的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体表现在:无明显的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合群;在失败或不如意时不会自我埋怨,且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过敏反应,因此较少出现冲动的行为或攻击倾向。另外,大学生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对其内隐攻击评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大学生对父母的内隐态度越积极,则其对攻击行为的内隐评价越消极。对父母持积极评价的大学生更认同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叛逆行为在这类人群中相对发生较少,这同样跟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分不开的。攻击倾向是一种极端的叛逆行为;因此,对父母评价正面的大学生,必然会对攻击行为持消极评价。研究提示,若要降低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攻击倾向,就必须关注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情境以及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个体、家庭和社会的积极交互循环作用,将有利于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倾向。
(二)自尊在心理健康诸因素与攻击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
模型整合的结果表明,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外显攻击倾向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即心理健康等因素对外显攻击倾向的影响是通过自尊的中介效应产生的。罗森伯格(Rosenberg)的社会连接理论(social-bonding theory)认为,低自尊会降低个体与外界的社会连接,使其与行为规范相冲突而增加攻击倾向。霍妮(Horney)和阿德勒(Adler)认为,源于不幸的童年期经历的自卑感是导致个体攻击行为的原因;特蕾西(Tracy)和罗宾斯(Robins)认为,个体在维护自尊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他人的愤怒和敌意引发了攻击行为[22]。这些理论与本研究发现的低自尊与高攻击倾向显著相关是一致的,且得到了德苏里拉(D’Zurilla T J)研究的证实[23]。辛自强、郭素然等对自尊与攻击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自尊与攻击呈显著负相关,说明低自尊者的攻击倾向比较高。
在内隐攻击评价方面,除了上述分析认为的内隐父母态度对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以外,研究发现内隐和外显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内隐攻击评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心理健康等因素对内隐攻击评价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自尊实现的。一方面,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生活中应激事件影响小,家庭功能健全,对父母持积极态度等可以导致对攻击行为的内隐评价更消极;另一方面,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而降低其内隐攻击评价。结合模型分析发现,内隐自尊对内隐攻击评价的预测作用显著,即高内隐自尊大学生对攻击行为的内隐评价更消极。对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的内隐焦虑(不表现为言语和行为)程度的预测作用较好,即高内隐自尊者的行动动机会倾向于表现在内隐层面上,而低内隐自尊者的行动动机经常表现在外显的言语行为层面上。该研究结论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对内隐攻击评价具有更高的预测作用。内隐攻击评价与内隐自我攻击评价相比,在判断时仅涉及积极或消极,而不涉及是否与自我相关;因此,相对就更客观,也更容易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父母等;所以,自尊对其只有部分中介效应。
在内隐自我攻击评价方面,除了上述分析的心理健康对其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外,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内隐自我攻击评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巴格 (Bargh)认为,个体某个行为的多次重复和强化会导致该行为成为习惯性的反应[24];个体行为习惯化以后,会导致该心理过程在无意识层面根据环境中的线索进行自动化加工,且完全脱离意识的监控[25]。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内隐自尊会对内隐自我攻击评价预测作用显著。另外,正如上面所分析的,自我是否具有攻击倾向的内隐评价,当个体做出判断的时候会联系更多自我相关的因素;因此,与单纯的攻击行为积极与否的判断相比,自我攻击倾向与自尊的相关更显著。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影响攻击倾向,攻击行为的实施又影响着自尊水平。这些都说明了自尊和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之前只是一种理论范围内的构建。本研究虽然提供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但是未来还需要在自尊和攻击倾向之间找到更明确的变量,从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攻击行为倾向。
四、结论
研究通过对内隐和外显攻击倾向分别与自尊、心理健康诸因素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中分别与内隐、外显攻击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到以下结论:心理健康对内隐自我攻击评价、被试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对其内隐攻击评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其预测作用强度有差异。内隐与外显自尊在外显攻击倾向、内隐自我攻击评价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内隐攻击评价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1] 高桦.内隐社会认知:攻击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8.
[2] ROBINS R W,TRACY J L,TRAESNIEWSKI K,et al.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self-esteem[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1(4):463-482.
[3] BAUMEISTER R F,SMART L,BODEN J M.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1):5-33.
[4] KERNIS M H,GRANNEMANN B D,MATHIS L C.Stability of self-esteem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evel of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1(1):80-84.
[5] 宋欣春.自尊稳定性对外显以及内隐攻击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6] 魏欣,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402-408.
[7] 陈熊鹰,吴少勤,董奇.反社会行为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229-233.
[8] 周利娜,张文新,纪林芹.儿童攻击与母亲教养及家庭功能的关系[Z].开封: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7.
[9] 郭俊伟.青年男性暴力罪犯人格及家庭危险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
[10] SHANAHAN L,MCHALE S M,OSGOOD D W,et al. Conflict frequency with mothers and fathers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late adolescence: within-and between-families comparison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3): 551-563.
[11]王益文,张文新,纪林芹,等. 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4):277-279.
[12] 简福平.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13] 陈立民.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4] 邵枫,林文娟,陈极寰.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及变化趋势[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3 (1):5-6.
[15] 张蔚,张文新.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 青少年研究, 2006(2):25-27.
[16] SUKHODOLSKY D G,RUCHKIN V V.Association of normative beliefs and anger with aggress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russian male juvenile offender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4(2):225-236.
[17] 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79-85.
[18] GREENWALD A G,NOSEK B A,BANAJI M R.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3(2):197-216.
[19] 杜娟.传媒对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20]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5):614-620.
[21] PREACHER K J,CURRAN P J,BAUER D J.Computational tools for probing interactions i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ultilevel modeling, and latent curve analysi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 2006(4):437-448.
[22] DONNELLAN M B, CASPI A. Low Self-Esteem Is Related to Aggression,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Delinquency[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4): 328-335.
[23] ZURILLA D T, CHANG E C, SANNA L J. Self-esteem and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s predictors of agg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4):424-440.
[24] BARGH J A, PIETROMONACO P. Auto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ocial perception: The influence of trait information presented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on impression form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82(43):437-449.
[25] TODOROV A, BARGH J A. Automatic sources of aggression[J]. Aggression & Violent Behavior, 2002(1):53-68.
(责任编辑:王兰锋)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between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Aggression of Undergraduate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LI Wenjiao
(Part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Zhengzhou 451000, China)
Self-esteem, mental health, life events, family function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ave an effect on aggressive behavior tendency. This study makes self-esteem as the mediating effect and us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above factors effect on explicit / implicit aggressive behavior tendency. The result indicate that self-esteem is a full mediator between explicit aggression, implicit self- aggression and the factors, while it is partial mediators between implicit aggression and the factors.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ggressive tendency; self-esteem; mediating effect
2017-02-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习型大学场域与反思性学习惯习的交互建构——基于主体性发展的大学生学习的系统生成”(15YJC88009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学习的生成性动力机制研究”(2015-QN-284)
李文姣(1983—),女,河南郑州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B84
A
1008—4444(2017)04—0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