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海洋渔业培训定位转型对策研究

2017-09-03蔡引伟

中国水产 2017年8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民渔业

文/蔡引伟

浙江省海洋渔业培训定位转型对策研究

文/蔡引伟

开展海洋渔业培训是培养造就新型渔民、提高渔民素质、帮助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海洋渔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推广普及的重要途径,也是倡导和打造现代海洋渔业理念和文化的重要手段。适应新常态,推进海洋渔业培训定位转型,既是形势所需,也是长远之计。

一、浙江省海洋渔业培训面临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市场化水平提高,政府自身改革深入,海洋渔业行业形态演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渔民素质提升和渔区组织结构调整,特别是群众对于海洋渔业产品的需求变化,海洋渔业培训面临许多新趋势和新挑战。

(一)新趋势

1、主体多元化

主体多元化是一个行业成熟发达的标志,也是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普及渗透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前的海洋渔业培训主要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力量相对较弱。民间或非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作为渔民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还只是星星之火。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渔民培训模式,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会出现和形成多种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海洋与渔业培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创新手段、切实发挥多元化效应,提高培训效果。

2、方式精准化

精准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时效性和实用性是提高海洋渔业培训的重要要求,培训内容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渔民需求。渔民培训越来越要求手段方式精准化,以实用技术为抓手,提供新技术、新信息,与渔民需求对称精准,传授的方法与渔民的技术承受能力、习惯匹配精准。并向专业化、操作化方向进展;以需求为导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准、渔民需求为准;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多开展现场化的技术培训教学方式,采取现场参观、实践体验、现场讨论和集中授课相结合,长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书本理论和技术实践相结合,坚持分级分层,方式精准,效果实用,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方案,设置不同的时序,做到精准方式,精准手段,精准教学。

3、工作高效化

坚持质量至上、以质取胜的理念,以实效论英雄,以渔民满意为最终目标,着力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工作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靠单一培训或者短时间培训就能取得成效。要积极跟踪培训后续情况,评价培训效果,检查创业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提高人文关怀。可以通过电话热线、网站咨询、手机APP等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进一步了解培训后对产业促进效果。注重效果,才能将每一次的培训在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后续评价上精准到位。形式化、走过场等都不能达到培训效果,反而起到相反作用。重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针对部分渔业从业人员思想传统、保守等现实问题,通过宣传、培训,咨询、帮扶等各种形式,帮助克服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保守性、封闭性,激发渔业从业人员学习的激情,增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提高渔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扩大培训的影响力,等同于扩大了培训对象群体,对渔业产业的专业升级起到关键作用。

上岗式培训

4、兼顾公益性

海洋渔业培训必须保持一定的公益性性质,是因其职能范围和作用决定的。一是不看份额看作用。海洋渔业的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比重、份额会逐步下降,从事的人员会减少,但这个行业不会消亡。不仅如此,海洋渔业还将是技术含量、管理含量、品牌含量,人文含量持续增强的行业。海洋渔业培训不是为了占取市场份额,不是单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基础、社会效益、公共责任。二是不在热点炒作而在冷门补位。海洋渔业是浙江的基础性的传统行业,也是易受市场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的弱势行业,加之浙江省“海小渔少、船多渔少”等矛盾日益突出,海洋渔业还将是在很长时间内盈利能力不强的行业。海洋渔业培训只能坚持公共性、公益性定位,不能完全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不能仅仅根据经济效益而盲目跟风。不仅如此,有时候甚至贴钱渔民培训。例如浙江省的“阳光培训”,给每位参训渔民每天发放30元的误工费等。在众多社会培训中,我们的培训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市场既不感兴趣,也不会去做。唯有公益性培训不求经济效益,才可以起到冷门补位作用。尤其是作为传统淡水鱼和东海渔场主产区,保持海洋渔业传统技术不丢失,现代技术不掉队,补位不仅必须而且迫切。三是不必都自己做、自己办而是更多“买服务”。从2000年起,浙江的渔民培训工作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百万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等,渔民素质提高成效非常明显。这里重要的经验就是海洋渔业培训系统发挥主导、酵母、催化、粘合等作用,通过外聘、外包、外联、外合等多种“买服务”方式,拓宽培训领域,扩大培训规模,放大培训效应。

(二)新挑战

1、领域更宽,内涵更广

围绕浙江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适应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传统渔民向现代渔民转型,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是必然趋势。目前,传统渔民生产方式和作业方式在转型,从事的渔业领域在转,内涵在转,理念在转。有些从滩涂、内海转到了近海、远海,随着捕捞的区域范围发生变化,捕捞的作业方式、设备、人员等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从海洋捕捞转向了网箱养殖,鱼塘和水库养殖。由于对捕捞作业更加规范,有些不符合要求的渔民转向了养殖。大网箱养殖的推广和普及,也迫切需要更多有经验的渔民;有些从第一产业的渔民转向了第三产业,养殖转向休闲渔业,搞观赏、垂钓、观光、餐饮。渔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技术、有经验的渔民;有些从休闲渔业转向高科技的设施化养殖、工厂化养殖。设施化养殖业必将是我们今后海洋渔业发展的方向和出路。随着科技发展,信息贯通,互联网、电商的普及等,这些渔民的转型为企业输送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另外,用料用药、渔船安全、无公害、航行法规、水域环保、品质品牌等,海洋渔业培训必须与相关法律法规、职业素质、经管管理、品牌文化等培训需求紧密结合。

2、手段更多、业态更新

随着领域的拓宽,内涵的延伸,业态的更新,手段也增多。互联网+、示范基地+、创意渔业、休闲渔业旅游、养生保健渔业等新型培训层出不穷。在线教育、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服务、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开始运行,并逐渐完善。一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全省渔业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尝试更丰富的培训手段。农业部《“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开展“互联网+现代渔业”行动,加强推进监控、指挥、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监测和渔业大数据、培训平台的建设,继续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宣传科技服务典型,加强标准化培训,提高渔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互联网的普及,也带动了电商培训。2015年,根据广大养殖户的要求,我省在浙江农林大学办了2期电商培训,每期100人,报名踊跃,名额供不应求。互联网使得培训手段更加多样化,在线学习、咨询、销售、看鱼病,定制水产品、学习教材、师资、销售对象等等也都成了可能。信息的共享更全面,“求医问药”更快捷,学习互助更贴心。二是示范基地+的延伸,为浙江省渔业从业人员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体验。示范基地+,不仅仅是传统的试验示范基地,它的辐射面更广,内涵更深。省示范基地扩大到海洋渔业科研院所、省级渔业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大户、大专院校、互联网企业等。根据浙江省培训需求调查《基于新型职业农民视角的浙江省农民培训需求分析》,现场考察和同行交流达到了64.26%,专家现场考察指导55.02%(见下图)。说明学员还是希望通过参加针对性培训,实地现场考察体验,结识同行朋友,拓宽人脉资源和信息渠道。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为浙江省渔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了更好地培训平台。示范基地+的延伸,让学员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最直接、直观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迅速看到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操作困难,避免了没学深悟透,一知半解的现象。基地操作学习更加快速、有效,能激发学员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现场解决问题。

3、期望更高,任务更重

2004年以来浙江省推动实施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基本完成后,培训各类渔民104万人次以上,实现了渔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渔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拓展海洋渔业实用人才创业领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实现了渔民传统观念的改变,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大规模的渔农民培训,推动农村学技术、用技术蔚然成风、良性循环。2011年国家下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中组发[2011]10号文件中提出,“要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统领,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要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通过培训,也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肯钻研的新型渔民。同时,结合职业道德、法律常识、文明礼仪等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新的择业观念、家庭观念、生活观念、质量安全观念等被大家接受,并影响改变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这个任务很艰巨,也很繁重。

4、对象更杂,绩效更优

随着劳动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渔业资源的匮乏、海洋渔业作业空间的缩小,渔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浙江省海洋渔业培训对象在变,创业人才比较欠缺,一些地方渔业劳动力出现短缺,目前在浙江省舟山等沿海从事捕捞的(大副以下)70%是从河南等地流入的外地民工,真是“旱鸭子上了捕鱼船”。与此同时,现代渔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现代渔业经营主体和社区管理、水产品营销、家庭渔场和服务业等人才更是匮乏。同时,海洋渔业培训的吸引力亟待提高。培训的重心要从重“量”转向重“质”。加快建立培训后反馈评价体系。培训出去的渔业从业人员技能尚未掌握熟练,急需后续跟踪反馈,监督评价。要改变培训完了就不管不顾了,完全不知后续效果,不能后续跟进培训,效果越来越差的状况。还要注重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实效导向来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强化就业辅导、创业孵化等,努力克服培训与就业脱节现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适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海洋渔业培训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始终要正确把握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现有的推广培训成效怎么样?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应该说,既不是好得很也不是糟得很,而是总体成绩很大,但存在问题也不少,处于60-70分水平。这里探讨的,是如何从60、70分提升到80、90分。海洋渔业培训还是要立足现实基础,积极改革开拓,逐步完善提升。既不能自我感觉良好,无视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又不能完全抛开现有体系,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海洋渔业培训过程中,怎样让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配合得更有效、更协调始终是难以把握的问题。政府直接做的事要不断减少,真正只做市场“不想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同时,政府的“放”要与市场规范、有效监管程度相匹配,关键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变化,把边界不断厘清。

三是“内容”与“渠道”的关系。这里的“内容”主要是指海洋渔业培训的领域、主题、专项、技术、课程、师资、教材等,这里的“渠道”主要是指体系、队伍、渔民、基地、密切联系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第三方等。看来,既不是内容为王也不是渠道为王,还是要兼顾内容与渠道。当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蓬勃发展,知识传播会越来越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便捷化、即时化,一方面,把“内容”做好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去改造、提升“渠道”的任务会很艰巨。海洋渔业培训系统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跟上科技发展,加快能力建设。

二、浙江省海洋渔业培训定位转型的对策思考

为切实推动海洋渔业培训的定位转型和业务拓展,不断提高海洋渔业培训水平和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划引导

制定海洋渔业培训中长期规划。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紧跟产业发展,紧跟技术创新,统筹考虑环境、人文、生态和渔区社会发展等因素,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保证培训质量,推动海洋渔业培训的有序发展。一是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分级负责、协同推进,确定中长期浙江省海洋渔业培训重点实施的工作、重点突破的难点等。二是明确工作机制。例如培训开发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购买培训机制等;三是明确重大培训项目。建立项目库、计划表、路线图,全力推进重大培训项目落地生效。四是明确保障措施。做到有责任单位、有实施计划、有资金预算、有检查考核。

(二)完善机制

一是继续发挥政府机构主导作用。要积极推进海洋渔业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推行项目化管理。借鉴国外制定类似《农民教育培训法》的专项法规。通过立法明确海洋渔业技术推广培训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规定。加强绩效评估。要以建立以质量与效果为核心,建立培训绩效科学的评价标准,避免以完成数量指标为单一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评价手段和措施,将培训效果进行量化。短期可随机选问、实践演练等方式,测试学员应知应会情况。中期可鼓励考证,拿到国家或相关部门认可的职业证书。加强后续的跟踪、调查、统计,动态记录学员就业、创业、增收、带动等情况。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促进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提升培训质量。二是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政府“买服务”范围和规模,凡是市场、社会、企业自主能开展、已开展的培训,政府部门要退出,而且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全力支持其发展壮大。同时,要有重点地扶持民间海洋渔业培训机构的发展,鼓励其扩大规模、完善管理、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由此促进海洋渔业服务业的发育成长。

(三)健全体系

实操培训

加快发展社会化培训力量,力促培训主体多元化。政府性公益性培训适时退出、逐步减少,鼓励社会力量如各行业协会、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及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参与渔业从业人员培训。积极影响和支持体制外社会培训力量的形成。建设有关奖励性补贴制度,推动特色的渔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成员的培训。从而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培训组织。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做法,以国家、省级的海洋渔业培训资源建设、传播服务平台为中心,以县级培训中心为重点,以乡镇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吸引社会各方参与,鼓励多主体组织和承担,打造上下通畅、面向一线、多元合作、综专结合、官民协同的海洋渔业培训体系网络。

(四)典型引路

分级分层,分步分批,积极先行先试,加大试点示范。在新“内容”打造上,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推广培训要在引领上下功夫,在快捷上下工夫,建立各种示范点、示范基地、示范课程、示范链接。在新“渠道”打造上,积极开展在线培训、跨界培训、柔性培训、外包外联培训、众筹众创培训等试点和示范。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更广泛更紧密地与相关高校、科院院所、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建立联系点。

(五)政策支持

继续完善补助激励政策。建立以业绩为依据,根据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财政配套政策。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不断放宽海洋渔业培训准入,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推进“双师”、“双证”等惠农政策,打通“蓝领”与“白领”的绿色通道,把专业技术职称等证书与涉农惠农扶持政策相结合。推进渔民技术职称评审。推进产业扶持政策与渔业从业人员培训的有机衔接,使获得一定学时和证书的渔业从业人员在项目、科技示范、土地流转、贷款融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现场参观培训

(六)营造氛围

充分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渔业技术推广培训的有关政策和各地经验做法,大力宣传优秀渔业从业人员在科技致富、艰苦创业的典型事迹,大力宣传优秀学生到渔村创业的先进榜样,表彰他们做出突出成绩,扩大他们社会影响,提高他们社会地位,发挥示范带领作用。开展“最佳技术能手”、“产业带头人”、“最佳水产技术推广员”、“最佳病害防治员”等评比、比武、竞赛、表彰活动,营造浙江省海洋渔业行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激发广大渔业从业人员成才兴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满足广大渔业从业人员求知求学、个人发展需求,尝试丰富多彩、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载体,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三、结语

长期以来,海洋渔业培训工作在促进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渔民增收中作用显著。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很多,需要随着形势变化,进行定位转型和业务拓展。要在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政府与市场、内容与渠道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引导、完善机制、健全体系、支持政策、典型引路、营造氛围,来推进海洋渔业培训定位转型和业务拓展。

海洋渔业培训,虽是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局部性工作,但也是常做常新、与时俱进的工作。纵观当前全国乃至全球海洋渔业培训的现状与趋势,总体上这项工作或这一行业将始终面临“三大趋向”、“四个赛跑”。一是互联网化、融合化、个性化的趋势。互联网技术及相关的理念、技术运用、商业模式、经营业态会越来越多参与其中;行业内外、体制内外融合、跨界非跨界融合将越来越广泛,技术的研发、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内嵌性培训也会不断增多;定制化、一对一等个性化培训也将是重要趋势。二是与互联网教育培训业发展赛跑、与海洋渔业技术进步赛跑、与新型渔民自主成长赛跑、与政府自身变革赛跑,不论哪一天哪一项赛跑掉队了,跟不上了,这个行业或者说体系可能就消亡了。当然,作为一项工作、一项业务是永远会存在的。因此,站在未来看今天,海洋渔业培训进行定位转型、业务拓展,实在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渔民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及驱动机制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浅谈浅议如何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