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露天养殖模式下溶氧管理实质

2017-09-03冯依才无锡渔状元科技有限公司

当代水产 2017年4期
关键词:溶氧增氧机透明度

■ 冯依才 (无锡渔状元科技有限公司)

浅谈露天养殖模式下溶氧管理实质

■ 冯依才 (无锡渔状元科技有限公司)

如图1所示,我们设定在极端的情况下:露天养殖条件下(藻类正常),白天晴朗天气光照良好、无风水面纹丝不动、水色较好光合作用较强、增氧机未开启。

那么在一个小池塘中,从水面垂直向下到透明度深度有一条水平线,我们姑且把它叫做透明度线,含透明度深度在内的2~2.5倍(视正常天气或藻类正常,阴雨天更低,单日内以中午后最高)透明度这个位置也有一条线,我们姑且把它叫做补偿深度线,在这条线以上的水位叫做“生产层”,在这条线以下的水位叫做“消费层”,这条线在如上的条件下,也拟当做是水平的,在这条线本身的溶氧是没有“盈余”的,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产氧等于耗氧,随产随用,没有积存,补偿深度线再往下,溶氧不会为负值,更不会有溶氧,这个水层,就是典型的“无氧水层”,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开机、也无风、也没有其它的人为因素干扰水体,那么处在补偿深度线以下的养殖动物,就会上浮到补偿深度线以上,严重的出现浮头、趴边。

设定这么个极端条件,我们是为了限定条件下来分析溶氧的垂直分布,这样就不受其它因素影响而能说清楚问题,上述的问题,条件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决定任何生物体的存续,不严谨地说,如果一直处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假如藻类不会死亡凋零,那么补偿深度线以下就是持续的无氧层,补偿深度线以上并且越往上到表层(有风浪或干扰时是亚表层),溶氧越来越高,但是因为水温分层或温跃层的关系,几乎不会或很难向下扩散(除非有较强的密度流)。那么稍持续一定的时间段,在养殖饲料投入、特别是有底泥的开放性养殖环境下,无氧层就会产生厌氧呼吸,底泥及其上有机废物就会因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比如弧菌类)等的“发酵”,原来的氧化态的逐渐改变,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最后产生反硝化作用/铁呼吸/锰呼吸/硫呼吸甚至沼气,谁都知道,沼气池里是养不出来虾的,“死虾”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我们现在去掉这种极端条件,假如有风甚至大风浪、合理开启增氧机、或者人为干预比如适宜水位、排换水,这就是人为地增加补偿深度线以上的水体(溶氧)向下扩散或交换或利于扩散。那么就将打破上述的分层/无氧状态,从而改变整体池塘的溶氧状态(实质是溶氧的垂直分布),在这个有风、开机、人为干预等情况下,透明度线、补偿深度线,理论上依然会存在,也很好地指导生产管理。

进一步,如图1接着分析,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以下几个结论:

如果透明度、补偿深度是既定的,一定的,那么认为增加水深,提高水位,对于对虾这个底栖动物来说,这就加剧补偿深度线以上的溶氧向下扩散的难度,甚至永远达不到,这无异于自杀。

如果投产的密度或当前存塘量是既定的,相对合理的生存空间或因极端天气因素(高温或寒流)等的影响,那么水位就有了相对一定的要求(比如阶段性地对水深的要求),即假如水位是合理且一定的,那么透明度就要持续地与水位相适应,在微藻、光照正常下,透明度决定补偿深度,即补偿深度与水位也相适应。

图1

事实上,很多的养殖事故或病害的发生,都是源于以上溶氧管理的状态或问题,比如投苗密度过大、池塘不清淤、大量使用农家肥、肥水过头透明度变得过低,增氧机舍不得开,过度保有水位,不知道主动排换水,实际上就是将透明度线无限制地拉近水面,随之而来的补偿深度线也贴近水面,而过深的水位里,补偿深度线以下是个很大的空间,都是无氧的,加上过度投料、乱施肥等,加剧氧债的高企从而引发养殖事故,病害频发,减产或养殖中断。

当然,有不少的一线饲料、鱼药、其他生产资料的厂家人员不注重以上的原理或根本就不顾或无意识顾及“水质现状”而堂而皇之销售“偷死药、金丹”,加剧了养殖事故,激化了矛盾,导致减产甚至中途退出,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我们说过,水质的核心灵魂是溶氧(对底栖动物虾来说,尤其是底部溶氧),那么一旦出现如图1所示状态,不但有补偿深度线存在,而且整体上偏向水面,这个时候来处理问题的思路,就是要做到不慌不乱,要抓住溶氧问题这个牛鼻子,因为没氧不但虾很快会窒息昏迷甚至死亡、蜕壳中止甚至死亡、被蚕食,而且这种状态时间过久,虾不但会游塘浮头,甚至底部泥水界面向上的很大部分水体都处在低氧或无氧的状态,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滋生兼性厌氧菌、厌氧菌,发生厌氧呼吸,水就变得黑臭不堪,并同时引发大量的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因此,要怎么样抓住牛鼻子呢,那就是第一时间尽快尽好地将“客观存在的补偿深度线”拉到池底的位置或尽量接近池底位置,也就是减少无效水位。排水的数量要结合实际的透明度情况、补偿深度线位置、是否还要开启增氧机、排水的方式最好是能排出连带沉积物一起从底部排污管排出,没有像高位池模式那样埋设排污管、中央排污口的,排水能尽量抽取底水,同时不搅动底部沉积物为好,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水位,还要考虑增氧机开启与否,若情况还比较乐观,透明度仍相对良好,补偿深度线不是过度靠近水面,那么还可以预留出“够增氧机开启的水位,比如6 0~8 0 c m”,所谓的降低水位,拉低补偿深度线到底部,也就是将补偿深度线以下的水层全部或大部分立即彻底放弃掉。

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 “保住藻类”,有光有藻类合适条件下才能够供氧,保不住出现倒藻死亡,死藻又是“有机污染兼氧债”,等于加剧耗氧和水质败坏,常用的保藻比较高效优质的产品就是:矿物微量元素、复合肥或磷肥。复合肥或磷肥,不可单次过多使用,是“保藻”,而非大幅度肥水,而且本来的透明度过低,水色已经过浓,因此宁可极少量多次,晴天上午施用。

再者,就是同时还要想尽办法,在如此脆弱的底部环境和虾体质的情况下,能压制或延缓池底的水/底部呼吸耗氧,尤其是晚上,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适量地使用“优质、高效、氧化能力强、作用时间短而快捷、颗粒剂型能沉降到底”的氧化剂为好。使用的时间上也有讲究,因为整个“生态”疑似出现要更迭(主养的经济动物要阵亡,水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虾的体质、水质溶氧、藻相结构、微生物类群等都相当脆弱,而且一天中溶氧最差的时候又是“入夜到凌晨”,因此入夜到凌晨,是危险最大的时段,同时要考虑尽可能不影响浮游植物(自始至终需要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所以我们选择在傍晚抛洒如上所说的颗粒优质氧化剂(保证沉降效率,颗粒越小越好),少量多次,沉降到底,在底部化开,造成底部暂时的高浓度药物,抑制和延缓底部微生物的“活力”,氧化部分还原性物质,而对整体上影响很小,对藻相影响也偏小,有夜晚的数个小时,至次日早晨又能自行恢复。

1 使用颗粒氧化剂同样具有较大的风险和关键点

1.1 使用量

考虑到刺激性或安全性,越脆弱,就要越小心,用量就要越小,或者干脆出虾。

1.2 药效时间及间隔时长

考虑到药效时间及间隔时长,就要药效后多次连续施用。

1.3 避免搅底动作

避免过程任何的搅底动作。

1.4 保住藻类不出现很大的衰败

保住藻类不出现很大的衰败,稳住不出现大的波动。

1.5 暂时性不加深水位

暂时性不加深水位。

1.6 天气情况

天气情况在持续的过程中要“给力”,根据天气预报走势决定是否出虾或放弃。

1.7 待虾恢复后才可考虑慢慢提升水位

待虾明显恢复无异常时,才可以考虑白天慢慢提升水位,也不宜过多,维护和保持藻相,提高透明度,直到稳定恢复。

1.8 适当补充有益异养菌

某些硬质塘底的养殖处,适量适度在最后一次药效“散失后”,可适当补充有益异养菌如芽孢,活化后使用,随后使用适量的光合菌等来稳水,防止过浓。

1.9 投喂

过程中应该停喂3~4餐至2~3 d,或好转后开喂,但要严格控料并酌情减料。

猜你喜欢

溶氧增氧机透明度
精养渔池增氧机的合理设置
池塘养鱼如何选择适合的增氧机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常用类型增氧机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巧
增氧泵如何合理使用?
中国FTA中的透明度原则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增氧机“智能开关”的制作
贵阳:政府透明度居九市州之首
高含量高透明度PS/TiO2纳米复合材料膜的紫外防护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