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名:民族身份凝聚的符号

2017-09-03

新传奇 2017年28期
关键词:国名名称中国

“中国”国名:民族身份凝聚的符号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在以天下观念为核心的王朝时期(191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作为国家的名称。直到民族国家意识兴起后,“中国”才凝结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家名称,构成了中国人对其身份的认同。

“中国”国名的渊源

国名是一个国家最先认同的标志性符号。国家符号不仅表征着国家的一般概念,还浓缩了知识、价值观、历史和与国家有关的记忆。

“中国”是我们共同具有的身份,但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代表“这个地区”具有的国别意义上的政治身份。在历史上“中国”有多种含义。

先秦典籍中的“中国”一词虽有“京师”“国境之内”“诸夏之领域”“中等之国”“中央之国”五种含义,但最主要的是被用来指称“诸夏之领域”:在秦汉统一以前,“中国”一词所共喻之定义已十分明确。那就是主要指称诸夏之列邦,并包括其所活动之全部领域。至于此一称谓之实际含义,则充分显示民族文化一统观念。诸夏列邦之冠以“中国”之统称,主要在表明同一族类之性质与同一文化教养之两大特色。因为实际上自远古以来并无政治统一之事实,而族类之混同,则已构成一致同血缘之庞大族群,在当时则称为诸夏。同时文化之融合与同化,也已构成一致之观念意识,生活习惯,语言文字与社会结构,在当时则形容为“中国”。所以“中国”称谓之形成,实际显示出当时中华族类全体之民族与文化统一观念。

在秦、汉、唐、宋几大王朝时期,其共同特征是从没有一个王朝将“中国”作为一个固定的国家名称。

明初官方文档的记录中,交替使用“中国”“中华”“中原”等词。在论及海防或论及与海外关系时,明朝士大夫在著述中也曾使用“中国”这个概念。

嘉靖年间,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多次用“中国”与“倭”(日本)对称。

因此,就明朝廷而言,自我身份的认同问题主要发生在对外关系当中。但“中国”“中华”“中原”“唐”的混用,也说明明朝没有将“中国”作为固定的、正式的国家名称。

曾任过行人司行人的严从简,编成《殊域周咨录》一书,其中“中国”“华”用以表达国家名称。图为《殊域周咨录》

“中国”国名的确立

清朝统治者在完成自身身份认同转变的同时,也重塑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身份。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条约是主权国家之间的约定。如此,如何在条约中称呼自己则体现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通常情况下,“中国”代表了国家,“大清”代表了政府。当然也有用“中华”代替国家者。

从《辛丑各国和约》(1 9 0 1年9月7日)来看,“大清国”“大清国国家”“中国”和“中国国家”仍然在混同使用。甚至在一句话当中,也是混同使用。

国人对自己国名的认识,反映出王朝意识导致国人在身份认同上的混乱。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存藏的毕业纪念题名录《鸿迹帖》第四册中,共有95人题词,其中有62人附记了自己的国籍,其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它反映出王朝意识对中国人国家身份认同的影响是深远的。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以后,“中国”的称呼才固定下来。“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即先有“中国”,而后才有“中国”的各种解释。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可以说,“中国”的名称是在天下观念的崩溃和王朝循环历史终结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并最终由革命者将其规定为中国人集体的认同。在国际上,把华人、华侨、中国人等混同使用,以淡化一国之概念,这恰恰是天下观念的历史遗产。

“中国”的身份认同及民族主义

直到民族国家意识兴起后,“中国”才凝结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家名称,构成了中国人对其身份的认同。然而,国名的确定并不意味着中国即转变成为一个典型的民族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起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确立(以“中国”作为国名为主要标志,以国旗和国歌的逐渐确定过程为次要标志),而民族身份认同的确立和新国家的构建在同步解决的时候却不得不面临传统世界观的转变与调适。主动和有意识的构建并没有抵消传统世界观的影响,加上革命派混乱而多变的民族意识,以及“先造民国,再造国民”的次序颠倒,使得辛亥革命在确立合法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时候既没有很好地解决“民族”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民主”问题。

一个近代民族主义现象是所谓中国“睡狮论”在晚清最后几年的泛滥。比如,黄遵宪的《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1903)中说:“散作枪炮声,能无惊睡狮?睡狮果惊起,牙爪将何为?”可视为对梁启超“睡狮论”的回应。邹容的《革命军》(1903)中说:“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陈天华还在1905年写出了小说《狮子吼》歌颂革命党时,尽管直接批驳了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但是仍然用“狮子”来比喻中国的形象。从此以后,“睡狮”成为寄托中国民族奋进崛起的典型形象,其影响直至今日。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认同构建事例,旨在唤起民族共同的心理预期。

中国学者曾指出,中国在上世纪的中心问题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但中国在21世纪的中心问题则是要超越“民族-国家”的逻辑,而自觉地走向重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格局。(《国际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国名名称中国
西夏国名别称“夏台”源流考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杞人忧天
国名与国人
猜灯谜 记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