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研究
---以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为例

2017-09-03刘叶枝

客家文博 2017年3期
关键词:张生红娘西厢记

刘叶枝

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研究
---以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为例

刘叶枝

博物馆的收藏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有前人遗留下来的珍宝,有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还有搜集收藏的各种自然标本,等等。因为时空遥隔之故,藏品所包含的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记忆密码难以被世人所理解,其保存环境也亟需改善,而这些正是文博工作者研究的主题。本期特邀广东省博物馆就“藏品研究与保护”专题进行征稿,并选出部分研

本文以清代瓷器《西厢记》纹饰以及明清《西厢记》版画为图像资料,梳理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与戏曲文本,以及清代社会、文化艺术以及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关系,解读戏曲文本对瓷器纹饰的广泛影响,解析明清《西厢记》版画和瓷器纹饰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西厢记》瓷器纹饰的构图、人物形态、服饰、发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广东省博物馆藏古代陶瓷器非常丰富,尤其是明清瓷器。在馆藏的明清瓷器上出现大量戏曲人物、历史故事等题材的人物纹饰。目前,笔者整理了明清时期戏曲、历史故事人物纹饰瓷器约100余件,其中《西厢记》瓷器20余件套,有三十多个画面,内容多姿多彩,有的还配上戏文,为本文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源。这些西厢纹饰涉及到历史、文学、戏曲、明清版画等领域,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清代《西厢记》瓷器纹饰兴起的缘由

(一) 社会审美风尚与社会心理的影响

为什么《西厢记》对清代瓷器人物纹饰影响如此之大?这与清代社会审美风尚的演变,以及社会心理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西厢记》“本于唐人传奇元稹《会真记》,其间又有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问世,王实甫《西厢记》的产生,把这个故事推向了其最大的影响度。”1戏曲文学文本的成熟使与其相关的艺术形式也一并出现,如戏曲表演和版画。早在元代的戏剧刊本中就已经出现《西厢记》插画,明清戏曲迎来发展的第二个繁荣时期,《西厢记》俨然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部戏,而且这个时期的戏曲更加深入民心,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戏曲创作的繁荣带来戏曲演出市场的繁荣,而演出市场的繁荣是与清代社会各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有直接关系的,几者之间相辅相成。这种社会审美风尚也自然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器具——瓷器越来越多地以《西厢记》故事情节作为纹饰,这种纹饰在各种型制的瓷器上得以体现,进入千家万户,广泛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的名字按字母顺序写在“黑板”上。我环顾四周,眼光落到亍房间一头,在那里,每隔一米挂着一个褪色的黑沙袋。

为何《西厢记》纹饰在明清,尤其是在康熙年间突然繁盛起来?间接的原因,与汉人刚刚从战乱的噩梦中走出来有关,惊魂甫定,这种社会心理需要一种人间美好的故事来慰藉,加之科举考试的恢复,使得“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民族心理积淀又一次泛起,而《西厢记》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鲜活的形象和良好的口碑正好满足了这种社会心理,它既是普通老百姓借科考振兴家族的梦想,也是士子的美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厢记》的纹饰的绘制与各种瓷器的生产独放异彩。

4 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22.

(二)《西厢记》戏曲文本、明清版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

探讨这种戏曲人物纹饰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它受着当时政治、思想、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更与戏曲文学文本和戏曲版画刻本以及戏曲演出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以来,有关其文本刊刻数量众多,版本复杂。“现存明清两代《西厢记》刊本总数超过120多种,现存明刊本40左右,清刊本近80种。”2例如,《西厢记》的第一本第一折的标目,有的明刊本曰《佛殿奇逢》,而在清刊本标目曰《惊艳》。本文《西厢记》瓷器纹饰中所用的情节名称以万历七年(1579)金陵少山堂胡少山刊《新刻考正古本大字出像释义北西厢》四字标题作为参照:佛殿奇逢,僧房假寓,墙角联吟,斋台闹会;白马解围,红娘请宴,夫人停婚,月下听琴;锦字传情,妆台窥简,乘夜逾墙,倩红问病;月下佳期,堂前巧辩,送別长亭,草桥惊梦; 捷报及第,尺素缄愁,郑恒求配,衣锦还乡。

明清时期,对《西厢记》文本的理解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所以在画工与受众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这些丰富的情节肯定是因为既有丰厚的商业利润回报,更是因为这些情节在当时的受众那里的确是耳熟能详。“张生醉酒”(图4),描绘红娘搀扶着酩酊大醉的张生。通过戏曲文本的念白与唱词更加明白张生的悲伤和难过:“他那里眼倦开软瘫做一垛”“一杯闷酒尊前过,底首无言自摧挫。不甚醉酒酡,却早嫌玻璃盏大。从因我起,酒上来较可。”总而言之,可以肯定地说,若没有戏曲语言文本作为基础,受众观赏此纹饰时便不知所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戏曲语言文本与陶瓷纹饰之间的遇合关系。

另外,戏曲演出的兴盛与陶瓷戏曲人物纹饰的繁荣也有着直接关系。戏曲故事通过戏曲演出的传播更加通俗化、商业化,这就影响到陶瓷商对陶瓷生产的选择,也影响到陶瓷画工对绘制对象的把握。因此《西厢记》舞台演出这种“图像记忆”也为陶瓷画工进行戏曲人物纹饰绘制提供了直接的创作粉本。

(三)清代陶瓷工艺发展的结果

瓷器人物纹饰图案布局并不局限于人物,而是山石、栏杆、江河、月亮等景色融入其中。顾恺之曾说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后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6《宣和画谱》中也说:“故画人物,最为难工,虽得其形似,则往往乏韵。”7陶瓷人物纹饰往往不仅仅就只有人物形象,人物是在场景中的,所以,在瓷器极小的瓷面上,人物纹饰往往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界画的综合体,如此一来便能更好的体现出文学文本中的情景交融的意蕴。如清康熙五彩《西厢记》图笔筒(乘夜逾墙)(图12)画面不仅刻画人物神态活灵活现,而且描绘了圆月、花枝,柳丝,栏杆、墙边、湖石、小草等自然景物,如此景致把文本中“淡云笼月华,似红纸护银蜡;柳丝花朵垂帘下,绿莎茵铺着绣榻”“良夜迢迢,闲庭寂静,花枝低亚”的意境表现得非常唯美。再看西厢瓷器纹饰的图案与西厢版画上的图案在景致布局上也出现有遇合的情况,如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花盆(图13、14),盆腹部描绘的是《西厢记》“郑恒求配”和“捷报及第”的场景。两

陶瓷人物纹饰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彩陶器上就出现极少量的人物纹饰,如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舞蹈纹盘”。而瓷器人物纹饰出现要晚得多,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瓷器人物纹饰应该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人物,如长沙市博物馆藏的“长沙窑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宋元时期,以及明前中期,以人物画为纹饰的陶瓷也有所发展,到了明末清初时期,人物纹饰的陶瓷已臻高峰。在众多的人物纹饰瓷器中,尤其以戏曲情节为绘制对象的瓷器独树一帜,而且无论官窑还是民窑都取得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康熙官民窑皆生产五彩器,后者不受宫廷束缚,器物造型和图案题材更为多样,大量采取戏曲人物故事题材,其绘画风格深受明末陈老莲画派的影响,线条简洁有力,人物面部造型重神轻形”3。瓷器人物纹饰发展,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其背后离不开工艺水平的发展。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工艺发展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代,其制瓷技术达到高峰。大件器物制作更为坚韧规整,颜料的提炼技术更为娴熟精准,画工熟练掌握各种勾、擦、点灯绘画技法。这些方面都为大量出现《西厢记》纹饰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技术保障,从而使瓷器上的《西厢记》纹饰成为戏曲文本《西厢记》最好的传承和传播者。

二、《西厢记》瓷器纹饰与戏曲文本的遇合关系

“《西厢记》问世以后,对明清的戏曲、小说、诗文、绘画、说唱文学以及工艺美术等等都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4《西厢记》的戏曲文本是瓷器纹饰的来源,没有它就没有后者的理解和再现,也就是说对瓷器上《西厢记》纹饰的解读必须借助其文本。

图1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折沿碗(张生赶考)

图2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折沿碗(佛殿奇逢)

图3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折沿碗(张生遇红娘)

这些诗文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辨认故事情节。

没有《西厢记》文本的传播,就没有对《西厢记》的阅读和理解。万历至明末还是版画刻印的鼎盛发展时期,几乎达到了“无书不图,无图不精”的地步。明中后期版画业的发达,也为瓷器上的《西厢记》纹饰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借鉴的粉本。然而,清初统治者采取清剿禁毁政策使得戏曲的版刻受到了影响,插图作品大多仿照前朝,刻画草率粗劣,无创新可言。人们无法欣赏到精美的插画,转而通过欣赏瓷器上的图像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因此清代绘《西厢记》纹饰的瓷器远远多于明代,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50件《西厢记》纹饰的瓷器全部都是清代的作品。

图4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碗 (张生醉酒)

三、《西厢记》瓷器纹饰与明清版画的对比研究

《西厢记》戏曲文学文本直接影响到以《西厢记》为题材的版画创作、雕刻、出版以及发行,而明清版画的繁荣又直接影响到陶瓷画工在纹饰绘制时的引用、改写、扩展与取舍,两者形成一种互文关系,除了戏曲文本的影响外,版画对陶瓷纹饰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美国学者柯律格在《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一书中认为,图像是明代主要的奢侈消费品之一,图像出现在墙壁、书籍、印刷品、地图、陶瓷制品、漆盒、纺织品,甚至是华丽的衣裙上,这些艺术品最初只包含一些规则的图形或动植物,后来扩展到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与文学作品插图所构建出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场景。陶瓷戏曲人物纹饰便是这众多图像中的一种,丰富了明清时期的图像资源,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文本。在所有的戏曲人物纹饰中,以《西厢记》最常见,《西厢记》在创作时也是以丰富的版画图像作为粉本。柯律格在将一件釉里蓝瓷瓶与1640年由闵齐伋所绘刻的《西厢记》进行比较时说:“比较一下两件17世纪中期的工艺品,二者均饰以最受欢迎的戏曲作品《西厢记》中的场景。其一是一件釉里蓝瓷花瓶,是当时即为常见的式样,显然该式样的花瓶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其上所绘场景直接取自于该戏的插图文本。”5

图5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碗(红娘请宴)

图6 明万历玩虎轩刊本 (红娘请宴)

柯律格关于《西厢记》瓷器纹饰所绘场景直接取自于该戏的插图文本的论证有理有据,瓷画以《西厢记》版画插图为粉本,其构图、人物形象等自然受版画插图的影响颇深。例如对比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碗(红娘请宴)(图5)与明万历年间玩虎轩刊本“红娘请宴”版画插图(图6)。两幅图的画面中的红娘、张生的动作、位置如出一辙,尤其是张生“乌纱小帽耀人明,白襕净,角带傲黄鞓”的形象,他整理帽子的动作以及笑眯眯的神态都刻画得十分相似。这两幅图不仅人物绘制相似,就连背景也十分相同,都发生在庭院,有栏杆、草木以及河流。然而和版画文本一模一样的瓷器纹饰比较少见,瓷器画工在创作时或因为瓷器造型的限制或因为迎合市场需求等,对版画进行融合,吸收、借鉴。明万历刘龙田刊本《重刊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白马解围版画(图7)和瓷器上的“白马解围”(图8),描述的都是慧明至杜将军帐前,道“有游客张君瑞,奉书令小僧拜投于麾下,欲求将军以解倒悬之危”的情景。相同的是杜将军都身穿武官的衣袍,呈坐式,两边站着士兵,不同的是版画中慧明单膝下跪呈上书信,瓷画中慧明站立一手握棍棒,另一手拿书信。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瓷画从版画中临摹、突破和创新。

图7 《重刊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白马解围)

当某个或某些版画情节的图像模式受到大众欢迎,版本之间也会出现在同一故事情节的构图、人物、场景较为相似之处。例如清康熙五彩《西厢记》图笔筒(堂前巧辩)(图9 )与明万历年间闽建书林乔山堂刘龙田刊本《重刊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堂前巧辩”版画(图10)、清康熙四十二年四德堂原刊本《西厢时艺》“堂前巧辩”版画(图11)之间都十分相似,崔母坐于椅上,旁边站着欢郎,红娘跪于夫人前,莺莺躲于后面偷看。构图、人物、场景大体相似,单从画面上很难考证瓷画到底临摹了哪个刊本版画。

⑰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

图8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瓶(局部)

图9 清康熙五彩《西厢记》图笔筒(堂前巧辩)

图10 《重刊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堂前巧辩)

图11 《西厢时艺》(堂前巧辩)

四、《西厢记》瓷器纹饰图案的构图体现

(一)《西厢记》瓷器纹饰的审美意识体现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活中消费者对于日用商品和装饰品需求量的增大,陶瓷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由于明清小说与戏曲创作的繁荣,以及戏曲演出的兴盛,消费者对陶瓷纹饰的审美趣味有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陶瓷戏曲人物纹饰开始流行起来。

图12 清康熙五彩《西厢记》图笔筒(乘夜逾墙)

图13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花盆(郑恒求配)

图14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花盆(捷报及第)

幅瓷画上都使用了“屏风”作为空间的阻隔,而在版画(图10、11)同样出现了屏风作为的空间装饰。“屏风装饰画面因而成为诗意的形象,把屏风的表面转化为诗意的空间。”8因此可以说,瓷画与版画在创作时都使用“屏风”这一题材符码,这并不是画工们纯粹的模仿,而是当时的审美意识在两者身上的体现。

(二)《西厢记》瓷器纹饰的细节体现

作为视觉文本的瓷器纹饰由于空间的限制,无法大篇幅地描述文本中的内容。此时图案中的细节部分便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清康熙青花仿成化款《西厢记红娘献计》图盘(图15),初看盘内的一男一女正做对话状,并不是十分清晰所表述的何情景。当细看画面一角处,绘制了一张书桌,桌上摆放着一把古琴。从此处细节便知道所描绘的便是“莺莺夜听琴”中的“红娘献计”情景。崔夫人家宴赖婚,张生欲“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红娘见之可怜,就献计说:“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此。”西厢的陶瓷纹饰不仅注重物品、人物形态的细节描写,还配以了戏文。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瓶(图16),腹部绘四个开关,内绘僧房假寓、张生相助、堂前巧辩、长亭送别四个画面。这四幅西厢记故事图都配有诗文:

借与我半间儿客舍僧房,好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

真有出师表文下,焉得书信,只这笔尖儿敢扫五千人 。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利用可穿戴设备对特定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健康监测、健康干预、健康促进,是一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相对有效且性价比较高的办法[3-4]。

道生张病染沉疴,同小姐书房问候。意来半盅斟别酒,手先执袂问归期。

图15 清康熙青花仿成化款《西厢记·红娘献计》图盘

图16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瓶

在“张生赶考”(图1)的纹饰中,张生骑在马上,策马扬鞭,书童挑担,担上有书、剑、古琴等,把文本中的“书剑飘零、欲往上朝取应”的书生赶考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佛殿奇遇”(图2)画面中,莺莺手拈花枝、头晗微低,害羞的看着花儿,张生却直直的、呆呆的看着莺莺。这个瓷画正是文本“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的鲜活写照。而法聪在张生一旁,手搭在张生的衣袖上,似乎在说“休惹事”,一边督促他快走,一边不舍回头张望。“张生遇红娘”(图3)的画面讲的是张生在佛殿遇到红娘的情景。红娘来问长老几时与崔相国做法事,张生在旁侧着身子,歪着脖子仔细的打量着红娘。“大人家举止端详,全没那半点儿轻狂。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可喜的庞儿浅淡妆,穿一套缟素衣裳。” 熟知文本内容,便知道纹饰描绘的是哪些场景、人物以及潜在的对话。把握了文本的意蕴层面的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对陶瓷纹饰的欣赏。文本的言语刻画出张生满腹才学、才情横溢、爱情至上的书生形象,瓷器纹饰画面绘的书籍、剑、古琴正是对这个形象起着衬托的作用。他手执折扇于胸前,眼睛直直的看或者侧身斜视的动作,也在显示他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痴情形象。

(三)《西厢记》瓷器纹饰中的人物形象演变

正如自元稹《会真记》问世、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诞生后,产生了不同版本的《西厢记》,明清时期的《西厢记》瓷器纹饰的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断演变。如“崔母教女”瓷画(见图17),莺莺和崔母的腰裙均为花裙,并系以绢带。红娘与仆人的衣裙均为素装。莺莺的发式似为牡丹头,明清时苏州地区较为流行。清李渔(1611-1680年)在其《闲情偶寄》曾说:“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种种新式,非不穷新极异,令人穷新极异,令人改观”9再如清雍正粉彩《西厢记莺莺听琴》图盘(图18)中莺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其发式由原来的牡丹头(图17)演变为椎髻发型,即是把所有的头发都梳于头顶,用发带扎紧后盘于髻根并以发饰固定起来。在此画面中通过莺莺的服饰、头饰,身姿刻画出其华美富贵、婀娜多姿的大家闺秀形象,而红娘虽然也是束椎髻发型,却无头饰,其衣裙也是色调淡雅,而且身高比例比莺莺要低些,这些细节的描绘充分显露了两者不同的身份。《西厢记》瓷器纹饰中发饰、服装、姿态的演变受戏曲文本版本、戏曲雕版木刻版本的演变影响,它们之间所构成的遇合与互文关系都与社会审美风尚的演变都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我们在研读《西厢记》文本人物形象、解读瓷器纹

图17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图碗(崔母教女)局部

图18 清雍正粉彩《西厢记·月下听琴》图盘

五、结 语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繁荣的同时,陶瓷的工艺水平和生产数量也达至高峰,丰富的文学文本为陶瓷纹饰的绘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其他工艺媒介(雕版、木雕、漆器、纺织品等)不同的是,由于瓷器可以历经千万年而不朽,釉色与纹饰也不会随时间的风蚀而褪色,能够完整保留当时的工艺水平,反映当时的审美风尚,为我们的艺术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提供真实的实物材料。大量的小说、戏曲题材被绘制成陶瓷纹饰,既有书房清供,更多是日常家用瓷器,这些瓷器实用范围极广,其绘制的文学艺术形象借助陶瓷纹饰这样的图像媒介传播,更是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研究《西厢记》瓷器纹饰的意义就在于,以《西厢记》作为个案,从中透视我们传统的审美风尚、大众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在艺术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使我们更容易理解瓷器与文学的关系,更直观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到一个可观、可感、可触摸的历史,这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所在。

注释:

3 廖奔.中国戏剧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91.

1 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3.

2 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4.

麦穗鱼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东亚地区土著物种,现已遍布于世界各地,其主要分布于淡水中,常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水域或水草密集的浅水区域。由于麦穗鱼入侵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利用麦穗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其入侵防御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通过声音结合投饵对麦穗鱼幼鱼进行驯化,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麦穗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入侵防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urbanization impacts under hot weather conditions in Nanjing

目前大多数的三维重构所使用的从运动恢复三维结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算法[5],所使用的场景都针对的移动相机。通过移动相机位置姿态来对静止物体进行多方位拍摄进行三维场景重构,通过可移动相机所拍摄图像进行场景三维重建已经应用到多个方面,比如无人机,机器人等[6-7]。然而却没有针对固定相机进行三维重构,然而固定相机的遍布也是极其广泛,比如各种监控系统。从固定相机中恢复物体的三维结构也是从物理学中针对物体的运动的相对性引出(即固定摄像机位置拍摄移动物体恢复运动中物体的三维结构)。如下图。

5) K9~K10航段靠离泊0.5 h内风险相对较高,当事驾驶台人员控制船舶时应小心谨慎驾驶,降低航行风险。

5【英】柯律格著、黄晓鹃译.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0 .

青辰的绳子已经被岩鹰啄断,而为了救青辰,唐玉烟的绳子也已经被斩断,现在只剩了手中不足三丈长的一段。他们无法再沿着绳子回到崖顶。

6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M].转引自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73.

7 潘运告.宣和画谱卷五·人物叙论[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7.

《杂技戏孩图》记录的是世俗百姓的市井生活。画家以独特的眼光,捕捉到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幕。街边,一杂耍艺人一边唱词,一边击节敲鼓,正在施展技艺。两个孩童被艺人吸引,一个痴迷地仰望着卖艺之人,听得入神;一个对艺人身上的道具产生了兴趣,踮起脚,似乎想一探究竟。这幅画与史书上记载的宋代艺人街边卖艺以求谋生的情节是相符的。画中,无论是人物的装束,还是人物身挂的器具,都于史料相符。它让我们看到了有乐可寻的宋代平常百姓的现实生活。

8【美】巫鸿著、文丹译.重屏:中国绘画中的绘画中的媒体与再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7.

9【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13:153.

2016年,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稀贵金属厂上马银阳极圆盘浇铸机的研制项目,委托由江西铜业集团冶金化工工程有限公司负责研制,经过吸收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一车间的浇铸经验,采用液压系统、变频控制系统、遥控操作系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银阳极圆盘浇铸机。该浇铸机运行平稳,操作简单强度低,浇铸质量得到保证,银阳极板外观整洁须后续加工处理。

10 图6来源于周亮.明清戏曲版画[M]. 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上册):478-479.

2015年4月在江苏某湖羊养殖场选取24只7周龄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6.9±0.5)kg]的公湖羊,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试验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丙酸组、丁酸组。试验包括预饲7 d,正试期28 d。试验羊采取群饲舍养方式,整个试验期试验羊每天每只人工饲喂鲜羊奶1.0 L,在此基础上补饲基础日粮(第1周每天每只补饲300 g基础日粮,随后试验期每周增加50 g),补饲基础日粮组分和营养成分含量见表1,并制成颗粒饲料,再以颗粒饲料的1%添加脂肪酸制剂,对照组为等量脂肪酸钙。试验期每日06:00和18:00等量饲喂两次,自由饮水。

图7、图10来源于任梦强.古代版刻西厢记[M].北京:线装书局,2012:21.

图11来源于周亮.明清戏曲版画[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下册):330.

[1]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M].甘肃: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4]张建均.读西厢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5]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李翎、王孔刚.中国工艺美术史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

[7]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8]【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译.视觉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卢忠敏.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上的《西厢记》题材纹饰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王翔灏.清初至康熙时期绘“西厢记”纹饰瓷器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17-6-5

刘叶枝,女,广东高州人,任职于广东省博物馆,研究方向为明清陶瓷。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张生红娘西厢记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医学转化中的“红娘“
西厢记(下)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