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8栋老宅安新家他倾尽所有只为留住乡愁
2017-09-03□凤舞
□凤 舞
为8栋老宅安新家他倾尽所有只为留住乡愁
□凤 舞
把一栋百年老宅一块瓦、一片砖、一根料地分拆掉,标上号,装上车,运到数百里外,照原样在另一个古村落里安上家,这样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如果说这是一个古建筑专家干的活,你可能会信;可若说这是一个导游干的活,你大概就不信了;要是告诉你这不仅是一个不懂建筑的导游干的活,而且他一连替8栋老宅安了新家,你大概就更加不信了。
这个干了“大活”的导游叫李晓春。李晓春是在一座老宅里出生的,无论他走到哪里,老宅就是他永远的乡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古民居数量锐减,保护形势极其严峻。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百年古宅。经常带队出游的李晓春目睹一栋栋老宅消失的背影,痛心不已,他决定倾其所有,为这些被世人“抛弃”的老宅安一个适宜“安居”的新家……
老宅是心中的念想
今年45岁的李晓春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南津关古镇的一栋四合院里。他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直到1988年外出上学才离开老宅,从此背井离乡。在李晓春的心中,老宅就是他的根,这里寄存了他所有美好的童年记忆。
据父亲说,四合院是爷爷的爷爷建造的。院子不大却结构复杂,大院套小院,里面居住着四户人家,四合院的大门一关,就像一祖孙满堂的大家庭。屋后是一大片树林,是李晓春童年最爱玩的去处,那里经常有斑鸠在其间“咕……咕……”地鸣叫,他总喜欢在放学后约上一群小伙伴们去爬树捉小鸟,掏鸟蛋……
成年后,李晓春不得不走出老宅,在异地他乡漂泊打拼。他打过工,创过业,后来进入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成都分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导游。
从事导游工作久了,李晓春还发现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都爱游览那些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甚至有些游客还特意请李晓春带着他们寻找那些隐藏在成都市区大街小巷的古民居。一位65岁的台湾游客杜建年一边观赏一边不停地拿着相机记录着古宅内的景色。他感慨地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摩天大楼等地标性建筑从来都不能真正体现它的美,只有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才让人越看越有味道。这些被历史浸润过的院落或阡陌,赋予了城市温润深厚的气息。”
2005年开始,南津关古镇开始拆迁改建,老宅也难逃历史的命运。在轰隆隆的挖土机的席卷下,青砖白瓦的四合院消失了,原先的一大片树林也没了,记忆中的老槐树也被挖了。看着老宅被一点点铲除,只留下一堆废墟和断残的砖瓦,李晓春痛苦地蹲在那片承载他无数欢乐和记忆的土地上,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悸痛席卷全身,他自责道:“我没有能力将老宅保留下来,也没有为此做过哪怕一些微不足道的努力。”
这天晚上,李晓春和父亲坐在桌前翻开一本老相册,这里面记录了他们在老宅的生活场景。李晓春看着感慨道:“老宅的消失也带走了我童年和少年的印记,以及那些熟悉的曾经刻进我的欢笑和小小忧愁的一砖一瓦。”
父亲也轻叹了一口气:“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大城市,爱住电梯洋房,谁也不愿意待在老宅子里。很多老宅子或人去楼空,或新老交替,都一一陷入荒草和腐朽之中,有时候,我真想做点什么,留个纪念,不然等我们老辈们走了,谁还知道老宅子以前的模样?”李晓春一听当即表示赞同:“现在因为城市大建设,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老宅子在消失,等孩子们长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都不知道祖辈们是如何生活的。”
于是,李晓春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城镇化进程中岌岌可危的老房子,在它们倒塌前把它们买下,运送到自己家,然后再慢慢地重建,他甚至还动员亲朋好友到四川各地搜罗古旧房子。得知李晓春这一想法,有朋友开玩笑说:“老李,你想当地主?”他表情严肃地说:“老宅,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乡愁的缩影。我想让我的子孙后辈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到蝉鸣鸟叫,记得住乡愁。”
为百年老宅安个家
2007年3月,李晓春从朋友口中得知,远在剑阁的山脊一个偏远小山村里发现一处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放下电话,李晓春难掩心中喜悦,当日便跟随朋友前往山村实地踏访,开始了收购古宅的漫漫长路。
当李晓春急匆匆的脚步停驻在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外时,他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这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霜的木结构老宅,当年的主人,是当地的一位县太爷。宅子的状况相当糟糕,年久失修,早已荒弃,但是屋脊厚重、线条流畅,大门和两间耳房的正脊两端微微上翘,无不彰显着当年宅主人的威仪。可让李晓春心疼不已的是,好好的一座老宅活生生被人锯了一面山墙,拆下的木料都被卖了。他当即决定要把这栋老宅买下来,搬回家,好好修葺一新。
所有人都觉得李晓春疯了,要把一整座老宅搬到成都谈何容易!可李晓春并没有气馁,2008年1月,他在温江区万春镇租了一块7亩左右的园子,准备将老宅安置在此处。
在收购老宅的过程中,李晓春却碰了钉子,这栋破旧不堪的老宅竟涉及到8家人的产权,而且这8家人中有四五家人都外出打工,一时也联系不上。但他没有放弃,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跑了剑阁十几趟,一家一家去谈条件。时隔一年之后,2008年8月,李晓春终于办妥了所有收购手续。
接连而来的是老宅的拆除工程。李晓春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将宅子全部测绘标注好,每拆下一个部件,就要在上面标注好文字,所有被拆下的部件按编号顺序将搬至山下装车,这些构件足足装了几十个大卡车才运回了温江。
回到温江后,李晓春请来了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有“四川古镇之父”之称的季富政。李晓春诚恳地对季教授说:“现在传统的古民居正在以让人心痛的速度消失,真希望能让那些藏在偏远山村的、侥幸存下来的古宅能够保留更久。”季教授被李晓春的真诚打动了,他对李晓春说:“你能在深山中寻觅到这样的宝贝,实属不易。就冲着你这份坚持和对古建筑的热爱,我也要答应你为老宅设计重建。”
尽管季教授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设计,但真的实施起来依旧难坏了建筑工人。首先,第一件让人头痛的事就是清洁和除白蚁。老宅拆下的木梁多是直径超过40公分的野生柏木或是红松。清理时为了不伤到木料本身,不能用化学制剂,更不能用金属硬物来清理。工人只能用硬刷子一点点刷,直到最后露出木纹自然的肌理。有的木料被白蚁侵蚀得很厉害,还要用天然药材烟熏火燎消除后患。
接下来更让人挠头的,是这些“零件”的配对。老房子结构复杂,每条梁上需要配什么样雕花的部件,都是有讲究和说法的。年轻的工人没有扎实的古建筑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很难将古建筑原样组装起来。为此,李晓春又从当地请来了一位67岁的罗师傅。罗师傅和古建筑打过几十年交道,对这些老房子的结构烂熟于心,只要拿起一根木头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在他的指点下,工人们先将所有部件在地上拼装好,再立起来。一个一个木件,徒手组装,没有使用任何电动工具。
从部件配对到整个木屋组装完成,这个艰难的过程,李晓春和工人们整整耗费了六个月的时间。2010年9月初,这座道光年间县太爷的老宅全部修复完工了。
中秋节这一天,李晓春带着五岁的儿子豆豆亲手制作了十多盏小桔灯,将它们依次挂在老宅的廊檐下,他一边挂着灯笼,一边对五岁的儿子说:“这宅子的一砖一木,每一件都是工艺品,都是宝贝。”
挂完灯笼,他牵着儿子手坐在月光下,说起了童年时的中秋节:那时老宅的庭院里总会摆上一个大圆桌子,各家都从家里做好几个菜端上来,二三十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喝酒吃饭,何其痛快。吃完饭每人一块月饼,闻着桂花香味赏月亮……李晓春希望也能让儿子一点一点体验到祖辈们生活起居的真实状态。
留得住老宅才能记得住乡愁
李晓春修复了一座百年老宅的事情,在当地传开了。很多人闻讯接踵而至,都想一睹这老宅的风采。2011年2月的一天,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李晓春的老宅子前潸然泪下。老人祖籍温江,二十岁时远赴美国闯荡,五十年后回来,家乡全然改变,得知万春镇有老宅慕名前来,老人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约定明年再来。送走老人,李晓春感慨:落叶归根,故居承载了多少老人的情感寄托!
和老宅打交道久了,看着颇有讲究的老宅子如今正经受着时间的考验,李晓春心中十分焦虑,他常对工人们说:“我急呀,这些老宅子我们这一代还能看到,十几年以后呢,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看到呢?这种老宅子只会越来越少,除了一部分位于旅游景点的可以得到政府妥善保护,大部分散失在民间的老宅子严重缺乏保护,倒一幢就少一幢。”
为了搜罗古旧房子,李晓春还物色了一批有眼光也有精力的“线人”。2009年12月4日,李晓春得知位于金堂淮口乡下有一座清代的祠堂,他再次整装出发。临行前,朋友劝阻他:“你复建一座古宅已经很不错了,就不要再折腾。这是国家的事,你一个平民老百姓凑什么热闹?”李晓春笑着说:“我认为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下去的。”这座清代的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很多老木头都溃烂无法重新修复。为此,李晓春特意去了趟贵州的旧木交易市场,买回几吨老木头。有些保存不错的老木头一根就要两三百元。
2010年5月,李晓春又收购了一栋明代的戏楼。戏楼屋梁中央有两个栩栩如生的龙头,两侧还有凤首,惟妙惟肖。看着精美绝伦,但做起来着实不易。这些都是全手工堆出来。这种工艺叫堆塑,成都没几个人能做了,李晓春四处走访请来一位73岁的张师傅做的。堆塑,是古建筑修复中的一项技艺,用水泥、石灰、麻筋、沙子等材料,通过贴、雕、塑等方式手工堆出来。费时费工还很考验技术,完全凭师傅的手感,光塑一个龙头要花上十多天时间。为了这些老宅子,李晓春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目前这些修复性的宅子还没给他带回过一分回报。2009年,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老宅,李晓春把自己在成都市区的房子卖了,来到万春镇放置老宅的园子附近租了一所农舍,定居下来,余下的钱又全部拿去投资老宅子了。
私人投资修复古建筑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很罕见,温江区当地政府对李晓春“传承民俗文化,挖掘民间遗产”的做法很赞赏,2013年,将他的古宅修复项目作为旅游重点扶持项目。接下来陆陆续续的七座老宅在这里等待重获新生。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春节,李晓春都是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上度过的,简单吃过饭,大家便又忙开了。李晓春感慨,“真正做起来,才发现时间对于我来说太不够用了。”
古老的宅子让很多中外游客惊喜。一位老先生对老宅子大加赞赏:“现在民俗教育缺失,很多年轻人看不懂老房子,这些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有好处。”
负责海外旅游的朋友王梅打电话给李晓春:“晓春,你真棒,那个园子我发到朋友圈,好多海外朋友要我带他们来中国,今年国庆节,我带着他们来参观。”2016年9月底,李晓春的园子迎来了一群外国人,李晓春的讲解令大家听得如痴如醉,老外们被这些老宅子深深吸引,李晓春很欣慰。
2017年2月14日,8座川派古建筑终于都在这里立起来了,它们构成了前院、后院和侧院。青砖白墙的旧式川派建筑群,县太爷的宅院、戏台、龙门、祠堂……一座座小楼错落有致,雕花窗、天井、水槽、老牌匾……一桌一椅,一琴一箫,外表内里都是岁月的积淀,透着古朴而悠远的韵味……
目前,李晓春已经倾其所有,旅游公司的收益也不断地投入到老宅的修复工程中去,但这是个巨大的工程,耗费资金、人力、物力、社会资源无数。单凭个人力量,难以为继。他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建设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
一座老房子承载着一家人、几代人的回忆,一个老村落更是写满了一群人、数辈人的回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那些优秀的传统建筑,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是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有力载体。如何留住乡愁?保留和保护好优秀传统建筑、传承地域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章。李晓春期待着能留住更多的古宅,让人们永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