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观察
2017-09-03蔡艳
蔡艳
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急诊科,江苏南通 226001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观察
蔡艳
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急诊科,江苏南通 226001
目的 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探讨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急诊科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实施下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应急和组织管理、完善转运前准备、强转运途中的监测、转运途后的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1%、护理投诉0.00%低于对照组的8.14%、5.81%;观察组转送科间满意98.39%、患者满意96.77%高于对照组的90.70%、88.37%;转运时间(12.89±3.27)min低于对照组的(16.59±4.87)min(P<0.05)。结论 在进行危急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及险情预案,进行科学评估,提高护送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使不安全因素得到降低或消除。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进行初步抢救后,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检查,以及院内转运到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急诊重症患者的转运并不是一个简单科室与科室之间的转运过程,因为患者病情重,转运途中虽然时间短暂,仅需短暂十几分钟,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1]。转运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如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改变,甚至可能导致心跳骤停、窒息等危险因素的发生,由此使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进一步增加,各种医疗纠纷也增加。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显示出一个医院的急救水平,加强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2],在转运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的评估,做好转运过程中随时发生意外的准备,提高患者转运救治成功率。该科2016年重视护理风险,并建立一系列完整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12月急诊科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4例,女42例,年龄20~98岁,平均年龄为(55.64±12.76)岁。 2016 年 1—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8例,女66例,年龄20~95岁,平均年龄为(57.28±13.16)岁。疾病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伤、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转运目的包括进行X-线、B超、CT等诊断性检查,或送入转科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进行院内转运,在卫生员以及护士的陪同下,应用平车护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利用氧袋进行供氧,在输液时利用浅静脉穿刺;观察组实施下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2.1 加强应急和组织管理 规范及完善院内患者转运制度,对负责搬运的运输人员开展有计划的培训,根据个人技能进行任务调配,随时抽查任务完成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改[3]。制定应急预案,每月定期组织运输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方法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以及情景模拟训练,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搬运法等,做好运输工具管理,平车每日清洁消毒,检查各部件性能良好,为安全转运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 完善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对患者评估及预处理,加强患者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出血等评估,同时给予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携带心电监护仪。对患者呼吸、血样保护度、血气分析等进行评估,若患者需要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则需要对便携式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使患者能够耐受。观察患者瞳孔、意识、是否存在颅骨骨折,并给予脱水治疗,避免发生脑疝。妥善固定各个管道,拉上床栏,防止患者发生坠床。配备足够器材药品及转运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配合足够的器械药品,同时对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定负责转运的医务人员,其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熟悉病情,对各种急救技能和搬运技巧、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能够熟练掌握并处理。转运前的正确评估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实施转运,另外在转运前必须签订《转运风险告知单》,避免在出现医疗纠纷时,相互推卸责任[4]。出科前护士测量生命体征,转运前10 min电话通知接收科室,简单报告病情及需要特殊准备的物品。
表1 急诊科急危重症院内转运不同护理模式相关指标比较[n(%)]
1.2.3 加强转运途中监测 加强对患者进行看护,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应当立即进行处理,对于颅内疾病及脑外伤患者应当对其瞳孔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各管道情况严密观察,避免滑落,保证其通畅[5]。若患者为多发伤,在搬动过程中,预防由于体位变化而导致的重要脏器灌注不足。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以及隐私保护。
1.2.4 转运途后的护理措施。转运到接收科室护理 患者顺利到达接收科室之后,协同接收科室人员共同把患者安置到准备好的病床,同时做好患者病情的交接班,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等。与交接科室做好交接,包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液体出入量,目前危急情况,双方科室交接人员在《院内患者转运交接单》对应项目签字。
1.3 观察指标
转运过程中(管路脱落、输液管路堵塞、窒息、供养中断、呼吸心跳骤停、坠床等)、转运时间、护理投诉、转运科间满意度、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1%、护理投诉00.00%低于对照组的8.14%、5.81%(P<0.05);观察组转送科间满意98.39%、患者满意96.77%高于对照组的90.70%、88.37%(P<0.05),见表 1。 转运时间(12.89±3.27)min 低于对照组的(16.59±4.87)min(t=3.13,P<0.05)。
3 讨论
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途中可能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护理风险事件,包括:①患者自身病情因素。如心律失常、呼吸道梗阻、血压异常、动静脉栓塞、低氧血症、抽搐、出血等[6]。②转运因素。若进行搬运的工具不当,则会导致患者骨折加重、肢体损伤、伤口裂开、坠床,还可能导致导尿管、输液导管、胃管、人工气道等脱落或异位,造成血压袖带移位、监护探头异位,由此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导致护理员对病情判断错误。同时,若转运路线拥堵、无障碍设施少等因素也会导致转运时间延长,使风险增加[7]。③药物及设备因素。据有关研究发现,转运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中,与设备有关的占45.9%[8],若患者在转运途中缺乏完善急救设备、监护设备及药品,不能对病情进行及时、持续监测及相应的应急处理,从而使抢救时机贻误。④人员因素。若在转运时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专业技能不熟练、在转运前未能正确对病情评估、不能对出现的意外情况正确判断有效处理、未能有效预见风险、护送人员不充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转运前,未能积极与患者、家属、接收科室进行病情沟通;转运时医护人员协调度不够;接收科室吸氧装置、监护设备、床单元等准备不完善,不能给予转运患者及时、顺利接收,这些均会对转运造成影响,甚至导致送错科室的出现[9]。并且,在转运人员将患者送到科室后,若未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严密仔细的交接,这也会导致患者下一步治疗、护理受到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对于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等可能产生的伤害及其他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识别与评估,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10]。在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时,由于院内转运的风险性大,而时间则较为短暂,所以,必须保证护理风险管理以确保重症患者的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11-12]。该文观察组通过加强应急和组织管理,制定转运制度制定转运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程序化的转运流程,并制定成手册,组织定期学习考核,突发状况的应对,保证绿色通道通畅,急救物品定人管理,班班交接。完善转运前准备及预处理,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在出现医疗纠纷时,相互推卸责任,出科前护士测量生命体征,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测及转运途后的护理措施,保证护理风险管理贯穿其全过程。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1%、护理投诉0.00%低于对照组的8.14%、5.81%(P<0.05);观察组转送科间满意98.39%、患者满意96.77%高于对照组的90.70%、88.37%(P<0.05),转运时间(12.89±3.27)min低于对照组的(16.59±4.87)min。
综上所述,对急诊危重患者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转运的过程中较为短暂,但却容易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做好应急措施,应用风险管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转运途中的死亡率也会随之降低,使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1]应用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6,11(9 上旬刊):105-106.
[2]马丽.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62-63.
[3]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3):1219-1220.
[4]王紫颖.最新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创新与护理风险防范及护理工作流程指导实用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6-238.
[5]高海芳,王抒义,虞惠群.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54-55.
[6]李银燕,杨秀华,佘东.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3426-3427.
[7]刘文文,车小琼,罗晓庆,等.综合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8):1081-1082.
[8]王斌,刘婷.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9]韩淑鹏.急诊危重患者院内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4):100-102.
[10]许晓萍,陈毅文,陈艺延.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7):11-14.
[11]余涵,郑丽维.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管理进展[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4,2(3):5-8.
[12]李俊花.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14,22(3):238-239.
R47
A
1672-5654(2017)06(c)-0094-03
2017-03-27)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8.094
蔡艳(1977-),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救护理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