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对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

2017-09-03林惠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头颈部瘤体检出率

林惠岚

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对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

林惠岚

目的 通过CTA 与DSA在对颅内微小动脉瘤(<5 mm)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病人60 例,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CTA 和DSA 两种检查,记录<5 mm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确诊率、瘤体最长直径、射线辐射量、对比剂的用量等,然后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CTA法对<5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54.55%(36/66);DSA法对<5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51.61%(32/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优于后者;动脉瘤CTA确诊率为95.00%(57/60),DSA确诊率为98.33% (59/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和DSA图像上测量值瘤体最长径相比,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致病人总体X线辐射剂量差别的相比CTA少于DS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剂的用量相比CTA少于DS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确诊率与DSA相媲美,而且辐射少、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更占优势,两者互补使用更有利于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

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大密度投影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特征就是血管壁的局限性膨出,大部分因先天性脑动脉壁的发育不完全,当管内侧壁压迅速增高,超过薄弱区的承受能力,管壁膨出即形成动脉瘤[1-2]。多数IAN病人在动脉瘤破之前均没明显症状或体征,仅有少数出现症状,如轻度的头晕、头痛、动眼神经麻痹等;若是动脉瘤破裂,多数病人会出现明显症状,剧烈头痛、反复呕吐、语言及肢体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昏迷等。属于临床急危重病人,首次破裂后可在数小时内再次破裂,并且在早期就发生血管痉挛,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很容易危及生命,因此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3-4]。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及时准确、快速有效及时诊断,尤其是微小动脉瘤,为此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对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与血管造影的数字和减影技术(DSA)检查所提供IAN病人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病人60 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岁~80岁,平均55岁;发病时间平均6 h;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12 例,Ⅱ级23 例,Ⅲ级18例,Ⅳ级7例。

1.2 方法 CTA检查,所有病人使用GEHD750宝石能谱CT及AW4.5工作站,双管高压注射器,进行头颈部CTA能谱扫描。增强扫描使用370非离子型对比剂(60~70) mL以Test-bolus相同流率注射,继之以同样速率注射生理盐水(20~30) mL冲管。扫描结束后,数据自动重组为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的图像,传送到AW4.5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使用同步减影技术及3D后处理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最佳Kev图像进行三维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3D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组、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formatted,CPR);制作立体、直观的头颅血管图像。

DSA检查:所有病人在CTA确诊或者提示有颅内动脉瘤的基础上,完善DSA术前相关检查后于1周内行2D-DSA检查。设备及参数包括西门子1 200 mA数字减影X光机,采用标准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剌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一般作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用370非离子型造影剂分别采用5 mL/s,9 mL/s,6 mL/s,3 mL/s,每个系列正位、侧位,斜位及90°转角,1°/帧旋转造影,直至病灶显示满意为止。

1.3 评价指标 分别在CTA及DSA影像上做瘤体最长径(D)的测量,并比较两种检查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的差异,所有测量工作都在后处理工作站处理,旋转角度以获得最佳暴露点,并可适当放大图像方便。③根据CTA检查结束后机器显示的病人总体X线辐射剂量数据及DSA检查完成后机器平板中心点累计剂量数据,统计病人总体X线辐射剂量,以CTA检查病人所受的总体X线辐射剂量为标准,比较在CTA与DSA检查中病人所受总体X线辐射剂量的差异,及DSA两名不同的施术医生致病人所受辐射剂量的差异。④比较CTA与DSA检查中所需对比剂剂量的差异。

2 结 果

2.1 两种方法对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个数比较 CTA法检测的动脉瘤数为66个,<5 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54.55%(36/66);DSA法检测的动脉瘤数为62个,<5 mm的动脉瘤的检出率为51.31%(32/6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不同动脉瘤直径检出个数比较 个

2.2 两种颅内动脉瘤检査方法的比较 CTA确诊为95.00%(57/60),DSA确诊率为98.33% (59/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种颅内动脉瘤检査方法的比较(McNemar检验) 例

2.3 两种方法检查IAN体最长径比较 在CT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为(5.494±1.741)mm,在DS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5.513±1.737)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种方法检出的瘤体最长径结果的比较(配对t检验)

2.4 两种检查致病人总体X线辐射剂量的比较 CTA检查时总体X线辐射剂量的中位数为950 mGy,标准差为43.76 mGy,DSA检查时总体X线辐射剂量的中位数为1 070 mGy,标准差为94.54 mGy,两种检测的总体X线辐射剂量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种方法致病人总体X线福射剂量差别比较

2.5 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剂用量比较 CTA检测与DSA检测两者的对比剂使用量的比较,差异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种检査对比剂用量的比较(两配对样本t检验)

3 讨 论

头颅CTA和DSA作为临床的诊断治疗辅助设备,均可以用于血管显像。对于IAN的诊断来说,DSA用于IAN的诊断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是使用极为广泛,而且诊断率高,而且对于有些动脉瘤可以直接采取微创介入治疗,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一直被认为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检查在采集图像时往往受到血管形态的影响出现叠影,也会影响结果的真实性[5-7]。除此之外,血管壁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有时图像也会出现重叠的影,而影响动脉瘤的检出[8-9]。另外,由于创伤大、操作久、风险大且费用高,往往病人心理负担较重,而不愿作为检查的首选。相对于DSA检查来说,CTA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成本低的优点,基于这些特点使CTA检查在临床IAN中的应用越来越广[10-11]。由于这两项检查的自身特点,病人和检查者必然要受到射线的辐射,这对病人和检查者均有损害。因此,有必要选择更好的检查手段提高准确率,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本研究60例IAN病人中,CTA检查时3例出现假阴性,其中有1例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起始处,另外2例位于海绵窦段,所处位置受颅骨的干扰,造成图像未充分显露;在DSA检查时假阴性1例,该例因血管充盈不充分图像无法显示导致假阴性,而该病人行CTA检查显像满意,可以明确为动脉瘤。可显示出两种检查均存在弊端,如果两者配合可能减少假阴性的出现。本研究也显示,两种方法病人总体X线辐射剂量相比CTA少于DS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使用的对比剂用量相比CTA少于DS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CTA检查有减少射线辐射量和降低成本的作用,减少医患射线的辐射量,也可缓解某些人对射线辐射及造影剂使用过多造成的心理负担,与李大鹏等[12]研究也一致。

对于INA的确诊率以及CT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和DSA图像上测量值瘤体最长径相比,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在动脉瘤确诊方面CTA检查可以和DSA检查的金标准相媲美,在必要时CTA可以替代DSA进行诊断。对于微动脉瘤的检查率方面,CTA与DSA检查的检出率相比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检出数目上CTA多于DSA,随着动脉瘤的直径减小CTA呈现检出数目增多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CTA对于微小动脉瘤(<5 mm)方面优于DSA检查,CTA可以弥补DSA对微小动脉瘤漏查的情况,下一步将再扩大样本量来证实。这表明,两者互补可以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可以让微小动脉瘤病人做好早期预防,减少微小动脉瘤的破裂。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可疑IAN病人,为方便快捷的得到诊断和救治,可以先CTA检查,对于阴性结果,而仍高度可疑INA时,可采用互补优势联合DSA检查提高INA的诊断率;对于微小脑动脉瘤的筛查可以直接采用CTA检查。

[1] 李剑秋,吕发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9):1671-1672.

[2] 毛崇梅,衣玲,李胜.颅内动脉瘤不同影像技术诊疗效果的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433-1436.

[3] 刘宏伟.对比分析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5.

[4] 简国庆.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3.

[5] 沈鸟松,胡翼江.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志,2012,15(10):15-17.

[6] 张政,韩剑虹,李迎春,等.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1):21-26.

[7] 徐红卫.颅内动脉瘤的CTA、MRA及DSA的对照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b):927-928.

[8] 尹广明,吕俊锋,张艳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志,2012,9(6):331-334.

[9] 钟向阳.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白求恩军医学院报,2013(8):352-353.

[10] 石鑫,栾新平,买买提力,等.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治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296.

[11] 李平,杨福兵,董劲虎.64 层螺旋CT 血管造影在开颅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837.

[12] 李大鹏,李私渊.峰值跟踪法颈部CTA扫描成像技术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1):1346-1347.

(本文编辑王雅洁)

桂林市科学技术局基金项目(No.20140120-4-3)

桂林市人民医院(桂林 541000), E-mail:Lpheshanyi@126.com

信息:林惠岚.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对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5):1918-1921.

R651.1 R26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5.036

1672-1349(2017)15-1918-04

2016-05-13)

猜你喜欢

头颈部瘤体检出率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