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消费无忧”
2017-09-03编辑部
文_编辑部
媒体眼中的“消费无忧”
文_编辑部
Media Discute
媒体人都是有着多重身份的人,既是引领趋势的意见领袖、也是普通的一名消费者;既是行业发展的观察者,又是行业发展的参与者。在他们眼中,什么是消费无忧?中国家电又如何做到消费无忧呢?今天,我们以圆桌论坛的形式,邀请了几位媒体大咖,畅谈消费无忧。以后各期还会陆续刊登更多的媒体大咖的访谈。
↑家电魔方主编张良钰
↑资深家电产业观察家梁振鹏
↑智能公会主编王罗浩
↑艾肯家电网主编沈建
↑《中国电子报》家电部主编邱
↑《中国消费者报》网络家电部副主任桑雪骐
↑现代家电传媒常务副总编赵志伟
问题一:如何理解消费无忧的?都包含哪些层面?是否真的可以实现“无忧消费”?
桑雪琪:消费无忧,就是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以及其在使用产品及服务时,能够放心、安心、舒心,不必担心遭受伤害或者欺骗。首先应该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应该能够完全对产品的质量放心,不用担心其对自己的人身财产等造成伤害;其次,应该表现在企业对于产品的推介宣传上,企业在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时,应该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不需要和厂家和商家斗智斗勇,不需要在购买一种产品时,先要通过做功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产品专家;此外,消费无忧,还应该体现在产品的售后服务及消费纠纷的解决上。如果消费者相信,当产品出现任何问题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时,他就可以更加快速地做出购买决定。要真正地实现消费无忧,不仅仅需要企业的严格自律,同时还需要政策,标准的规范,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以及行业组织的引导。
赵志伟:消费无忧的理解分为几个方面:产品质量有保障,使用过程达到预期要求,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跟得上,用户体验好。
王罗浩:消费者购买产品只需要选择喜欢的外观,能够快速根据需求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并且在购买过程中没有价格欺诈、中奖陷阱等影响,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迅速得到企业售后响应,并且在国家售后允许的政策内,更换配件、维修费用价格透明等等。目前来看,出现消费纠纷的主要还是小品牌和小经销商,随着对于渠道的不断规范,他们从产品采购、产品促销、送货安装等环节上逐渐在完善,但是不排除还有个别渠道有产品质量、品牌授权等问题。
沈建:无忧消费是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我所理解的无忧消费,一方面体现在产品品质上,过硬的产品品质是无忧消费的基础,良好的品牌美誉度是无忧消费价值的扩展;另外一个方面是体现在购买体验和服务上,无论是电商还是线下终端,如何给用户构建良好体验的商业环境是产业竞争的核心所在,而服务则是无忧消费的保障,真正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
张良钰:所谓消费无忧,其实是对企业的产品品质和售后诚信的呼唤。只有真把用户和消费者视为“上帝”而不是口头上的称呼,营造出良好的互信的消费无忧的客观条件,消费者才能“无忧消费” 。
梁振鹏:要实现消费无忧,首先家电厂商必须以促进消费品质提升为宗旨,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也应该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推动消费维权制度健全和机制创新,更加有力保护消费者权益,从源头上减少和防范消费纠纷的发生,开展消费教育和经营者自律,营造安全无忧的家电消费环境。建议新开拓互联网投诉渠道,创新投诉受理方式,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拓展电商消费维权绿色通道,更加广泛覆盖电商平台和企业。
问题二:目前的家电市场在售前、售中、售后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赵志伟:售前的说明不够明确和完整,售后服务跟不上,及时性、效率、规范性有待提高。
王罗浩:家电产品在产品宣传推广上把功能点包装的过于完美,有些功能其实华而不实,有些功能夸大宣传,有些功能溢价过高,导致很多消费者冲动消费,花了100%的钱却只用了10%的功能。对于渠道而言,为了给消费者造成大幅降价的假象,还存在先提价后降价、或者虚标高价等现象,与实际售价并没有特别大的降价力度。
沈建: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仍然是中国家电的薄弱环节,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还需进一步规范,尤其是野蛮配送会给产品品质带来损耗,而售后体系的标准化、透明化建设则是任重道远。
张良钰:购买前产品性能和效果被夸大,实际性能无法准确鉴别,导致售后的使用体验低于预期,给用户带来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损失。
问题三:以家电行业为例,如何评价中国制造?我们离中国创造还有多远?
赵志伟:跟随性的制造居多,创新性的制造不足。中国创造从理念转变到市场调研,到研发投入,到市场检验再反馈到制造,这个过程还很长。
沈建:中国的制造离创造还是很远,即便是制造这个定义,中国企业需提高的还有很多,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许多的家电企业的工厂还处于装配阶段,产品的功能创新基本缺乏,没有构建多层级的技术研发体系,没有对前沿性技术进行储备投入,大量的企业自身连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自配能力都没有,所以,家电行业的制造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
张良钰:随着中国家电乃至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以海尔、华为、小米等中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化运营布局,中国制造已经在世界上打响了名气。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正在让世界感受“中国创造”的魅力。
邱江勇:目前,中国家电行业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但毫无疑问,家电已经是中国制造一张靓丽的名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意味着我国家电业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从大变强”迫切需要创建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对于中国家电业而言,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品质革命,打造精品,构建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先进质量为核心,以赢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