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方志编纂的辩证法

2017-09-03江时宜

黑龙江史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志书共性历史

江时宜

试论地方志编纂的辩证法

江时宜

编修地方志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守共性与章个性相联结、记个人与书群众相结合、秉持客观性与坚持思想性相交融。

地方志编纂;辩证法

地方志属资料性著述,同时又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如何实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有机统一,是当代地方志编纂人员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在第二轮地方志编修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涵养辩证智慧,坚持辩证思维,运用辩证方法,努力实现地方志书的“三性”统一,编纂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世的一批良史佳志。

一、逻辑与历史相一致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是指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编修地方志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用主观形式概括、反映客观历史进程的活动。要提升地方志编纂的科学性,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要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科学设计志书结构体系。在地方综合性志书中,“自然”是客观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在一部综合性的地方志书的纲目中,应作为第一部类,放在“各类”之首。“经济”部类与“政治”部类孰先孰后?一般而言,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理应将“经济”部类置于“政治”部类之前。我们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不能无视特殊的历史情形,而应尊重历史,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按照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个部类的顺序进行排列。在“经济”部类仍要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按照三次产业分工的历史排列为各中类: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流通、服务。设计专业志、行业志结构体系时,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笔者在编修《常德市国有资产管理志》时,按照这一原则,将该志分为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清产核资和产权管理、企业领导人管理、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产监督、国有企业选介等部类。为什么没有把第一部类设计为“机构与队伍”?如果这样则不合客观历史进程。常德地区同全国一样,是在1949年8月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公私合营)、国家投资建设而形成的国营工业企业和国营商业企业。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后几部类因此而展开。这样横分部类才能体现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同时也避免了“千志一面”的倾向。

纵述史实也应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事物矛盾运动有自身的内在根据和规律。事物在其和自身固有规律的支配下,开始其曲折运动发展过程。作为反映历史进程的“逻辑”,即理论体系,也应当本质地反映“历史进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就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为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推行“扩权让利”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扩权让利”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有了扩大经营规模的激动,却并没有提高效益的激励。加之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失衡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在宏观上很快出现了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等问题。为解决新问题,于1980年12月,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同时,在国有企业由“放权让利”转为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进而实行“两步利改税”。1986年4月,国务院颁布《国营工业企业条例》,从1987年始,在国有企业推行“承包制”。上述几种形式的改革,始终没有触动产权,加上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出现大面积亏损的局面。1993年11月后,各地在国有企业推行“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国家提出“抓大放小”的战略。对那些不涉及国家安全的竞争性的中小企业放开放活,进入市场,实行“包、租、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作为反映和概括历史的“志”,应分阶段记述“放权让利”——实行经济责任制——推行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两个置换”(置换企业职工的国有身份、置换企业国有产权)。这样记,就实现了逻辑(思维形式、理论体系)与历史进程的一致性。

二、守共性与彰个性相联结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规定个性,个性体现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纯粹共性。编修地方志要遵循这个共性个性相互联结的道理。

地方志书包括地方综合性志书和地方专业性、行业性志书。综合性志书有省(市、区)志、市(州)志、县(市、区)志、镇志、村志、校志、院志、厂志等;专业性、行业性志书包括农业志、水利志、工业志、交通志、商贸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教育志、卫生志、文化志等。无论编纂综合性志书还是编纂专业志、行业志,都要保持志书的特质,也即作为志书的“内在规定性”。这种志书的“内在规定性”把志与历史教科书、通讯报道、工作总结等文体区别开来;同时,志书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就是各类志书的共性。编修各类志书必须保持这种“内在规定性”或共性。志书的共性表现在:一是结构体系上“横分门类,事以类聚”。就是将一个地方所有领域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互不包含、相互独立的大类,然后对大类横分为中类,再对各中类横分为若干小类,一直分到不可分或不宜分为止。由此形成严密的空间架构体系。专业志、行业志按照该行业部门的职能进行横分。二在记述方法上要“依时纵述、述而不论”。即按时间顺序,以“记事本末体”记大事要事特事,把某事的时间和地点、人物和事件、原因和结果六大要素记齐全。依时纵述时要围绕一根主线,不可多条主线。既不能记“流水帐”,也不能出现“断档”“空档”。依时纵述某一历史事件,还可以采取分阶段记述的方法。分阶段记述事件的起伏变化,各发展阶段在时间上要首尾相衔接。纵述史实时,编纂者不可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论、议论,不可揭示事物的意义和影响、地位和作用。要秉笔直书,用事实“定妍媸,甄善恶”;用事实褒“进步”、贬“退步”。三是在体裁上运用语体文、记述体。忌方言、文言、口头语。四是语言要“简洁、流畅、朴实、准确”。语词不可“妄饰”、模糊、“穿鞋戴帽”。地方志的“内在规定性”或共性还有“生不立传”“共典不书”等。编纂地方志要鼓励创新,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编修方法。但无论怎么“创新”,地方志的共性不能丢,丢了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刻鹄不成反类鹜”。

编纂地方志要善于彰显个性。无论编纂综合性地方性,还是编修专业性、行业性地方志,都要突出和彰显地域特点,区域特色以及时代特征。各地在地理环境、区域位置、资源禀赋、支柱产业、人口结构、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等存在千差万别。在设计结构时一定要体现区域特点、地域特色。同时,改革开放是近40年来我国时代的主旋律,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互联网 +”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各地地方志编纂者对这些时代特征不可“缄口不言”。

三、记个人与书群众相结合

所谓“个人”是指“上层领导者”、杰出人物。在地方志编纂中,如何把记个人与书群众结合起来,是方志工作者应注意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历史唯物主义从不否认“个人”、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当“个人”、杰出人物顺应历史潮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时,则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之所以被推上领导岗位,肯定有其德才优势;群众的力量靠“领导者”去动员;重大决策靠“领导者”去组织实施;各种社会利益矛盾靠领导者协调解决;领导者作出的科学决策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如果没有“领导者”的组织、指挥,群众就会成为“一盘散纱”;没有“领导者”的动员和号召,任何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目标都不能实现。所以,“领导者”在组织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编纂地方志时,要着力记述“领导者”的决策、组织、指挥、视察、调研、督察等活动。

诚然,群众的力量有赖于领导人物的有效领导和组织才能释放出来。但是,领导人物的历史作用要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展示和发挥。因此,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不能片面夸大领导人物、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俄国近代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没有一个伟大人物能够强迫社会去接受已经不适合于这种生产力状况的关系,或者接受还不适合于这种状况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他确实不能创造历史,所以,他在这种场合移动他的表针当然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他既不能把时间加速,也不能使时间倒退。”(2)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要把记“个人”与书群众紧密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

要克服重领导人物记载轻普通群众记述的片面性。第二轮修志正在进行中。已出版的地方志存在一个共同倾向,即卷首的图照、大事记、正文的插图中,反映上层领导人物的调研、视察、会议、报告等活动很多。而在“因事系人”时很少记载普通群众。这种倾向不合辩证法。要多记走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前列的规模种植养殖能手、公司+农户的产业带头人;多书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科技创新人员、能工巧匠、企业家群体;多述在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风餐露宿、精心施工、乐于吃苦的工程技术人员、农民工群体;多载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而默默奉献的公安民警和司法干警;多书为正清廉、敢于担当、赤诚为民的基层公务人员;多写文化战线上德艺双馨、为群众创造优秀文化作品,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工作者;多记在教育战线上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人师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多书医疗卫生战线上医术精堪、医德高尚、贴心为患者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多书排忧解难、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在“因事系人”时,要增加记述普通群众的篇幅、频次和比重。

四、秉持客观性与坚持思想性相交融

秉持客观性,就是要忠实历史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记载各地方、各行业事业发展历程。秉笔直书,不可罔顾历史,歪曲历史。

要真实记载改革开放历史。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结构、阶级阶层出现前所未有的变迁。同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道德意识、社会文化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的非均衡性也客观地存在着。作为地方志必须全面真实的记载。既要记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又要记述经济社会加速度、整体性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既要记述正面人物,也要记录反面人物。

要寓思想性于客观性的记述中。地方志属观念形态的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客观记述历史进程,一定要贯彻和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用事实传播正能量,用史实证明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共产党核心地位的合法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否认改革发展的成就,否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甚至用负面历史扇动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能用负面信息否认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不能用局部的矛盾和问题否认全局的上升性、进步性以及光明的前景。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秉持“重点论”,并将二者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不可割裂开来。

要克服“报喜不报忧”的形而上学倾向。当前各地已经或正在启动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已编纂出版的地方综合性、专业性志书,能将思想性体现在志书的章章节节。但这些志书有一个“通病”,就是“报喜不报忧”。有一部志书,在记载“农业产业化”时,只从面上记述稳定100万亩高标准棉田、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商品鱼基地、发展100万亩小水果、100万亩优质大米,看似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但中部农村分散经营、“一家一户搞饭吃”的客观现实却只字不提,农村土地分散、粗放经营、抛荒弃耕现象还很普遍,离“农业产业化”即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农户模式还很遥远,对这种情况却避而不谈;还有的志书在记述“人民生活”时,只记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降低等成就,却忽视其他客观现实;在记述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很大进步、医疗水平提升、医德医风好转、医疗保险包括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等成就时,却忽视记载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农村医疗水平仍然落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客观现实;在记述农村教学条件改善、儿童入学率极大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时,却忽视记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客观现实。“片面性”记述,有损志书的真实性、可信性,很难使志书成为“信史”。“资治辅政”是志书的重要功能。“报喜不报忧”怎能使执政者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出差距,开拓未来?当然,在记述矛盾和问题时,决不能否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不能“以偏概全”、以支流否定主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述矛盾和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鉴今启后,拿出定力,加以解决。这才是修志的真正要义。

注释:

(1)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3页。

(2)李清 、王秀芳著《普列汉诺夫与唯物史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306页

作者系常德市临澧县地方志办原主任、常德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评审员

猜你喜欢

志书共性历史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共性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新历史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