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西缩编:红军长征途中在云南扎西的军队建设

2017-09-03谭备战

传记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扎西游击队军团

文|谭备战

扎西缩编:红军长征途中在云南扎西的军队建设

文|谭备战

上图:扎西会议会址

扎西缩编是中共中央于长征途中在西南三省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缩编活动。

扎西缩编的历史背景

扎西缩编是在非常危急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红一方面军向四川进军,蒋介石为防止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合,调集重兵,进行堵截,在土城战役中的失利,使中央红军被迫转向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云南扎西地区集中。扎西会议期间按照中央的规定,进行了在中共党史与军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缩编。扎西缩编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一、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长征所负的沉重包袱,使部队缺乏机动灵活性导致的一系列军事失利是扎西缩编的最重要原因。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艰难的突围长征。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组建了庞大的后方机关,所有的家当都要搬走,例如,造币厂、被服厂和军工厂的各种设备,当然还有军队医院的大型机器,例如被卫生部长贺诚视为宝贝的一个X光机,均要随军转移,加之成千上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使红军长征步履艰难,行军缓慢。红军不是战斗队,反倒更像一个掩护队,部队绵延几十里长,遇敌无法迎战,只能一步步地突围。这无疑严重影响了红军作战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对此,时任中革军委主席的朱德曾批评道:“长征是一种搬家式的长征。”长征途中这种“头大脚小”的行军局面,造成了部队的机动性差,灵活性弱,战斗力自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长征途中的一系列失利与此有莫大的关系。当红军艰难行军至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扎西时,被沉重的包袱所累,疲惫不堪,红军中即开始有整编军队的呼声。

二、红军长征途中的减员现象极为严重,是扎西缩编的又一原因。

红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开始长征时的近十万大军,每次经过一场血战就有损失,尤其是湘江血战,损失更惨。聂荣臻元帅曾经回忆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从中央根据地出发时,是两千七八百人,过(湘)江后,只有一千四五百人了”。经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冲过敌人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之后,到贵州时仅剩三万余人。尤其是激烈的土城战斗后,红军又损失4000余人,对于人数日渐减少的红军而言,损失可谓巨大。虽然此时各军团和师、团、营、连的部队番号仍然存在,但是实际上兵员缺少甚多。有的军团实际兵力还没有一个师多,一个师的兵力还没有一个团多,而处于最基层的一个连的兵力仅有几十个人,实际战斗人员严重缺乏,怎样在数倍于我们的强敌面前能够取胜,走出四面围追堵截的包围圈?毫无疑问,这是扎西缩编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中央从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到遵义会议一直进行着机构缩编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至湘西后,即受庞大的军事机构所累,开始整顿。1934年11月17日,即开始对红八、九军团进行改编。12月4日,中革军委又做出精简机关与轻装的决定:撤销师团在苏区内线作战时建立的后方部,撤销兵站,保留师团运输队。13日,撤销第八军团建制,并入第五军团。军委第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陈云为政委,叶剑英为副司令员。除此之外,也紧缩了部分机关,充实战斗部队。翌年1月1日,猴场会议又强调“在充实战斗连的原则之下,应缩编我们的部队,军委纵队必须继续缩小,以适合于新的作战环境”。据此,中革军委于5日要求“进行各兵团、各梯队本身的人员、武器、弹药、担子、马匹及其他一切资材的全部检查和整理,限三天内进行完毕,并将结果报告军委,准备进行缩编”,只是当时时间紧迫,未曾来得及彻底整顿。在遵义会议上再次提出整顿部队的办法,以充实连队。因为“红军的编制,一定要适合现时国内战争的环境……那种不必要的笨重的与上重下轻的组织与装备是不对的,应该是尽可能的轻装,必须充实连队与加强师以下的领导”。因此扎西缩编也可以说是对中央缩编精神的贯彻实施。

四、红军中早就有缩编部队的呼声。

由于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系列失利,很多红军将领开始反思多次失利的原因,机构的庞大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军队中早就有缩编的呼声。其中以红五军团最有代表性。红五军团是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后改编的一支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担任掩护部队的任务,在湘江战役中损失严重。因担任掩护任务,深感缩编之必要。

1935年2月4日16时,时任红五军团的首长董振堂与李卓然在致电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与保卫局长邓发,电文指出缩编部队的方法及其重要作用:

为着充实战斗连(队)适应目前需要,我们对五军(团)部队采取如下的办法及提议:

(甲)每营暂编2个连,使每连有战斗员50个上下。

(乙)保卫局只留工作人员与政治部合并(办公),保卫队、特务队尽编(入)战斗连(队)。

(丙)迫(击)连因弹缺,决为1排共2门炮,与工兵连合编为工炮连。

(丁)卫生部监护排取消,编到连上去。

(戊)现各团轻重机枪都无弹药,请军委尽量设法补充一部分。

(己)乙项应请保卫局批准,以便执行;戊项请军委示复;其余各项已在进行中。

从上述红三军团董振堂、李卓然致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的电文中即可看出,军队中对于缩编的愿望十分强烈,扎西缩编为广大红军指战员众望所归。

五、毛泽东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作战军事思想的灵活运用。

基于上述的多重因素,使得中共中央开始在扎西会议上考虑缩编以适应新形势下红军作战的切实需要,从而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跳出包围圈。

扎西缩编的主要内容

为总结土城战斗的经验教训,党中央于1935年2月7日在云南省威信县庄子上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为此,红军要随时“进行与滇敌作战的一切准备,并争取在该集中地域的休息和缩编”。这是中共中央在扎西首次提到缩编。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威信县扎西镇的江西会馆继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为适应目前斗争的需要,决定对红军进行缩编,三万多红军缩编为十七个团(包括干部团),并于十日向各军团发布缩编命令”,并于是日凌晨由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署了《中革军委关于各军团的缩编命令》。为更好地理解此次扎西缩编的内容与作用,现将《中革军委关于各军团的缩编命令》电文的全文摘录如下,试作分析:

中革军委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

(1935年2月10日)

(甲)为适应目前战斗的需要,并充实各连队的战斗力,以便有力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便于连续作战,军委特决定缩编各军团的战斗单位,并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一、三军团均取消现成师部的组织,各以新颁布团的编制编足四个团;

2. 五军团将现有的三个团依新颁布的编制为两个团;

3.九军团将现有人数(军团部以内)以五分之三的人数依新编制编为一个团并入五军团为其第三个团,其余五分之二的人数编入三军团;

4.一、三军团军团部应依新颁布的新编制改编,其余多余的人员应尽量补充到战斗连中去,其一部经过宣传与选拔可成立游击队在地方活动;

5. 五军团部应依照师部的编制改编,多余的人员处理与上项同。

(乙)为实行上项缩编,各军团应在干部与战士中进行必要解释的充分准备工作。

(丙)各军团的新兵,一般的应利用此次缩编补入到各战斗连中去,惟大烟瘾尚未戒脱的新战士,则仍留在新兵连训练。

(丁)各军团应利用休息的间隙期中进行缩编,其日期由军委个别命令规定之。

右令

林军团长 聂政委

主席 朱德

副主席 周恩来

王稼祥

1935年2月10日2时于扎西

从上述《中革军委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内容可以看出,此次扎西缩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项:

一、将部队压缩编制,充实基层战斗连。

为了充实基层战斗连的战斗力量,尽量将战斗力量充实到连队,这是当时扎西缩编的主要内容。中共中央在猴场会议上所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中即明确提出“不论蒋介石的‘追剿’部队向我们迅速追击或相当推迟时日,必须尽量利用我们所争取到的时间,使部队得到短期的休息,并进行整顿补充工作。特别加强在连队的政治工作,在充实战斗连的原则之下,应缩编我们的部队,军委纵队必须继续缩小,以适合新的作战环境”。此时正值严冬,又恰遇降雪,但是各部队与机关均能服从中央命令,听从指挥,识大体,顾大局,顺利完成缩编任务。缩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各军团均撤销师级指挥机构,按照团的编制进行缩编,师团营连干部均级级下放。这样一来,有的班里10个战士均为连级干部,故有“精简大整编,连长下到班;班长黄荣贤,率领1个团(10个连长为1个团)”的趣闻。其次,取消九军团,其人数分别按照不同的比例并入三、五军团,充实三、五军团的战斗力。第三,充实战斗力力量。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按照新编制缩编后的多余人员尽量补充到新战斗连中去;二是机关后勤人员也同时进行了精简,如司号员、理发员、炊事员和通讯员,还有运输队、掩护队、供给部以及保卫局等均按照军委缩编的命令亦一起充实到战斗连去。尤其是红三军团,扎西缩编最为彻底。经过扎西缩编,三万余红军被编成17个团(包括一个干部团),基层连队的战斗力顿时增加了许多。

二、组建川南游击队,开辟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

为了使革命火种遍布红军长征路上的每一处角落,中共中央决定派红五师政委徐策、军委纵队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政委余泽鸿、红八军团民运部长戴元怀与红三军团补充二师师长曾春鉴和红军新编师师长刘干臣以及地方泸县中心县委书记邹风平等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徐策任书记,直属中央领导。为此,中央决定留下保卫局第五连和一些干部(其中有伤病员)与地方游击队合并,在石坎子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开辟川南革命游击区。并规定其任务有三:“(一)在敌后牵制敌军,配合红军长征;(二)在敌后创建根据地,解放劳动群众;(三)安置伤病员,做好思想工作。”为了使沿途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减少阻力,也为了发展地方的革命力量,“2月20日,军委纵队回师黔北路经习水县东皇殿时,又从后勤部各单位抽调了80多名干部、在东皇殿街上开会,总部负责人宣布:黔北游击队成立;陈宏(黔北群众称陈龙,中央纵队二梯队参谋主任)为队长,张凤光(又名张公理,军委四局政委)为政委,……游击队离开红军主力部队,活动于赤水、习水、怀仁、桐梓、遵义等县边缘结合部开展游击战”,红军二占遵义后又组织了赤水河游击队。后来这些留下来300余人的革命火种在红军离开扎西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动地方贫苦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贫苦人民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汹涌洪流中,革命声势逐渐发展壮大,游击队发展到1000余人,是当时在“鸡鸣三省”地区最有影响的地方武装力量。

三、扎西扩红。

为了保存自己,战胜敌人,从而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完成北上抗日的伟大使命,使得红军每到一处基本都会做扩红工作,以保证红军兵员的充足。在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后,即做过扩红工作,当时在遵义扩红达5000余人,为红军长征途中扩红最多的一次。2月上旬红军占领扎西之后,随着缩编工作的一步步推进,扩红工作亦开展得有声有色。此时经过赤水、土城与叙永三地,红军均经历了一场场血战,已经减员严重。再者,从精力上而言,广大红军战士也疲惫不堪,需要休整与补充兵员。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在扎西的扩红工作与他处不同,由于扎西地区位于川滇黔三省衔接处,“鸡鸣三省”特殊的地理位置,民风彪悍,也富有反抗精神,故而红军在扎西的扩红工作非常顺利。红军的宣传工作也到位,沿途在大河滩、长官司、罗布、三桃与扎西等地均召开过群众大会,书写革命标语,以推动各民族解放为宣传口号,这样一来,深得地方各民族的同情与支持,不仅积极做红军的行军向导,更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或游击队。例如,“红九军团在威信大河滩召开的一次扩红动员大会上,当场报名参加红军的就有20多人。小坝的萧发文背柴到扎西赶街,听了宣传,放下柴架就跟着红军走了”。由于川滇黔三省人民的热烈拥护,虽然红军在扎西境内停留仅仅十余天的时间,红军即扩红达3000余人,使红军队伍瞬间壮大了许多。扎西扩红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仅次于遵义扩红的一次扩红工作,有力地补充了红军的新鲜血液,壮大了红军力量。

四、轻装部队。

在长征开始时,红军部队的转移要携带大量的辎重,这种“近似搬家式的长征”让红军吃尽苦头,处处失利。尤其是“后勤部的机构比较大,挑担子的就有一两千人,几个工厂都搬来了,如造币厂”。为了保证战斗的机动与灵活性,在缩编部队的同时,也进行了轻装部队的“瘦身”举措。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撤销总供给部,与总司令部四局合并。按照当时中革军委会的命令,轻装部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为了使部队轻装前进,在对全部红军缩编的同时,也对影响部队行军作战的辎重与物质进行了大规模清理,规定“凡是两人抬不起的东西都甩掉”,多达400余件笨重的机械设备,如没有炮弹的大炮、没有底盘与脚架的迫击炮和重机枪等,对暂时不用的造币机等也一并清理,要么就地拆卸掩埋或沉入水中,要么就地销毁以免资敌。但也有没有销毁的,如卫生部部长贺诚将从江西带出来的军队唯一一部X光机留在大河滩附近杨家寨的一个老乡的家里,留待以后建立革命根据地使用。其次,为充实基层战斗力量计,规定只有军团长才能带一个挑夫,团长、政委各只有一匹马。第三,为轻装部队,将总卫生部下辖的“红星医院”也改编为两个干部休养连,并且,只让少数女战士跟着大部队走,余者均留在地方打游击或者照顾伤病员。这也减轻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过多负担。

扎西缩编的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在扎西会议上所确定的扎西缩编,无论从当时的军事斗争环境或者从以后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而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扎西缩编加强了部队战斗力,开始转败为胜,取得桐梓、遵义大捷,这也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顿时使红军士气得以迅速振奋,使红军很快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一、军事缩编充实与加强了基层连队的战斗力。

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与中革军委联合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传达刚刚开过的扎西会议的战略决策,进行广泛的动员,指出“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更必须求得部队的休息与整理,百倍的加强我们的政治工作,提高我们的战斗力,巩固我们建立新苏区的决心与信心。充实连队与加强连队的战斗力,是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缩编我们的战斗单位,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时红军各级指战员均能充分体现党性原则,完全遵守党的纪律,听从党的召唤,积极参加缩编工作,正如当时的民歌所传唱的那样:“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遗憾的是,红军在扎西缩编时,敌军正从各处向扎西迫近,妄图在扎西地区“会剿”红军。军情十分紧急,故当时军委要求的全军缩编的任务并未按照原计划彻底实施。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红军部队通过此次扎西缩编,新编制团的兵力达到2000余人,相当于缩编前一个师的战斗力。此外,缩编后使很多师、团、营、连级干部充实到战斗基层。师长、师政委下放到团里,任团长、团政委。团长、团政委下放到营里,任营长、营教导员。营长、营教导员下放到连里,任连长、连教导员。尤其是有指挥经验的连长充实到战斗的第一线,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的实际战斗力,为后来的三渡赤水,重占遵义,南渡乌江、巧渡金沙,均提供了极好的基层作战兵力,也为红军在桐梓与娄山关等战役的转败为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扎西扩红工作使红军队伍迅速壮大。

扎西扩红是长征途中仅次于遵义扩红最大的一次。红军每到一处,由于战斗的减员,补充兵员之故,都会做红军的扩红工作。可是由于敌人的反面宣传,红军扩红工作有着一定的难度。刘伯承曾感叹红军扩红的不易:“从道理上说,哪里有穷人,哪里就有兵源。不过那时红军行动飘忽不定,新区群众对红军又不十分了解,做好红军扩红工作确实不容易。” 红军到达威信时,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沿途都写了标语,还贴了布告。红军对群众很好,给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买蔬菜、烧柴,都是先讲好了价,付了钱,然后才把东西拿走,不会乱拿群众的东西。当地群众还为红军打了一些草鞋。经过红军的宣传工作,加之红军为广大的贫苦百姓打天下的实际情况,在短短的十余天之内,扩红竟多达3000余人。当时有首地方民歌即说明了扎西扩红的盛况:“扩大红军三千几。”既说明中共的政策温暖了川滇黔三省接壤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劳苦大众,使他们感觉到找到了真正的解放自己的大救星;也说明了红军扩红政策做得很到位,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意识到红军才是他们的归属,故纷纷加入红军,从而扩大了红军队伍。

三、使红军轻装上阵,增加机动性与灵活性。

由于红军长征时的“搬家式”的突围,使红军处于被毛泽东戏称为“叫花子打狗,边走边打”的被动局面。这种局面在红军长征途中即遭诸多红军指战员的反对,尤其是遵义会议后,部队在黎平即开始整编,不过由于时间紧张,整编未曾完全展开。经过这次扎西缩编与轻装部队,红军丢掉了“沉重包袱”,实现了“消肿”。要求各军团与后方机关把多余的枪支留下来武装新成立的游击队。除此之外,红军还对一些笨重的武器装备与军用物资进行了处理。时任第九军团供给部长的赵熔对第九军团的轻装情况进行了记载:“九军团和供给部也做了相应的整编,精简了部队和物资,奉命将供给部保存着缺少脚架的六挺重机枪,缺少底盘的四个迫击炮筒,缺少底火的三十八发迫击炮弹,暂时无法修理的八十七支步枪和破旧刺刀、行军锅以及其他文件等进行埋藏、毁掉和处理,大大减轻了我负担。军委纵队今天也在这一带埋了许多笨重武器、器材和军用物资,销毁了不少文件。”一些基层的士兵对此轻装情况也有相关回忆。例如,时任红三军团十一团一连一排的王道金曾经回忆道:“过去每个班都要带上几把扫帚。除打扫卫生外,准备夜间当火把,结果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整编后除了枪弹和生活必需品外,什么也不多带。”经过此次整编,“近乎搬家式的”艰难跋涉的长蛇队伍消失了,大大增加了红军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充分发挥了红军运动战的特长,部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据邱金玉回忆:“我们这个团,扎西整编后,人员增多,弹药充足,听说打仗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敌人后方狠狠捅上一刀,吐吐过去老是挨打的窝囊气,尤其我们三连,从扎西出发以来,一直担任团的前卫连,求战更切。”扎西缩编后,红军开始轻装上阵,而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发扬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作风,求得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取得了桐梓战役与娄山关大捷,重占遵义,逐渐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组建川南游击队,既播下革命火种,也牵制了敌人,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为传播革命火种和牵制敌人力量,中央“决定从主力部队中抽调干部和武器,在这一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川南游击纵队组建后,在革命精神感召下,川南游击队很快就展开了工作。据当时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载:“叙永游击队在黄泥嘴、五龙山一带,于上月(此处指阴历正月——引者注)初接连打了两个胜仗……由于他们的积极活动,他们在半个月内,已扩大了三倍,并且已经建立了七个乡的革命委员会。群众非常拥护他们,经常向他们报告敌情。”说明此时的地方游击队,颇具战斗力与影响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桐梓战役期间,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川南游击队曾经伪装成红军主力,向川南敌军主动出击,攻克筠连县城,震动川南敌军,致使筠连县长罗崇礼化装后潜逃,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斗计划。7月,川南游击队与黔北游击队会合,队伍约900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刘干臣任司令员,徐策任政委,下辖两个支队,即川南游击队为第一支队,曾春鉴为支队长;黔北游击队为第二支队,胡志坚为支队长。稍后红山岭战斗,政委徐策牺牲,使游击队损失巨大,减员至600余人。红山岭战斗后,中共川南特委改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由余泽鸿、刘干臣、刘复初、龙厚生、李青云等组成,余泽鸿为书记,他们总结经验,坚持战斗。由于遭川滇黔三省敌人的“会剿”,至1935年底仅余100余人。翌年2月经过休整的川滇黔游击队逐渐壮大,配合红二六军团的战略行动,牵制敌军,主动向川军教导师出击,取得胜利。4月,游击队发展到千余人,遂易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阮俊臣为司令员,刘复初为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支队。1936年秋,川滇黔三省敌人再次大规模“会剿”游击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虽游击队战士奋勇抵抗,终归失败。

扎西缩编后成立的川南游击队与川滇黔边区游击队为了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在川滇黔三省的交界地带,先后曾经开辟了20多个县的革命根据地,传播了革命的火种,并以微弱的游击兵力抗击了3省十万余敌军的疯狂围攻,光荣地完成了党中央所赋予的牵制敌军、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的艰巨而又神圣的伟大任务。

结语

扎西缩编是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虽然中共中央在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与遵义会议期间均提出并缩编部队,但均没有扎西缩编彻底。由于广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扎西缩编的重大支持与大力拥护,从而使扎西缩编成为长征途中规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缩编。扎西缩编使红军中许多叠床架屋式的军事机关得以精简,军令畅通,加强了战斗部队,加强了各级指挥,大大加强了部队的机动灵活性,完全适合机动灵活作战的军事原则。扎西缩编后,红军士气高涨,到处充满着“不怕打,不怕走,不怕饿、不怕累”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在随后的3个月内,红军接连取得一系列胜利,直至巧渡金沙江,从而完全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红军长征胜利与北上抗日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扎西缩编在中共党史与军队建设史上无疑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项极富成效的改革,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终结后,实施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扎西缩编亦彰显了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对中共中央长征军事活动的重大支持与全力拥护。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扎西游击队军团
中国军团东京奥运38金全记录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绿豆军团”成长记
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
指挥员
你好,岁月
见与不见
候鸟越过深白色冬季
榕树军团来了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