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代商业历史沿革对人才链的影响

2017-09-02史文静王福应

卷宗 2017年22期
关键词:晋北城镇山西

史文静+王福应

摘 要:商业发展虽然与人才链形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人才群体的产生和延续过程中却有多方面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累积,成为人才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条件。

1 忻定地区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作为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山西的经济变革从十七世纪开始缓慢起步,晋北地区尤为落后,从“摊丁入亩”、“额租制”取代“分租制”等制度改革的迟缓性中便可有所了解。如“摊丁入亩”,在山西推行及其迟缓,从雍正开始,一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晋西北等小范围地区也完成后才算完全推行。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既得利益的乡绅阶层反对;交通及通讯落后,易于变通,继续有使用旧法;部分地区变革后农户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山西便是北方各省中“地丁银”征收最重的省份。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和商业发展有关,商人无地或少地,而“晋民多出贸易,故不欲宽其丁赋而重地征。”《黄清奏议》卷56,第21页。这样的征税方式虽然具有进步性,但对于山西来说人口职业的特色阻碍了其推行,一定程度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因而农业落后,但落后局面难以改变。从这里可以看出,近代山西商品经济虽然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巨大,出现过闻名天下的大商帮、商号。在与原有农业生产的关系上却有着别于特殊的关系。商业发达并未因“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影响造成严重的土地兼并,引发更大的人地矛盾,直至清末晋北仍旧以自耕农为主,无地或少地农民比例较小。因为本来外出求生就是源于土地资源的供给不足,商业生产能够满足生存并且有了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观念并在实践中为人们所接受。粮食这样的生存需求品可以通过致富后从邻近地区购买。使得商业发展造成土地兼并需求的增长并未成为矛盾。相反,山西商业经济较晋北发达晋中、晋东南、进西南出现了另一种农业萎缩的方式。由于经商成功,农民并不担心粮食来源,“即遇丰收不敷一年之食,向日蒲、解、汾、平仰给于秦,潞、泽、辽、沁仰给于豫,其余腹地州县以口外粮食之来源。”

但对邻近地区粮食产品的购买,确进一步使山西本地农民对本省粮食种植的疏远,因为既然粮食可以通过购买得到,就没必要辛苦劳动去获得粮食。由此,山西越富庶的地区,商业和农业之间的这种恶性循环越严重。这样的另一种极端情况也是不利于人才链形成和发展的,忻定地区由于这样的矛盾并未出现,农商之间的发展关系并非空间的挤压,而是并行不悖,这样对于传统社会积极因素,植根于农耕经济的耕读文化没有被严重的逐利气息覆盖,是利于人们选择多种职业领域发展的,而不仅仅囿于利润的追求之中。应该说,恰到好处的农商业关系推进忻定地区社会相对平稳的进步,人才能够在诸多领域发挥自身作用,体现自身价值,在本领域种做到极致,成为新型精英人才,并延续传承,所以忻定地区能够出现闻名全国的摔跤世家,具有当地特色的佛教僧侣及大批投身文化教育,思想革命的人才。

自明清以来山西商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山西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与城镇数量及规模、土地兼并、人口流动等各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新的社会背景,这一社会变化剧烈的背景下,有主观能动性并且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与环境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商业贸易这一社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与社会其它各方面有相比,在拓宽视野,提升社会层次等创造人才发展机遇,培养社会各方面精英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国社会步入近代时期,也是自然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冲击,开始分化瓦解的时期,原来封闭的自给型农业社会生产消费遭到外在破坏并开始收缩,而开放型商业贸易,金融资本开始迅速扩张,并将原有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占有,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伴随着长期战争和其它显性的能够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因素,所以这一变化过程非常剧烈。这样的环境在铲除旧有的社会生产发展关系的同时,造就了更多更为复杂的的社会关系,以此来推进社会的进步,使得生产力进入更高阶段。社会越复杂,对于职业分工要求越精细,人才领域越广泛,这些都为新型人才链诞生并延续提供了重要契机。

商业作为传统社会的末流,一地域中商贸兴起时期,多数人员属于被迫从商,受山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矛盾影响,晚清时期山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才出外从商,以此弥补农业上收入不足的窘况。“晋俗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田不足耕也”。

光绪《五台新志》卷2,民生。

但是,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也磨练了人,这部分中一大批从事小型商业经营,经营的商品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如皮货、香料,粮食等。晋北在山西范围内最为土地贫瘠,人口贫困,外出经商的人所占人口比例也最多。逐渐构筑起一个遍布各地、范围广大的商业网络,这一商业区域的覆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首先在经济基础的奠定上起到了作用。商业往来还便于信息的传播,除了商业方面的信息沟通外,商业人口流动交往的同时,无意识中为经过地区带来了新的思想。近代晋北地区交通发展的侧重点偏向了忻定地区,如1761年归化设关,经商的主体线路发生变化,向东偏移。旧的晋商旅蒙要冲“杀虎口”逐渐衰落,晋北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忻定地区则成为新的路線上重要的商业人员停留补给区域,人员往来较之前更为频繁,对于晋北南部的忻定地区人才群体出现极为有利。

2 商业聚落中形成新的人才群体交流提升区域

近代山西商业型市镇发展缓慢,规模和数量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这是就整体而言来看。城镇数量分布由南到北依次减少,但从城镇的增减上看,晋中南城镇处于衰落状态,晋北城镇有所增加,其中即以忻定地区增加数量最多,增幅最大。近代山西商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晋中南一些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成长的城镇走向消亡、衰弱的同时,近代化的工商业城镇开始崛起,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明显缺乏推动新型工商业城镇发展的动力。清代中期以前,山西是一个相对富裕的身份。即使到咸丰时期,仍有“伏天下之广,不乏富庶之人,而富庶之省,莫过广东、山西为最”这样的评价。但近代以后,晋中南各地商业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冲击,给商业型城镇造成极为沉重的打击。如介休的张兰镇,明清时期曾是“商贾复四方辐辏,俨然如大邑之地”太谷的范村镇也有“耸峙洋洋乎七里之大都会也”的繁荣景象。这些地区曾经十分繁荣的城镇,到民国初年都已经衰落成为仅剩百余户的小镇。造成这种城镇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交通优势地位受新兴交通运输冲击而丧失,晋东南连接东南各省至内蒙的丝茶之路,沟通山西和北平的京陕大道,内蒙往山东、河北的通路。三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支撑起了山西成为“全国交通体系核心”的地位,成为当时全国范围内商业最繁荣的省份。但清末铁路陇海、京绥等铁路干线建成通车。迅速取代了传统交通线的地位,这些绕过山西的铁路使得山西在国内交通体系中开始边缘化。一些过去主要商路的旁支却因此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有取代原有商路地位的势头,而且受晋中南灾荒等影响,城镇进一步衰落,向四周流动,原来处于晋中等经济繁荣地区边缘的忻定地区,借助吸取周边地区人口资源、外流资本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商业反而有了较快的发展,而且山西比较现代的工业,也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新修铁路沿线。城镇数量和规模较清中期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崞县原平镇及五台东冶镇等是其中较为典型的城镇。这种变化使得原来占全省总面积40%城镇数却只占12%的晋北地区城镇率有了一定提高,并且集中于晋北南部的忻定盆地,这里是从晋北范围内比较农耕条件最好的地区,有能力承担更多的人口,具有城镇发展的潜力。与晋北其他地区相比,忻定地区居民经商的传统意识要强。如光绪《左云县志》中记载“店多系代州、崞县民营,土著甚少”。五台的县志在居民职业状况记载中也提到“城中居民约少一半为商,二三成往蒙古经商”。因为经济比较活跃,居民富庶,形成了晋北城镇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些都为忻定地区人才群体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既不像晋中南地区那样过于重视商业而导致其它领域不没有足够的群体竞争促进各方面人才的产生,同时较周边落后地区来说,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满足个领域人才培养。endprint

3 农业资本主义促进家族财富累积,推动人才链延续

农产品商品化的显著变化开始于明朝“一条鞭法”的实施,清中期“摊丁入亩”制度的延续,山西在这种经济制度改革中呈现落后状态,晋北则属于山西最后变革的地区,一直到清末才完全实施。但也正是这时候的推行,恰到好处地推动了人才链在忻定地区的产生和延续。一般情况下,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业有很大依赖,农副产品随生产力提高,出现剩余,才有可能进行交换;而工商业的兴盛又会反过来对农业经济起到刺激作用。这一农商关系,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传统宗族关系依存于自给自足的农业耕种经济,最先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稳定生存空间的是西周,在于强化王国与附属国之间统治与被統治的关系,这一方式从此一直延续下去,最微观的便是乡镇之中以亲缘关系作纽带,按照不同辈分依次排列的宗族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源于克服多方面困难,以达到能够抱团生存的目的户,随各朝代变化、发展和延续,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不仅在人事管理上有由本族年长,辈分高,经济地位和道德品质优越的人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而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建立起一套道德秩序奖惩条例,俗称“家规”,在人员成长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极为有利。优良的家风由此形成,并影响者后代,继续在其中传播延续。在对抗自然恶劣环境的方面,家族试的结合利于调动人力物力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促进粮食增产。进一步增强家族实力;在社会生活中面对政府征收税赋、与其它家族进行人地争夺矛盾等问题中,利用人多势众的方式的优势也利于达到保护家族成员的利益。而农产品商业化的趋势推动了山西经济变革的过程,粮食交易变卖折现,进一步刺激了农业发展。家族在能够满足基本生存后,一般会为后续的发展投入经历,接受教育是最为客观现实的途径,因而在传统农业社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耕读文化”。忻定地区这一特征较山西其它地区更为明显。这其中还有一方面源于明清时期移民,近代山西忻定地区名门望族的前身多系移民,以西北部贫困山区向忻定盆地移民最多。移民家族对于生存发展的渴求要强于本地土生土长的家族,在商业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家族中乡绅阶层累积的农产品折现,供应开支的各项中,教育作为能力提升,挖掘发展潜质的重要方式,教育所需经费所占比得到提高。

综上分析,忻定地区人才链形成和发展的多种重要因素,通过相互作用起到了积极促进的效果,而商业贸易则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于人才链形成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是推动人才链形成的重要因素。endprint

猜你喜欢

晋北城镇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武凤杰:中国晋北蚕桑的开拓者、产业扶贫带头人
山西叹五更
文化边城镇远
晋北戏曲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分析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