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法实施问题浅析

2017-09-02刘静怡

卷宗 2017年22期
关键词:经济法实施问题

刘静怡

摘 要:当前,因为经济法涉及到了多元利益,所以实施难度较大,最终表现出了违法率高、执法机构过度倚重、问题解决难度大、立法操作性问题突出等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需探索一个可行性的经济立法实施对策,增强经济立法威慑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主体自律空间。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问题,然后阐述了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经济法;实施;问题;对策

从现阶段来看,虽然我国经济法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实施效果仍然不太理想。经济法规在改革以后被大量制定出来,这使我们经济生活长期诟病的无法可依状况得以彻底改观。即便如此,经济运行秩序仍然没有达到我们渴望的境地,因而法学界这些年一直就没有降低过对经济法实施问题的重视度。经济法,是一种以公权干预市场私权的法律,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并满足了社会和市场领域的发展需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市场秩序管理问题等等,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时,需充分考虑经济法实施的复杂性和经济法中涉及到的公权、市场两项内容,不断完善我国经济法,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法合法标准设定的争议,提高经济法实践操作性,有效降低违法行为。以下就是对经济法实施难点问题的详细阐述。

1 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违法率高,但查处率低

以食品安全为例,很多企业表现出了为所欲为的行为。如,2011年4月11日曝光的上海超市染色馒头事件、2012年3月爆出的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事件等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使得执法机构疲于应对,继而使得不被监管的企业会因此表现出不诚信的问题,增加政府监管难度,发生监管失灵问题,监管失灵又会进一步加剧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一个市场机制与公权监管之间的恶性循环。即在我国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违法率高与查处率低二者并存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归因于经济法实施的不足。

1.2 执法机构过度倚重,缺乏社会和市场参与

执法机构过度倚重也是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之一。

经济法,作为一种用公权干预私权的法律,它的实施效果主要依赖于私力救济和市场自律、公权监管。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经济法的实施表现出了过于倚重执法部门的问题,甚至把所有执法重任都交给了执法部门,就此促使执法部门在面对违法率较高的市场运行环境时,压力过大,无法有效遏制违法行为[1]。

在我国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违法问题重复发生的现象,其归因于忽视了社会和市场法律的实施。以信用信息制度为例,虽然它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仍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三多”,是指政府文件多、领导讲话多,信用信息多。“三少”,是指信用信息使用少,促进作用少,威慑功能发挥少。因为,信用制度的政绩工程是由人和企业良性行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执法效率提升所体现的,但这些成绩均属于隐性成绩,不可计量。所以,不被社会和市场重视。

1.3 问题解决难度大,矛盾转移现象普遍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法开始被应用于各类社会经济问题解决中。但是,因当前的经济法缺乏全面性和广泛性,所以很容易表现出矛盾转移的问题。以价格规制为例,因价格规制可实现对交易活动中一方利益获取行为的规制,所以,当受制方在交易中无利可图时,会产生放弃交易、减少交易数量、恶化质量等矛盾转移行为[2]。再如,2013年初上海黄浦江发生的上万头死猪事件,就是矛盾转移的一种表现。即因浙江省嘉兴市对收购死猪的人判处了重刑,随后,上万头死猪便被投入到了黄浦江中,造成了黄浦江环境的严重污染。

1.4 立法操作性问题突出,司法实践效果差

由于我国经济法的实施尚未考虑制度实施要素对其实施效果的影响。如,技术支持状况、政府公益性程度、政府能力等等,就此表现出了司法实践效果差的问题。究其原因与政策因素影响、经济因素制约、部门保护主义倾向干扰、调研论证不充分、立法水平欠佳等不无关系,这都需要强化立法可操作性,提高实践效果。

2 提高经济法实施的对策分析

2.1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查处率

在我国经济法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挥经济法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经济法执法力度。

首先,为了扩大经济法执法力度,需要科学选择经济法的规制工具和规制环节。在规制工具选择时,应把执法机构的公益性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如若公益性程度较弱,则应选择浅度规制私权的工具。即信息工具等等。因为,信息工具的选择不会授予执法机构权力,可为市场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稳固市场运行状态,且消除贪污腐败问题[3]。此外,如若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较弱,那么在规制工具和规制环节选择时,应注重通过前移或者后移方式,强化规制机构能力与公权规制之间的匹配度。以瘦肉精猪肉禁止执法为例,如若我国的瘦肉精猪肉检测技术尚未成熟,则应在禁止瘦肉精猪肉的前提下,加强对瘦肉精这类产品的管制。这样一来,可通过管制环节的前移,弥补检测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

其次,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法执法力度,应重点关注自由裁量限度设定问题。因为,很多执法人员会在执法过程中通过“法律掮客”运作方式,先把自由裁量的结果定为最高罚款额度,后通过对罚款额度的降低,从中获取私利,损害公众利益。此时,应把经济法中的罚款标准设定为多个层级,通过层级设置削弱执法人員自由裁量权,从根本上避免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的凸显。

2.2 把握执法资源,加强社会、市场参与

在执法资源有限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实施我国经济法,增强经济法威慑力,应注重在最佳查处率设定时,先调查关于企业、制度、执法方面的数据。然后,经过数据的测算,确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抽查率设定值。以食品药品安全查处问题为例,由于劣质食品药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民众的健康。所以,应提高食品药品行业的抽查率,遏制劣质食品药品生产行为。例如,2017年1月16日的新华社报道就曾指出:“为了保证食品药品安全,2016年我国食药监总局一共抽检了25.7万批次的产品,抽检样品的合格率是96.8%”,实现了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管制[4]。此外,在我国经济法实施过程中,为了有效抑制违法行为,必须采取层级递增方式,设定惩罚力度。同时,加大关于违法信息的传播力度,让社会和市场中的主体能够形成潜在的自律意识,由执法机构、社会和市场共同完成经济法的实施。endprint

2.3 加强信息技术利用,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信用制度可以使人更加自律。所以,在实施我国经济法时,应善于利用信用信息,解决违法行为。例如,2010年深圳市为了规制市场经济运行状态,便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制度。即在办理入户申请时,要求申请人必须提供一份个人信用报告,若有不良信用记录,则可对其进行处罚。这一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申请人自律意识,让他们更愿意严格遵守经济法法律规章,提高自身信用等级。此外,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利用价值,应注重把信用信息作为经济法实施过程中的必经程序,让它贯穿于政府采购、行政许可、行政监管、资质认证评定等全过程活动,最终借助信用制度威慑力,更好地执行经济法立法工作,打击不正当行为。

2.4 提升立法操作性,加强市场主体自律

在对我国经济法进行实施时,为了进一步增强经济法的立法操作性,并借助非政府的力量实施法律,需从以下几个实施途径入手,为经济法的实施保驾护航。

解决纠纷。即为了创造一个市场主体自律的运作氛围,消除弱势方对纠纷问题处理的消极态度,应把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范围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拓展到更多的领域中。同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制度内容完善时,根据交易情形特点,设定3-10倍赔偿标准,就此通过赔偿倍数的提升,更好的发挥制度应用功能。此外,在经济法实施期间,应逐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这一制度的制定,不仅可以保护交易活动中弱者权益,也可对违法者和市場主体形成约束,达到市场主体自律的经济法实施效果。

市场主体的选择行为。因为,市场主体的选择行为是一种来自于市场的非法律惩罚,它可促进我国经济法的实施。所以,我国公权机构应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市场主体违法信息,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最终让消费者可以参与到经济法实施活动中,对市场主体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使市场主体更加自律。

在经济法实施期间,也可通过有奖举报制度的实施,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主体自律运作空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法实施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了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扰乱了市场秩序,并由此形成了公权监管与市场机制之间的恶性循环。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时,应从强化执法力度、把握执法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利用、提升立法操作性四个方面入手,加强我国经济法的实施效果,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法实施中表现出的矛盾转移问题,并且降低违法率,更好地发挥经济法执法作用,保证社会发展和谐性。

参考文献

[1]边姝予.经济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7,11(03):245.

[2]马慧慧.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20(14):91-92.

[3]赵树文.经济法的实施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J].唐山学院学报,2015,12(02):24-29.

[4]刘乃梁.私人在经济法实施中的作用——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13(04):62-71.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法实施问题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