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科学馆展品+构想
2017-09-02李永珊
李永珊
摘 要:互联网+概念已经深入社会各方面,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东莞科学馆的展品展示方式发起疑问?本文以东莞科学馆在信息化新时代下,科普展品展示方式改变的思考,融入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等新技术,全方位构想科普展品+,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普及科学知识,有效提升市民科学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数字科普活动中心
科学馆是科学技术中心类型的展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类展馆,科学馆更加向社会强调科普教育,科学普及的功能,采取大量参与型、动手型及演示型的展品项目取代传统静态陈列,主要强调观众主动参与,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公益类科普教育设施。[1]
互联网+技术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时代脉络所系。当前,科学馆作为科普教育中心,为全市青少年甚至更多民众的科学普及以及弘扬科学精神提供场地,科学馆的展品设计中毫无疑问地需结合电子技术,通过声、光、电有效结合, 以及大量应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集成控制技术、媒体工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高科技影院技术,可以构造如身临其境的科普展品展示参与环境,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展教方式,使游客可以主动参与,体验科学知识,寓教于乐。
1 展品+概念构想
开馆20年来,东莞科学馆现已成为东莞市集科普展览与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休闲娱乐与学习于一体的重要活动场所,为发挥好科学馆作为科学教育中心的功能,科学馆的展教形式和手段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做科学馆展品+。
新时代新环境产生很多新的技术,人工智能(AI)、虚拟技术(VR)、云计算、大数据,云端等,结合科普展品,由传统的展教形式向新型展教形式转变,实现展品+。[2]
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传统展教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以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科学馆的模拟驾驶展项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设计。
科学馆的模拟驾驶展项。该展品用一台计算机为系统中心控制机,以太网总线实现多功能控制器得连接功能,使用控制继电器、扩展RS-484通信、虚拟现实技术。包括模拟驾驶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该展品的模拟驾驶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头部、身体、手脚或其他身体行为动作的转动,由计算机集成控制技术以及三维交互传感设备来处理参与者动作的相应数据,同时对参与者的输入动作作出实时响应,分别反馈到用户参与者的五官。
科学馆的部分大型展品的展教形式可以融入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传统的展教方式,给观众拥有新的体验效果,感觉不一样的科普传播。
3 依互联网络技术(NET)为载体,打造数字科普活动中心
打造数字科普活动中心,以互联网络技术NET为载体,构建家门口的科普基地,创新引领未来。以“一切尽在身边”凸显未来生活的数字科普活动中心,360度全景在线展示3D科普馆,3D科普大型展品,东莞科学馆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六管齐下的数字科普新格局,进一步实现科普展品+。
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全新的多媒体虚拟形象,构造一个主题多样的虚拟展馆,把不同主题内容用360度全景在线展示在观众游客甚至居民的面前。可以借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自然博物馆的做法,目前已将馆内的部分重点场景通过数字化动态呈现在互联网上。如上海动物园的“互动老虎馆”青少年学生、白领青年可以在网上观看老虎全景展示,点击“老虎科普”、“老虎专家”、“世界上的老虎”、“爱护老虎”以及“老虎文化”等多个子栏的目,了解老虎的习性,部分种类灭绝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老虎等,同时专门打造了一款互动游戏,在了解科普知识的同时提升浏览的趣味性。在3D科普馆建成投入使用后,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相结合,开辟网上第二课堂,在电脑甚至乎在智能手机下都能有效了解该展项科普知识,真正成为了青少年学生了解课外知识的好去处。
4 开发科普公众服务端
充分利用东莞科学馆官方网站,东莞科学馆APP,东莞科学馆微信公众号,打造最具特色的科普O2O平台。开展的公益科普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有效利用碎片时间,随时互动体验。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手机广播轻巧轻便,便于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地收听,手机与网络技术结合后,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受众可以用手机实现收听或者点播节目,留言板交流,配图说明,因此在开车,跑步,做饭,上下班,睡前等各类移动场景下,当用户的双眼甚至双脚被占用时,可以用科普视频来传播科学知识,分秒必争。
参考文献
[1]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3.
[2]王苗.”感知与体验”理念在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4):68-72.
[3]伯納德.希尔,高秋芳,刘立.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演化路径与当代趋势[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4):7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