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领域元素在民间体育游戏中的渗透研究

2017-09-02张九红

成才之路 2017年24期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价值体现渗透

张九红

摘 要:在传统民间游戏中渗透多彩领域元素,能促进幼儿多方位发展。文章以民间体育游戏为例,分别对在舞龙游戏中渗透音乐元素、在滚铁环游戏中渗透美术元素、在跳格子游戏中渗透语言元素、在抢椅子游戏中渗透数学元素进行尝试和剖析,探索多元领域元素在丰富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和形式上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多彩领域元素;渗透;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4-0068-02

民间游戏因为其丰富的内容和特有的形式,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民间游戏中渗透多彩领域元素,可充分挖掘民间游戏对幼儿多方位的发展价值,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本文探讨如何将音乐、美术、语言、数学等领域元素渗透到民间体育游戏中。

一、在舞龙游戏中渗透音乐元素

传统的舞龙游戏大多是一幼儿当“龙头”,一幼儿为“龙尾”,其余幼儿一个接着一个接在“龙头”后面做“龙身”,跟随花球或龙珠的位置高低来做相应的动作。该游戏通过龙身龙尾对龙头的配合来锻炼幼儿的团体协作能力,通过“双龙戏珠”等玩法来增加幼儿竞赛的热情,并通过一系列的障碍赛如游龙戏水、飞龙在天(上肢举直)、潜龙探海(弯腰下蹲)、盘龙望月(螺旋走)等锻炼幼儿的身体。当然,偶尔也会有少量的音乐元素加入,比如幼儿听着鼓点进行相应的动作。教师在与幼儿共同游戏时,发现可以在鼓点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形式的音乐元素,丰富游戏玩法。

首先,鼓点的节奏可以有所变化。通常的鼓点节奏是均匀的慢节奏X X X,或者均匀的快节奏X XX XX X,以保证幼儿动作的整齐度,同时锻炼幼儿对节奏变换的反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积累了丰富的节奏型,并对不同打击乐器发出的音效有了丰富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以往均匀的节奏型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富于变化的节奏型,如X XX X X、X X X X、X X X X X等。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打击乐器,如响板、碰铃、木鱼、锣等,甚至可以专门有一组幼儿负责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节奏,其他幼儿根据节奏型玩舞龙游戏,以凸显乐队的影响力。

其次,发挥指挥者的作用。舞龙游戏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如何让舞龙游戏既富于变化,又整齐有度,发挥好音乐元素中指挥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先与幼儿讨论如何使舞龙游戏富于变化,学生们提出刚开始游戏时可以多增加几条龙,游戏中可以听指挥玩两龙变一龙、一龙变两龙,玩高人走、矮人走,还可以听指挥调整节奏型和步伐快慢。然后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统一的指挥手势:指挥棒竖着举位于胸口表示两龙变一龙一次,再次竖着举表示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两龙变一龙;指挥棒横着举位于胸口表示一龙变两龙;指挥棒举过头顶表示高人走;指挥棒向下甩表示矮人走。

通过对音乐元素的不断挖掘,传统的舞龙游戏在重点锻炼幼儿体育素养的基础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玩法也更多样,这对幼儿的持续发展和多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滚铁环游戏中渗透美术元素

滚铁环游戏是幼儿人手一个铁环,在操场上进行滚跑,或者两两比赛,看谁滚得远。同时,也可旋转铁环,看谁的铁环旋转的时间更长。该游戏通过与铁环的追逐等方式技巧,并借助一系列的竞赛,如滚铁环、旋转铁环、钻铁环、跳铁环等锻炼幼儿的身体。

当铁环与颜料相碰撞,铁环行驶的轨迹得到了记录,游戏的趣味也大大提升。幼儿可以在整个铁环蘸上一种颜料,赤脚在画布上进行滚铁环、跳铁环等游戏。随着游戏经验的积累,幼儿可以通过对滚铁环的力度和方向的控制来掌握铁环的行驶路程与轨迹,在画布上进行新的创作。幼儿也可以将铁环分段蘸上不同的颜料进行游戏,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发现不同的蘸法会使铁环在行驶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增加了幼儿对艺术的好奇与神往。当游戏结束时,幼儿可以在画布上进行想象添画,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

画布的选材不同,铁环在画布上创造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幼儿脚底的触感也不一样。为此,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织布、瓦楞纸、宣纸等供幼儿尝试。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发现:蘸有颜料的铁环在不织布上进行滚动时,颜色像小点点一样,不容易着色,脚踩在不织布上就像踩在云朵上软绵绵的,很舒服。当铁环在瓦楞纸上滚动时,铁环不如在平面纸上那么好控制,有时铁环会顺着缝隙直线前行;并且铁环在滚动时就像在爬山坡一样,忽高忽低,颜色也像虚线一样,一段一段的。当蘸有颜料的铁环在宣纸上滚动时,颜色马上渲染开了。当游戏结束时,幼儿发现在宣纸上作画更富有中国文化的韵味。

教师对美术元素的不断挖掘,使得传统的滚铁环游戏在重点锻炼幼儿体育素养的基础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铁环与颜料之间不同方式的结合以及画布材质的巧妙运用,让幼儿在体验滚铁环游戏带来的运动感和灵敏性的同时欣赏美、创造美,给他们带来了非凡的感受。

三、在跳格子游戏中渗透语言元素

传统的跳格子游戲是在地上画出“房子”,然后若干幼儿排队,将沙包丢入“房子”的某格子中,再单个格子单脚跳、双格子双脚跳,捡起格子中的沙包跳到房子顶部,按原路线返回。幼儿通过该游戏,发展了其单脚与双脚交换跳跃的技能。

家乡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家乡的方言便是其中的精髓。幼儿学会说家乡话,既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又可以丰富幼儿的思维。为了培养幼儿对家乡方言的兴趣,教师将南通方言融入到了跳格子的游戏中。“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桥,陆洪闸,七佛殿,八里庙,九华山,十里坊”是南通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儿歌。教师将这首方言儿歌带入到跳格子的游戏中,幼儿每说一句儿歌,可向前跳一步。幼儿在游戏中既体验了南通方言的魅力,也在儿歌中认识了南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名称,还可以深入了解各地方不同的特色文化。

另外,歇后语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语言形式。它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教师搜集了南通地方的歇后语,加入到了游戏中,激发了幼儿探索、了解家乡文化的兴趣。如“风平浪静——平潮”“船头上拉弓——岔河”“两个水端子盛水——端平桥”“篾匠的老板——竹行”“桥上称秤——陈桥”“裁衣画错了线——角斜、先锋”“名列探花郎——三星”等。此游戏可以分为两组进行,A组说出“谜面”部分,B组回答出“谜底”,即可向前跳一格;再由B组出“谜面”,A组进行回答。如此接龙,哪一组中断,另一组则为胜利方。竞赛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忘我地投入到游戏中。

将体育游戏与语言相结合,激发了幼儿了解和探索地方方言、文化的兴趣,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发展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抢椅子游戏中渗透数学元素

抢椅子游戏的核心规则是多于椅子数量的幼儿在音乐声中围绕椅子走动,音乐停,幼儿即抢椅子坐,没抢到椅子的幼儿即被淘汰。幼儿通过抢椅子游戏,反应能力、身體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在抢椅子游戏中,椅子通常是摆成圆形,椅子数量也通常是比幼儿数量少一张。椅子摆放的形状和每次拿走椅子的数量,是数学元素渗透其中的关键。

幼儿在一次抢椅子游戏中,尝试把12张小圆凳围成一个正方形。按照他们已有的经验,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那每条边应该放3张小圆凳,可最后的结果却是4张,他们都感觉非常惊讶,于是进一步思考正方形特征以及探索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重新数一数每条边摆放的小圆凳数量,确认无疑是4张后,再让幼儿仔细观察每条边小圆凳的摆放特点。幼儿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4个顶点处的小圆凳被数了两次,是四条边共用的,其他小圆凳只属于各条边。幼儿发现了“共用”“重复数”的规律后,再思考最少拿走几张小圆凳使得大正方形变成小正方形就变得容易多了,即每次只要拿走4张小圆凳,就可以将一个大正方形变成一个小正方形。12张小圆凳被拿走了4张,相应的,12个幼儿玩抢凳子游戏,每次就会有4个幼儿被淘汰,游戏的激烈程度剧增。游戏中,幼儿还想出了可以将小圆凳围成长方形进行游戏,并探索每次最少拿走几张小圆凳才能始终围成长方形。经过探索,幼儿发现每次拿走小圆凳的数量必须为双数,至少是2张,且必须同时拿走对面两条边相同数量的小圆凳,才能始终将凳子保持为长方形。

教师对数学元素的不断挖掘,使得传统的抢椅子游戏在重点锻炼幼儿体育素养的基础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幼儿能够灵活地联系数学经验解决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并巧妙地迁移了游戏玩法。

五、结束语

总之,经过加工的民间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更大的发展价值,有助于幼儿在体、智、德、美等多方面发展。教师必须不断钻研,充分挖掘民间游戏广泛的教育价值,并用信心和爱心去探索,给每一个幼儿的童年增添绚烂的色彩,促进他们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罗红辉.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

[2]李书珺.对幼儿园体育游戏中教师角色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03).

[3]李雪.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改编原则与方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3).

[4]沈财利.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选用[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

[5]沈小芳.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6]陶文莹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探析[J].学苑教育,2015(21).

[7]李顺夏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发展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4(32).

[8]梁周全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教育价值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9(05).

猜你喜欢

民间体育游戏价值体现渗透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在舞台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本土民间幼儿体育游戏课程构建与实践
从源流与发展看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