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难撑:南宋公田法改革
2017-09-02唐博
唐博
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就像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一样,挑战的是已经成熟的土地私有制。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长江丁家洲(今安徽铜陵附近)。一场关乎南宋王朝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徐徐落幕。宋军完败,船只和尸体蔽江而下。宰相贾似道身为统帅,临阵脱逃,导致全军崩盘。保卫首都临安的最后家底,就这样折腾光了。敌军压境,朝野惊恐,舆论哗然,千夫所指,贾似道只好出来顶雷,被贬出京城。
曾几何时,西湖畔“后乐园”的瑰丽图景,日夜饮酒作乐的醉梦岁月,让贾似道背上了“奸臣”恶名。不过,他并非真的不接地气。迷恋斗蛐蛐,却没玩物丧志,反倒潜心研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推行“公田法”,虽然饱受非议,却也循序渐进,从试点到铺开,帮小朝廷苦撑了十几年。
朝廷缺钱,险象环生
两淮秦川,狼烟不断。南宋立国以来,一直身处险境。先是金国,后是蒙古,挥之不去的强大威胁接踵而至。使南宋军队必须规模庞大。宰相范锺曾向宋理宗上书坦言,南宋有正规军70多万,加上各州的非正规武装,总兵力“亦且百万”,跟北宋差不多。
军人多了,开销就大。宋宁宗嘉定年间,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就提到,“东南民力耗于军费者十八”。南宋的官僚机构一如北宋,叠床架屋、队伍庞大、相互牵制、人浮于事。到南宋后期,朝廷“以一百余郡之事力,赡二万四千余员之冗官”。给这些官员发俸禄,又是一笔浩大开支。
朝廷曾组织屯田,但无法完全弥补军需缺口;也曾广开财源,加派苛捐杂税,还实施“和籴法”收购农户余粮。由于收购价格低,加上朝廷滥发楮币,导致严重通胀,百业凋零,流民四起。
官府以前有很多公田,即国有土地。宋高宗时期陆续变卖,获取了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军费压力,减轻民众税负。可是,公田一卖,国有垦田数量锐减。大地主大商人们依仗权势,大量购入官田,兼并私田,隐瞒田产,偷税漏税。一面是国库缺钱,一面是田租流失,朝廷当然不甘心。
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临安知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卿提出了官府回购“公田”的倡议,得到了宰相贾似道的青睐。受他指派,殿中御史陈尧道、右正言曹孝庆等人奏陈:“回买官田,可得一千万亩,则每岁六七百万之入,其于军饷沛然有余”。“可免和籴,可以饷军,可以杜造楮币,可平物价,可平富室,一事行而五利兴”。
显然,这些好处让宋理宗动了心。在贾似道的坚持下,宋理宗力排众议,决心推动“公田法”改革。贾似道还带头将自家在浙西的万亩良田卖给官府,以表忠心,以堵非議。
一场轰轰烈烈的“公田法”改革运动,就在南中国迅速推开。
“公田”并非一买了之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财经改革。
——先试点,再推广。景定四年六月,宋理宗宣布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嘉兴、安吉(今属浙江湖州)、常州、镇江、江阴六州试点“公田法”。在南宋粮食主产区搞试点,有利于迅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做法,这些地区连年遭受水旱灾害,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限面积,限卖价。一开始,官府针对官员家庭,按照职务高低划定了占田限额标准,一品官限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为5顷。对于超标田亩,由官府回购三分之一作为公田。回购价按照田租多少来确定,如一亩地如能收租一石,付地价200贯。
改革刚启动一个月,尚书都省就急忙宣布成效显著,“中外支用粗足”。尽管有阿谀拍马的成分,但公田法为南宋官府提供了更多可支配经济资源,对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纾解财政危机是有帮助的。然而,政策一旦落地,问题立刻爆发。
公田法实施四个月,官府就回购了公田350多万亩,但远少于预期,各级官员似乎也不积极。因此,朝廷索性将回购对象扩大到普通地主。限定这类家庭的占田限额不能超过5顷,不久又降到200亩,超出部分的三分之一由官府回购作为公田。官府支付的地价款是比较混乱的。回购超过5000亩的,付给银半分、官诰5分、度牒2分、会子2分半;1000-5000亩的,付给银半分、官诰3分、度牒3分、会子3分半;500-1000亩的,付给度牒、会子各半;低于500亩的,全付会子。
要知道,官诰和度牒是朝廷印发的空白批文,号称在黑市上很值钱,其实如果太多太滥就不值钱了。行在会子所每天加印15万贯会子,专门用来回购公田,导致会子迅速贬值。用这些东西来回购肥沃良田,无异于赤裸裸的掠夺。
至此,原本带有“抑强嫉富”色彩的“良法美意”彻底变味。
改革走样后的大溃败
尽管很多人反对,但朝廷依然付诸实施。在皇帝看来,筹措军饷,稳定军心,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为推行公田法,回购更多田亩,国家必须全面核查官民的田产,确定超标的田亩数。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贾似道主持实施“经界法”,逐户丈量土地,绘图造册。
经界法,就是清丈土地,弄清全国的田产占有情况,防止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赋税。然而,这么做会直接损害权贵集团的经济利益。
贾似道主持的咸淳版“经界”,将工作重点放在为回购公田提供数据,而非清查隐田、抑制兼并。这就只需根据原有田产记录,逐一核查其后变动情况,以便实现民有定产,产有定税,税有定籍。无须清丈田地,手续相对简单,效率就比较高,持续两年就基本完成。
不过,由于执行层面的官员都是乡绅大族,在数据填报上普遍弄虚作假,这就使得多次“经界”后,田亩和赋税数据依然不准。富户照样设法避税,贫民仍旧寸土皆税。
事实上,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就像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一样,挑战的是已经成熟的土地私有制。他企图用国家行政的强制力来改变土地所有制,进而抑制兼并,其后果则是把富人和穷人都卷了进来,成为盘剥民脂民膏、践踏财产权的恶政,失尽人心。
一些官员上下其手,故意夸大普通地主和自耕农的田亩面积,强制增加回购数量,造成一些农户瞬间破产,更多地主丢掉了土地,只换来形同废纸的会子。当公田租给佃户后,官庄不按土质肥瘠征收田租,而是全部多收,大斗征收,导致许多佃户不堪重负,纷纷抛荒。
最糟糕的是,当初为了回购公田,朝廷加印了大量会子,其结果就是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由此引发了一轮“会子危机”,把南宋朝廷拖入了万劫不复的险境。而当初“可平物价”的凿凿诺言,早已无影无踪。
兵败丁家洲,成为贾似道官场人生的转折点。此前,人们敢怒不敢言;其后,朝野骂声如潮。事实上,他的倒台,导火线是军事失利,根子还在“公田法”触犯了众怒。贾似道身败名裂,“公田法”未及废除,南宋朝廷就垮了台。忽必烈捡了便宜,公田法改革攫取的田亩和收入,成了他发军饷、给功臣赐田的主要财源。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