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X科技生活方式革命下的模式升级
2017-09-02张伟靖
张伟靖
纳斯达克科技股崩盘的PC互联时代,横亘在技术与生活之间的断裂带,导致众多商业模式陷于空转。移动互联时代,新兴科技企业迅速渗透大众消费市场,在带来人们生活方式革命的同时,完成了商业模式的闭环,进而收获了乘数级的生长。
当下,无论是刘炽平为腾讯确立“全球性消费类科技巨头”的新目标,还是巴菲特把苹果定义为“科技类消费公司”,都彰显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正互联互促,成为经济增长的时代动力。最具价值的企业,往往均沾“科技”与“消费”两大标签。不对接新技术的消费公司和不对接消费级市场的科技公司,都无缘独角兽俱乐部。马化腾强怼朱啸虎,直批ofo为不值得投资的“哑终端”,以及展拓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而创造神话的大疆,都堪为佐证。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口,无论哪个领域,商业模式都变得与技术、数据息息相关,而伴随底层技术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商业模式的革新进入爆发期。永辉超市、新国都、迪安诊断这样深耕线下多年的传统消费企业,纷纷通过对接新技术,构建全新的生态圈,完成了商业模式的升级。
产业英雄对所在垂直领域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令门户赢家收割一切的时代接近终结,细分市场商机频显。尤其是中产崛起带动下爆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领域,派生出众多创新商业模式,并吸引掌控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BAT通过投资下沉各细分领域。而从团购网到O2O再到火热的共享概念,巨头看上“小生意”的逻辑均剑指“个人行为数据”。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完整的產业结构所提供的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足以支撑巨头们向民生的各个领域延伸触角,完成智能时代的布局。
仿佛一夜之间,各大城市的街头增添了一道自行车彩虹,橙色、黄色、蓝色、绿色……颜色迅速增多,又仿佛一瞬间,颜色开始逐渐缩减,并且开始流动在大街小巷。
在“消费升级”成为投资主旋律的今日,代表上个世纪国人出行方式的小小自行车,居然凭借一次几毛钱的客单价搅动了几十亿的资本大狂欢,加入其中的不乏腾讯、阿里、红杉资本、淡马锡等大咖。随后,充电宝又在旁观者的一片戏谑声中加入共享经济的资本热潮,而这热闹的背后则是移动互联基础设施的成熟完善与消费者教育的完成。
大洋彼岸,一直“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自2016年5月开始直接在二级市场上买入苹果公司股票,从最新持仓量来看,苹果公司已经取代了可口可乐公司成为其第二大持仓标的,仓位仅次于富国银行的290亿美元。
对此,巴菲特也作了解释:“当我陪曾孙女去DQ买冰激凌时,有时她会带上朋友。他们几乎人手一部iPhone,我问他们这部手机可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他们的生活是否离不开它。可这些人都拿着苹果,几乎没空和我说话,除非我请他们吃冰激凌。”股神最终的判断:苹果虽然涉及非常多的科技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依旧是个消费品公司。
对于广大的中国用户来说,移动互联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消费娱乐的各个层面。通过对商业链条的各要素进行全方位重组,从最初的试探到颠覆再到连接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升级,移动互联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已经完全成熟,与消费升级的力量相互促进,成为经济增长的时代动力。
回顾并不遥远的过去,从全球互联网烧钱热潮到2000年纳斯达克科技股崩盘,PC互联从发展用户、寻找变现模式并最终完善,随后又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升级至移动互联,成为贯穿人们衣食住行、工作娱乐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升级的商业模式是最大的推手。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而今我们又站到人工智能的起点。更为魔幻的是,人们一边为阿尔法狗秒杀人类高手而不无忧虑地遥想人类的未来,而现实生活中担忧的依然是医疗、养老、教育及住房等民生问题,且焦虑的程度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上升。
透过历史看未来,可以确定的是一切都在加速,从探索到成熟再到被颠覆,而今已趋完善的商业模式正处于又一波因智能技术带来的升级中,而升级的趋势则是更为贴近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有望在商业模式升级的推动下破局。
千团大战、O2O到共享风潮,
最终均剑指“个人行为数据”
自2016年8月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之后,共享单车进入融资的超高速车道(表1)。进入2017年,在大量投机资金被严格调控、金融监管加强、去杠杆等一系列紧缩大背景下,摩拜与ofo两家领头羊均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并分别站队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而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几乎与同样持共享概念的网约车如出一辙,只不过其在用户及资本层面渗透的速度均更为迅猛。
滴滴打车2012年9月上线,2014年就入选第六届新财富最具潜力商业模式。在颁奖论坛上,公司负责人这样阐述其商业模式:“嘀嘀打车是一款手机打车软件,我们的模式就是通过产品平台和技术服务将乘客和司机的需求信息对称,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我们的打车出行变得更美好。”
商业模式是清晰的。但彼时共享概念尚未兴起,线下移动支付尚未成为主流,滴滴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快的,两家公司在腾讯和阿里的支持下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烧钱大战”,2015年2月宣布合并,后又火速吞并外来者优步中国。
而2013年同样是移动支付起步的时间点,腾讯和阿里分别为其支持的打车软件接入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所有的补贴均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发放。通过这一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流量,两巨头由此成功地培养了中国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进而瓜分了这一市场。
到共享单车兴起之时,移动支付已经完全成熟,这成为其用户能在短期内迅猛提升的基础(图1)。从其基本商业模式来看,也非常简单,用户扫码开锁,骑行结束后自动扣费,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刚需,理论上属于最被看好的刚需高频产品。
不过,单从这一模式来看,其更是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共享单车公司向厂商采购自行车,以单次租用的方式向C端用户提供租用服务,按次付费。这种模式下,盈利空间是可精确测算的,计算用户使用频率与单车成本及折旧破损率即可得出。对共享单车公司而言,最主要的是对单车投放量及地点的把握,以及通过促销等模式培养用户习惯,尽可能地提升单车使用效率。
单凭这一表层模式,恐怕无法吸引阿里与腾讯的站队,事实上,与通过网约车绑定移动支付一样,这也是两大巨头此次的醉翁之意。原本共享单车都开启了交付使用押金的模式,而阿里入局之后,率先将其变革为以芝麻信用替代押金,征信显然是个大生意;摩拜则与腾讯的小程序绑定在一起作为场景化的应用,小程序连接、切入了实体经济,可使腾讯摆脱太过依赖“纯线上”的状况。如此,各取所需。
另外一方面,共享单车的用户都经过实名制认证,公司手握的用户行为数据成为最具想象空间的财富。2017年5月,摩拜单车正式宣布“摩拜+”开放平台战略,全面布局“生活圈”、“大数据”和“物联网”三大开放平台。
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在一片“伪需求”的质疑声中,成为资本的又一“风口”。据不完全统计,总计38家基金宣布投资了22个共享充电领域的项目,总金额达到9亿元以上。
资本对共享概念的追捧可比肩上一波的O2O及更早年的團购网热潮。
尽管2011年兴起于PC互联时代的“千团大战”已被证实在商业模式上具有根本缺陷,但最终活到移动互联大爆发的几家公司均寻找到“大树”,站队构建生活服务O2O市场,美团获得阿里巨额投资;糯米网获得百度投资并更名为百度糯米;大众点评以20%股权作价接受腾讯投资,成为O2O大战的主要玩家。最终,美团与大众点评于2015年合并。
传统团购模式的核心理念为平台商组织客户,从商家处获取优惠的尝试性产品或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客户的诉求是免费或低价尝鲜;商家的目标是吸引新消费者进店,然后部分客户转化为正价消费客户;平台从中抽取佣金获取收入。
可以看出,传统团购模式中,互联网只充当了营销的作用,平台对于用户和商家都没有把握,只能在价格战中打转。再到O2O模式之时,线上线下闭环成为关键词,营销、支付、返点及线下体验间实现对接和循环。其本质也成为“个体行为数据收集器”,平台通过掌握人们的轨迹、位置、各种消费行为产生的数据,为商家提供各种创新的营销解决方案。
从团购网到O2O再到如今最为火热的共享概念,巨头看上“小生意”的逻辑均剑指“个人行为数据”,而近几年创新商业模式背后总少不了互联网巨头的身影,一方面其作为资本力量存在,另一方面则在于阿里、腾讯掌控着移动互联的底层建筑——移动支付。伴随着底层建筑的完善,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模式已近成熟,主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
竞价排名、电商VS人工智能、云计算,
模式升级成就科技巨头
在这场由互联网技术推动的商业变革中,能否顺势完成模式升级转型,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保持,只有最适合时代的商业模式才能与技术进步同行。
从最新收入结构来看,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零售企业,而升级为云计算公司。2017年一季度,亚马逊总营收为10亿美元,其中云计算服务AWS营收就接近9亿美元,公司利润几乎全部来自云计算服务。从网上书店、网上电商,再到kindle的推出、Prime会员服务、流媒体、智能硬件等,亚马逊的商业模式一直在升级。
此岸与彼岸同步。2016年,阿里云计算收入达到55.6亿元,第一次超过了公司电子商务收入,成为国内这一行业的老大。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就宣布投入50亿元启动“大淘宝”战略,“做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商”。2011年6月,“大淘宝”战略升级至“大阿里”战略,“大阿里将和所有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充分分享阿里集团的所有资源——包括所服务的消费者群体、商户、制造产业链,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无线以及提供数据分享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等”。
2016年,中国互联网格局从多年的BAT三足鼎立走向AT两极世界,无论从收入还是市值来讲,百度均处于明显滑落趋势,这家一度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已远远落后于腾讯、阿里两巨头,原因仍在于最初为其带来辉煌的商业模式——竞价排名。
2001年,百度在国内首创了竞价排名模式,即根据支付费用的多少来决定广告主在网站中的展示信息排名位置,这一模式让其搜索技术的进步能够直接转化为客观的商业回报。同年,百度正式推出独立搜索引擎baidu.com,直接服务C端用户,业务重心从“面向企业”转向为“面向用户”。百度的盈利收入来源也从此前的主要面向网站售卖技术服务获取收入,变成了主要面向广告主售卖广告而获取收入。
那一年,阿里和腾讯都还没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在生死边缘挣扎。腾讯凭借5000万注册用户获得南非媒体集团纳斯贝(Naspers)的投资,又与同期多数互联网企业一道,通过电信增值服务赚得了第一桶金。
通过电信增值服务模式,互联网企业避开了自己向用户收费的难题,转为嫁接在运营商成熟的商业模式土壤上,通过运营商向用户收钱然后分成。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第一次有了一个从产品到流量到收费的完整闭环,但很明显,这一模式高度依赖外部利益相关者,流量结算、计费、支付等关键环节都掌握在中国移动一家手中,注定只是短期过渡,不可能成为造就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
而腾讯对虚拟商品付费及Freemium的极致运营,成就了今日游戏文娱帝国的核心商业逻辑,精确地区分1%客户和99%客户在需求上的差异,“在不伤害大众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增强对付费用户的吸引力”,通过会员等级等保持付费用户的黏性,逐步扩大付费用户的数量。尽管在移动端抓住了微信这一所向披靡的入口,但腾讯在其商业化上仍然保持着绝对的克制,以不伤害大众用户体验为基本要求。在这一原则下,反而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除了强势的游戏业务外,腾讯的广告收入也在继续扩大,且增长潜力仍未完全释放,2016财年达到269亿元,同比增长54%,而这原本是百度的主场。
反观百度,2016年其网络营销收入占比尽管略有下降,但仍然在总营收的90%以上,再倒推至2015年,这一比例持续在96%以上。曾于2005年表示“竞价排名是一个非常合理非常优秀的模式”的李彦宏近期提出:“重新审视公司所有产品的商业模式,是否因变现而影响用户体验,对于不尊重用户体验的行为要彻底整改。”而其转型方向直指人工智能。
作为百度全球对标公司的谷歌,同样以广告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收入位居全球首位。但其在展现权重上更多地考虑用户端感受,将广告和实际页面中展示的内容进行了较为显著的区分,并非一味采用出价最高就能得到最高展示和点击的逻辑,因此并没有遭受百度面临的社会道德及法律层面的质疑,且仍能保持增长态势。即便如此,谷歌仍一直在拓展云计算、消费硬件和数字助理等新的业务增长点。
2016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财报会议上,公司CEO 桑达尔·皮查伊表示,将启动一轮转型任务,成为以技术驱动的云计算供应商,并计划在2020年使其云计算业务营收超过广告业务。
从巨头的成长史可以看出,好的商业模式必须能伴随技术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升级,传统产业利用新兴技术重塑商业链、工具型产品转型为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对接实体商业场景……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主导者在变,新龙头正在赢得更多市场。
主打生鲜农产品的连锁超市永辉超市,通过数据技术在供应链端实现全球直采、品牌定制、品质定制,在用户端实现送货上门,进而担当会员的生活管家甚至金融管家,打造了新零售的典范案例。
主营金融POS机的新国都,则在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寻找适合的标的公司进行拓展,打造以电子支付为核心的生态闭环,并积极探索生物识别技术与移动端、POS机等支付终端的结合,切入了生物识别业务领域;同时积极参与征信、相互保险及区块链等领域。
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口,无论哪个领域,商业模式都变得与数据息息相关。正如硅谷精神教父、科技商业预言家凯文·凯利2014年所预言的,“不管你现在做什么行业,你做的生意都是数据生意”。
科技在消费升级中的作用凸现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6%,创下历史新高,接近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消费升级已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影响宏观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一波消费升级中,科技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
科技引领者苹果因更具消费品公司特征成为巴菲特的新宠,而巴菲特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投资案例可口可乐公司也向因时代而变,科技因素越来越强。公司研发的售卖机器人已经进入试用期,未来可口可乐公司的售卖机器人不仅能够逗人们开心,“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来购买可乐,机器人可以在会场中穿梭并寻找下一个顾客”。
年轻一代引领的消费升级浪潮中,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智能化、社群化、娱乐化特征。首先,科技产品变身为人们的日常消费,消费者更加注重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生活智能化,继智能手机普及之后,3C产品(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结合,亦称“信息家电”)像快消品一样迅速普及到人们生活中。智能电视终端渗透率已达80%以上。智能硬件设备市场规模迅猛提升(图2),2017年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盖等家用智能产品崛起。
新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跟随技术升级的脚步更新设备,据2016年一项调查数据,大部分国人两年内至少更换一次手机,更有超过1/3的人一年就会更换一次(图3)。而年轻的90后更换频率更高,40%半年内就会更换手机。
科技产品本身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目标之外,移动互联技术同时主导着人们的消费选择与习惯。网络购物之后的新零售业态,越来越注重人们的消费体验、效率以及口碑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到口耳相传的阶段,消费者更深度地参与到产品营销之中,社群化营销成为主流。
2016年,互联网占据了中国用户55%的媒体时间,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传统的强势媒体电视(图4),进一步说明互联网成为引导大众舆论和消费的主要媒介。即便一向“高大上”的奢侈品牌,也开始探索新媒体下的全新营销模式。根据数字研究机构L2的一份调研数据,在目前已进入中国市场的107个奢侈品牌中,92%的品牌已运营微信公众号。而2014年末,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品牌仅占到当时已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奢侈品牌的5%。
社群化、智能化之外,娱乐化更成为本波消费升级的主要特征,以游戏和电影为代表的文娱产业规模提升迅猛(图5)。不过,横向对比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图6),游戏、电影仍处于产业发展期,相对落后的体育产业更在前爆发期。
资本力量之下,互娱产业迅速聚集,由“小而美”进入“大而美”的时代,产业巨头的优势明显,腾讯、网易占据大半江山。2014年手游爆发之初,A股市场曾掀起一股游戏公司并购狂潮,经过两三年的产业沉淀之后,不少资本游戏留下一地鸡毛,但其中也颇有转型成功的企业,精细打磨其模式优势,有望站稳文娱产业的第二梯队。
以2016年营收为衡量标准,三七互娱正成为腾讯、网易之后的中国第三大游戏公司。这家页游龙头企业在手游时代,通过精细运营、精耕产品,利用页游平台洗牌的时机,把握住其头部地位;在向手游进军时,也充分运用其在页游时代积累的大量用户数据以及对用户付费留存的經验,以及在广告、流量方面的独到眼光,强调从产品曝光到用户获取、用户注册、用户留存、用户付费整个前端到后端的流量经营,而非简单的广告投放,同时实现在页游市场的稳健营收以及手游市场的持续爆发。
凯撒文化则是凭借《玄界之门》、《从前有座灵剑山》、《银之守墓人》、《妖精种植手册》等多个重磅级的IP资源储备,打造泛娱乐商业生态,在游戏、影视、动漫等多方面都有强势产品产出,并以合作共赢的心态与包括腾讯、小米等国内外优质伙伴进行合作,促成双方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优质多元的泛娱乐产品布局。
直播、网红、内容创业、IP等这些热门概念已不仅仅是文娱专用,而是在互联网渠道及基础建设已经完善之后引导消费升级趋势的重要力量,代表着商业模式从工业化一统化向更接近数据化个性化的转折。
互联网原住民、小镇青年成消费主力
1999年夏天,一个名曰“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的活动同时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进行,挑战者们被安置在酒店房间里,房间里没有食物、电话及电视机,参加实验的挑战者们必须通过网络购物解决食品、饮用水及日用品等问题。彼时的电商仍处于萌芽,实时下单都是问题,更不用谈网上支付、快递送货等服务。这场超时代的试验最终算是“成功”完成了,除了一位因为不会拨号上网退出以外,其他测试者都坚持了72天,但这场实验多少成为一场秀,赞助商网上超市8848为这次挑战选手提供了普通用户无法获取的特别服务。
而今,当年出生的孩子都已成年,成长于互联时代的他们恐怕无法理解这样的挑战,对他们来说,足不出户随时购买生活日用品已是常态,网络还能为他们提供沟通娱乐所需。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90后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占到中国总人口的17%。他们出生成长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对于他们来说,使用互联网不是选择,而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图7)。
与其他年代人相比,他们的消费意愿更强(图8)。无论是资本还是各大品牌运营商,均追寻着这群年轻人,他们的消费习惯及喜好成为引领商业模式升级重要指标。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更愿为视频、音乐、文学、知识等内容付费,是成就中国在线娱乐及新兴消费的主要力量。
而这其中,三四线年轻人的消费崛起更为明显。在三四线城市,互联网越来越普及,15-45岁的三四线人群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与一线仅相差9个百分点。近四成消费者使用网络收看在线视频,平均每天收看在线视频70分钟以上,每周会选择2个不同的视频网站来观看。
与PC互联网从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过程相比,移动互联在不同级别的城市之间的落地几乎没有时滞,就网购使用的设备而言,三四线城市用手机端网购的消费者与一二线城市持平,在PC端则低很多(图9)。
渠道下沉,拓展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广大市场,造就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商业模式。 2017年3月,中国生活分享平台快手完成新一轮由腾讯领投的3.5亿美元D轮融资。《华尔街日报》称快手“把握了中国大城市以外人们生活”,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快手用户总数已达到5亿,日活跃用户数则达到6500万,公司用3年时间撬动了广大农村、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群,成为排名微信、微博和QQ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社交应用,在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中遥遥领先(图10)。
这家最初被贴上“农村”与“落后粗鄙”标志的视频社交应用,商业模式是用数据智能实现人文关怀。快手致力于“让老百姓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因此在使用上追求简单易用,对新功能的开发极为克制;同时并没有使用明星或网络红人、意见领袖去吸引流量,而是仅使用算法去推荐视频,由用户来决定什么内容是优质的。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高效的纯算法推荐策略,任何用户发的视频都有可能被数十万观众看到。
快手设计的算法能理解视频内容、用户特征,以及用户行为,包括内容浏览和互动历史。基于对以上信息的理解,模型就可以将内容和用户匹配在一起。用户的积累越多,数据就越多,推荐就越精确。事实上,从短视频平台用户的结构来看,快手仅仅是一线城市用户占比明显较少,三四线及农村用户占比与行业持平(图11)。
在移动互联的使用上,小镇青年与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但凭借其人数量级成为新一轮商业升级的主要角色。
从人口红利到中产消费,
中国领先移动互联商业化
移动互联是在互联网电商、游戏、广告三大主要盈利模式建立起来之后,伴随着智能手机价格与渠道的下沉而迅速普及的。与PC时代绝大部分创新模式均是C2C(Copy to China)不同,在移动互联模式上,中国已经实现了多方面领先,并且开始了向海外输出的进程。
“免费”是互联网时代打造的最为深入人心的商业模式,常规打法就是在传统企业用来赚钱的领域免费,从而彻底把传统企业的客户群带走,继而转化成流量,然后再利用延伸价值链或增值服务实现流量变现。
移动互联早期不少颠覆性企业依然凭借这一模式起家,2014年获评第六届新财富最佳商业模式的小米科技,凭借“低价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成为推进移动互联商业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人口红利成就了模式的迅速增长,至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用户仍在不断突破中(图12)。
凭借巨大基数的人口红利,中国已在多方面领先移动互联时代,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市场,根据游戏产业调查机构NewZoo的排行,腾讯自2014年起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收入最高的游戏公司;阿里巴巴每年处理的交易量比eBay和亚马逊之和还要多;以共享出行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更是全面领先(图13)。
而最为耀眼的则是中国移动支付的增长,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2016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金额157.55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金额51.0万亿元,总额约209万亿元,超过了美国2016年的GDP总额(18.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8万亿元)。
被誉為“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在2017《互联网趋势报告》中专辟一章谈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她认为,移动支付是中国成为互联网领导者的巨大推动力,中国互联网也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紧随模式领先的是产品和模式的出海。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海外拓展已颇见成效:到2017年5月,微信已经对1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规化接入评估,现在已正式落地15个国家,支持超过12种外币直接结算。截至2017年4月,支付宝已经登陆欧美、日韩、东南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8种境外貨币结算;摩拜单车则正式登陆新加坡和欧美,拉开中国共享单车国际化时代大幕。
内容产品的出海已更早形成趋势,据游戏工委《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6年中国自研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72.3亿美元,同比增长36.2%。三七互娱于2012年开始布局海外,拓展台港澳等地的繁体中文市场,是早期将页游发往境外的厂商之一;2013年首次涉足东南亚市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2015年进入欧美地区,延伸到英语、法语和土耳其语地区,并推出了全球发行平台。2016年达成了海外月流水破亿的业绩。
消费升级的浪潮接力了人口红利,移动互联下的商业模式正在从下载量增长阶段向应用使用量和收入增长阶段过渡,2016年用户每日在线时长合计超过25亿小时,同比增长30%,增速远超同期网民数量。对内容直接付费的模式已成趋势,直接诞生了果壳、分答等全新产品模式。
移动互联的商业模式已经越来越向数据靠拢,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到。尽管谷歌阿法狗与人类高手对弈围棋更像是普及人工智能的一场秀,其背后规模千亿级的产业市场已渐打开。
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项目整体仍处于技术创业的阶段,被巨头收购是主要的退出模式,但其中不乏已经在行业应用及商业落地领先一步的佼佼者。科大讯飞就是典型,其从技术创业开始,在语音识别技术上的优势获得市场认可后,率先切入教育与医疗应用。
中国中产崛起与阶层焦虑带动了教育产业的商业爆发,科大讯飞自2015年开始以“应用免费推广+增值运营服务”的模式进行教育市场占位,2016年末,其产品智学网已在全国1万所学校使用,并有上千所学校实现常态化应用,已逐渐进入商业收获期。
医疗是另外一个尚未被移动互联成功改造的领域,科大讯飞已与协和共建国内顶级医学AI研究中心,虽短期不会为公司带来直接收益,但有助于公司用领先的AI技术和医学知识打造中国自主的智慧医疗,并进一步拓展产品应用和市场。
人口和完整的产业结构为中国提供了创造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几大巨头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积累的用户与数据优势,将有助于其向智能时代的升级,在巨头搭建的基础设施之下,会有更多企业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创业,打造出更为贴近民生的创新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