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2017-09-01李美兰
李美兰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游记不仅描写了山川景物的形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因此,教师教学时往往会把理解作者情感放在首位。笔者研读教材时发现这篇文章写景很有特点,适合做作文训练的范本,于是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写景”确定为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激趣。上课伊始,教师详细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他创作“永州八记”的背景,肯定了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强调他的山水游记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写景佳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于是,教师水到渠成地抛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小石潭记》为例,学会多角度写景。
第二步,设疑和讨论。初中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不够强,为了引导他们自主归纳出写景特点,笔者采用了设置疑问、步步引导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然后得出结论。具体来说,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柳宗元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有序地呈现这些景物的?这三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这篇文章写景的三个技法——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观察;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倾注作者的情感,生动而形象地进行描绘;要有层次、有顺序地写景。
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了第一问,即作者依次选取了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游鱼、小潭的水源等景物。在回答第二问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水声清脆响亮,鱼儿活泼可爱,周围环境凄清,但不能理解柳宗元怎么一会儿“心乐之”,一会儿又“凄神寒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之后,他们明白了柳宗元是抱着排遣内心抑郁之情才去游山玩水的。因此,听到水声“如鸣佩环”,看到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时,作者暂时忘记了烦恼,但凄苦孤寂的心情并没有真正排遣,所以美景之樂消失后,“凄神寒骨”之感随之而生。由此观之,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随着他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不仅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的正确性,而且说明写景时必须倾注作者的情感,景物才会有生命和个性。第三问,学生一开始不了解移步换景和定点观景两种写景方法,只能泛泛而谈。教师引导他们领会到作者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到小潭那种充满悬念和探奇的情趣以及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美妙后,学生对写景时要有序和有层次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三步,实践与表达。作文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所以长期地、有针对性地练习很重要。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以《樱花树》为题,尝试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写一篇作文。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一是因为学校有两棵樱花树,学生对它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等十分熟悉,二是学生课间、体育课时总在树下玩耍嬉戏,对它有感情。有这样的基础,学生就可能既写出其形,又赋予其灵气和个性。
学生完成作文的情况,证明了这样的设计是正确的,请看两名学生的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春天来了,瑟缩了一个冬天的樱花树苏醒过来。最初,棕黑色的树干上零星地挂着几个花蕾。似乎是一夜之间,满树都挂满了花朵。一团团,一簇簇,淡粉,深粉,乳白……从远处看,如云似霞般炫目。这绚烂而张扬的樱花像极了我们的青春。我们不正在恣意地绽放吗?
片段二:再见樱花,又是在雨中。樱花片片飘落,仿佛轻盈的雪花飘飘洒洒。樱花树下,满是撑伞赏花的人,脸上无一例外地洋溢着幸福。我独自一人站在人群中,心里感到无比的悲凉——一再下滑的成绩,不太久远的梦想,似乎随着这缤纷的樱花雨,纷纷坠落。
这两段文字既有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述,又融情于景,表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与感受。从这两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本文的写景方法,并初步学会了运用这些方法。
(作者单位:黄石市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