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学生素质
2017-09-01陈娟
陈娟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和学生素质三者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三者间的关系最终论证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素质教育才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这一论点。
关键词:素质;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学生素质
教育学和心理学所说的素质通常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根据辩证唯物论观点认为: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因此现在一般人认为所谓素质是人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沉淀而形成的生理、心理的内在的基本条件。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区别于对学生进行灌入式强化训练专门应付考试,增加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的一种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教学中同时完成传授知识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能力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不唯考试分数论英雄。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告诫我们: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不应是伯乐,而应是用万紫千红装点世界的园丁。换言之,要创造一种适合青少年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孩子,这才是受人尊敬的“园丁”。这种适合青少年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人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占用学生的时间少,教得轻松,学生作业也不多(即课外负担不重),也无须加班加点,学生该科学得也轻松,但测验或考查时学生掌握得却很好。相反有的教师占用学生大量课余时间,课外作业布置得多,学生如同做作业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总有做不完的作业或测试题,教师本人教得累,学生也跟着受累,但测试或考查时效果反而不如时间占用少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即使有时效果好,也只是一时的,不会持久。这些教师总爱埋怨学生如何如何,学生可能有责任,但问题的根源同教师自己的素质有关。
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想素质、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和学生素质的高低,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无论是应试教育的昨天还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都是主导者,这就说明在一些地方,一些班级,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限制并阻碍了学生素质即教育质量的提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邢永富教授曾指出:教师作用“半径”过长,侵占了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时空,导致我国学生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这就是一个素质问题。真正具备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不是用知识育人,而是用思想育人,知识只是手段和工具,是育人的载体。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思想、智慧、情感,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自主追求生活、文化、精神、价值、意义等。由此奠定他们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日本教育学家泽田庆辅曾清楚指出:“教师在班级里首先是某一学科的专家,是知识原理和技巧的传授者,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辅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文化水平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有直接影响的[1]。
但知识丰富,并不是教师唯一必要而且理想的条件。
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文学《铁十一中的第三世界》中有一句话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阐述得非常清楚:历代统治者、百姓都对教师有一种严格的不成文的苛求:“生活虽清苦,却要处处为人表率,不能越雷池一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非份之想、之求、之举。”
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学生除了模仿父母外,就是模仿教师,而且更多地是模仿教师。学生连教师的书写笔记、生活方式都喜欢模仿,更何况是深层的道德修养呢?
教师较高的业务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负担的轻重。一个靠用大量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机械重复和参加大量考试,使学生从小感到心理压力太大,严重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师;一个只教知识,不教学习方法的教师;一个靠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教师,是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他/她教的学生除了解题能力外,其他能力是提高不了多少的。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曾说,教师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準备适当的说明和一系列提问的问题”,并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应,随时引出一系列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钻研和对学生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了解学生也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心理学研究,青少年的基本发展过程是共同的,但发展的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兴趣的方向、活动性、情绪的稳定性等,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特征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现象,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才不致于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浪费时间,基础差些的同学患上“消化不良症”,导致学生怕学、厌学等不良情绪的滋长,影响学生正常能力的提高,达不到教育应有的目的。
近来有人批评一种教育方式为: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这不也是批评教师没因人施教吗?只不过是从大的方面讲的。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基础和系统,而西方的教育着重于创造力。原中山大学校长王旬章教授说:我们的素质教育应是这两者的结合。这说明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自信心,而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记忆,简单的重复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即使是知识的传授也应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上。
俗话说“经风雨见世面”。如果一个人整天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却离不开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材。教师对学生进行片面的强制性训练和模拟,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教师应使自身的影响更富有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让学生获得基础的、内在的、全面的、个性和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一个教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具备的道德、知识和业务素质。
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摆脱过去那种简单重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学生受到了教师高尚情操的感召,提高了自己的道德素质;从教师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教法中较轻松地学到了文化知识;从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得到了过去所没有的自我发展时空,这不正好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了吗?
参考文献
[1] 王凌皓. 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