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2017-09-01王敬民
王敬民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出现和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即将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也即将进行。如何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的精神本质,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笔者根据十几年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化、师生关系合作化、目标多维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近十年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已經在教育系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呼之欲出。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核心素养的理念与老教材迥然不同:注重生活,注重学生的实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课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转变所面临的挑战,认识到自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新课改活动中来。如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解决教学实践中不断凸显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课教学实践来谈谈个人体会。
一、核心素养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通过系统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首先,新课改对中学历史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已经凸显出它的不足,但是在新课改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如: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另外,历史新教材在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每个学期都提供了几个范例或专题,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取其中一个,然后分组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透彻学生和深入探究。而要充分利用好新教材中的补充内容,引导学生做好专题研究,教师自身必须对这些内容和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教师只有有了丰厚的专业知识,才会理解得更深刻,才会以更高的水平使整个研讨过程发生令人兴奋的喜剧性变化,新课改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其次,新课改对中学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形成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旧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想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尤其是关于新教材的要求问题。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实际上,新教材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时,也已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因此,这里尤其要求教师利用新课程留出的发挥空间,选择某些内容作为深入透彻学习或研究的主题,带领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或活动课研究等探究性活动。如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某个兴趣点,或带领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针对课程中某些具体内容(如某个事件)、某个专题(如文艺复兴)或某个课题(如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进行深入透彻的充分学习和钻研。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要求教师认识到在新课改条件下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
二、采取可行性措施,积极推动新课改
1、新课改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集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可以通过设疑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学科事件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为历史课仅仅需要背诵而已,使得学生对历史的难度认识不够,因此,加大了历史教学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
第二,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教师再对其讨论进行评价和引导,使之保持正确的方向。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灵活看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第四,通过拓展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例如:讲到“春秋五霸”时,因为新教材作了修改,只提到三个霸主,为了扩宽学生知识面,我给他们补充了另外两个霸主,让他们对“五霸”有个完整的印象。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2、新课改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endprint
3、新课改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第一,应当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进行“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在教学中,有同学这样发表自己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看法,提出早在明朝的中國人就已经具备了远洋航行的能力,难道美洲就一定就是哥伦布发现的吗?中国人会不会早在明朝郑和时就已经发现了美洲大陆了呢?这些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的理论认识的一个挑战,想象大胆。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在这样的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第二,把发扬民主引入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4、新课改应该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灵活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方式了,而应采用引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3]新课改对教师的历史知识底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初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如: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等。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教师要作好对这些活动的引导,具备丰厚的历史知识底蕴是前提。
5、注意师生关系合作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成了新课程中的基本理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成了课堂的主旋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转换自己的角色,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解惑者到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堂的主角转变为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4]教师和学生一样,是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者,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探究的程序,得出结论规律,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穿针引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挑起他们探究活动的矛盾,不断制造“热点”、“疑点”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起一个向上的阶梯,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6、强调教学目标多维化。这一做法主要是针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特点而提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来说课时减少了,但内容却增多了,并尤其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与开展探究活动相结合,这就决定了新教材不可能作为全部教学内容的蓝本,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单纯的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在历史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对我国教育教学发展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想教育教学价值观,要使新课程理念得到更深更广的传播,以至于深入每一位学生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心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位历史老师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摆正教学过程中主体的位置,教育者只有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 (宋)李焘著,(清)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 附拾补 5[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辛涛,姜宇.核心素养模型的类型及结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7)
[3]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6-12.
[4] 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1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