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信诈骗案件的分析与防控

2017-09-01敬江婷

法制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公安机关诈骗犯罪

摘要:频发的电信诈骗案件严重威胁人民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电信诈骗案件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公安在侦破电信诈骗案件面临的困境,提出在应对电信诈骗案件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效地防范控制电信诈骗,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关键词:电信诈骗;分析与防控

中图分类号:D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3-0226-01

作者简介:敬江婷(1995-),女,四川南部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治安学、刑法学、犯罪学。

一、电信诈骗综述

电信诈骗是传统诈骗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诈骗犯罪形式。与传统诈骗犯罪案件相比,此类案件的作案人通常不需要与受害人见面,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的本质没有变。通过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电信诈骗的案件有很多,但是它的破案率却十分低。电信诈骗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电信诈骗案件屡见不鲜。

二、电信诈骗案件特点

(一)电信诈骗案发势头猛,收益高

当下,电信诈骗依托的电信技术和金融技术服务不断发展,犯罪嫌疑人不断研究司法机关的侦查手段和技能,高薪聘请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反侦察能力逐年提升,对手机等网络通讯设备进行“专卡专用”,用完就扔,导致公安机关侦破案件上出现了障碍。犯罪嫌疑人利用破案难的特点,肆无忌惮地进行诈骗活动,收益不断。

(二)犯罪分工明确,地域分布广

当前的电信诈骗多为团伙作案,作案涉及的地点遍及了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台湾、福建等一些地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最大程度的将不同的犯罪分工分散于不同的地区,以加大公安机关的侦破难度。

(三)犯罪手段翻新迅速,形式多样

从犯罪分子选取的诈骗理由来看,其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从一开始的“恭喜您中奖了”等诱惑型短信,再到“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等恐吓型短信,再到现在的利用支付宝“二维码”扫描付款等新型诈骗手段。紧跟社会热点,花样不断,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普通人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犯罪嫌疑人设下的圈套中。

(四)诈骗犯罪手段科技含量高

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被诈骗团伙广泛运用,常见有手机短信群发器、网络电话、改号软件、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等。利用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技术,使得普通群众更加难以识别信息的真假,同时也极大的干扰公安机关的侦查取证。

三、电信诈骗案件的侦破

电信诈骗案件的破案率低,其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技术条件的缺失

由于电信诈骗都是利用网络和电话等形式实施,受害人的电话显示都是正常的银行部门、公安部门等地方的号码但是实际却由犯罪团伙所窜改,从而使得公安机关在侦查的时候无线索可以查获。

(二)取证繁琐、认证困难、证据链条易缺失

电信诈骗面对的对象是不特定区域和不确定对象、行为、犯罪工具、犯罪结果等交织在一起,这都给公安机关在侦破中带来了很多麻烦。

(三)警银缺乏深度合作

电信诈骗犯罪最终的目的是获得钱财,其必须通过银行等金融部门,所以在银行方面是可以获得重要的证据或信息线索的希望。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银行部门的部分管理规定和运营模式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有助于电信诈骗犯罪的滋长,给公安机关侦破案件造成麻烦。

四、应对电信诈骗的措施

(一)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是有效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破除犯罪团伙利用他人身份证开设多个账户进行犯罪的根源。二是完善跨省银行账户快速查询机制,使被害人在受骗之后,及时追踪资金流动情况。三是加强银行金融部门与公安机关的合作,留意防范利用不明信息开户情形,做好银行自身资金安全的工作。

(二)对于网络运营商,一是明令禁止网络改号,杜绝网络运营商为了经济利益放任改号行为。二是在合理期限保存信息数据,当电信诈骗案件发生之后还能够调取较近时期内的交易数据,及时收集电子证据,缓解侦破电信诈骗案件所面临困境的局面。

(三)对于其他社会行为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一是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换时要留意“恶意软件”的侵入,避免被盗取个人信息。二是公安机关加强对已掌握大面积个人基本信息的组织、企业、单位的监管,防止信息被有意出卖给犯罪分子。明确“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信息数据由谁保管使用就要由谁对信息安全承担保证不泄露的责任,强化责任主体意识。

综上所述,实践中需要银行金融机构、网络运营商、公安机关联手应对,落实电信实名制、金融賬户实名制、电信设备和金融行业准入制度,建立有效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犯罪。在现阶段,面对电信诈骗案件侦破成本较高的现实,普通群众更应该做的是防患于未然,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减少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刘祥伟,彭魏.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崔明镜.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5.

[3]林琳.电信诈骗犯罪浅析[D].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2013.4.

[4]林国荣.论当前电信诈骗问题与防治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4.9.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安机关诈骗犯罪
Televisions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