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

2017-09-01陈微

课外语文·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教师

陈微

【摘要】自从新课标出台以后,在大语文观指引下,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等常被人提及,似乎只有在前面加一个“大”字才能体现真语文。也正是错误地理解“大”,导致教师对一系列教学理论的理解偏差,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

【关键词】教师;教学理论;理解偏差;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教学,简言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影响,如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质量,学校提供的阅读环境等,在很多影响阅读的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阅读只有辗转于课堂阅读教学。可我们也常在办公室听见老师这样抱怨:“真笨,这么简单的东西,讲了几遍,还是不会。”静下心来深思,我们教师是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了那么多遍,我们的学生还是不会。笔者无意来批评我们天天呕心沥血的教师,只是想探讨一下我们教学的出了哪些问题。我们教师精心备课,让学生大量的练习巩固,为什么总是付出与收获不能形成正比呢?更不要说是高效课堂,就连是否是有效课堂都值得商榷。笔者从教师的角度探究,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教无定法”观念的影响

教无定法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我们已无从考究,但被大多数人误解却是毋庸置疑。教无定法很多情况下,还被很多人用来反驳别人的教学观点。狭隘地认为教无定法就是教学没有固定(一定)的方法,什么方法都可以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更有甚者认为,教学不应该讲方式、方法,想用什么方式方法都可以,强调教学的随意性,殊不知它具有完整的内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定规,贵在得法。它确切的内涵应该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是因为教学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所以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不同的教学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解决,这就好比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任何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教学问题同样不例外,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违背应有的教学规律,必须从哲学的观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展开教学活动,只有符合了教学规律、教学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得到教学方法,得法。可见,教无定法强调是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因材施教、因人施导。如若不然,我们的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教学的随心所欲、想当然与乱劈柴,使教师在“贵在得法”方面的理性思考甚少,也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出问题。

二、“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观念的误导

“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得到越来越多高中语文教师的认同,其真正的内涵主要是针对具体教学中表面热闹,追求所谓的高效而言的,语文教学应该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慢慢探究。慢在易错时,慢在重点中,慢在生成处,以慢求快,以慢求实效、促发展。可是“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的观点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和糊弄,人为抬高或神话、美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矮化、鄙视语文教学的“技术性”,并且成为一些语文教师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缓慢的有力借口,也致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质量能不能“精、简、快、好”方面的理性思考甚少。

三、对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两张皮”的处理

新课程标准定义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主要是基于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而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传承,过于注重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但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针对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甚至在理解、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要么过分强调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工具性方面的教学,要么过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方面的教学,从而使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也真是由于不能将人文性方面的教学整合、贯穿、渗透到工具性方面的教学过程之中,导致语文课堂的异化。将所有课程的德育目标和使命,扛在语文一门学科教学的肩上,杞人忧天、包袱过重。过分地忧心语文课后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缺乏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坚信与乐观—语文课后留下的永远是语文,所有课程学习之后留下最多的仍然是语文!

我们经常在提课改,课改不仅改的是课程,改的也是教学方法,改的更是课堂。而教师大量采用分析式教学,忽略学生文本的自主感悟。在新课标正式实施前,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分析,分析主题、分析结构、分析语言这些提法充塞在各种语文教育教学专业杂志和教学参考书中,也回荡在我们语文阅读课堂中。分析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全部内涵。我们用大量的文本解剖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如教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笔者花了三四节课“解剖”完了,课后回访学生,学生对内容都还不熟悉。笔者大胆猜想,学生可能还没有认真看过一遍。试问,一个学期,上百个课时,如果学生将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都没有认认真真地通读过,那还从何谈起阅读鉴赏、品味?虽然这种分析课文的方法有一定的优点,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不仅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的缺失,而且导致来自课堂有效信息的刺激呈现出递减效应—学生阅读兴趣的下降,更淡化了阅读本身应有的审美功能和思想感染功能,有时学生并不是特别不喜欢阅读,学生不喜欢的其实是语文课本,因为课本一经老师的分析,学生发现自己对这篇课文什么都不知道,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似乎完全被老师认定是错误的。长此以往,这让学生对语文课本,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另外一方面,学生对课外读物却往往是情有独钟。令人诧异的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外读物上,学生爱不释手,一旦入选教学课本,往往是敬而远之。也有学者把这种鲜明的差异戏谑地解释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处理具体教学内容的方法技巧提高了,而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事半功倍了。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因素,不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都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胡海丰,朱华贤.从分析、感悟到体认——“后课改时代”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探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9).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后方法”教学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分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近十年国内日语听力教学研究综述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