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7-09-01袁志明
袁志明
摘要: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教育教学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 思考
新课程改革,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缺乏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真反思、学习、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愿与同仁们交流商榷: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上课伊始,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场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自然引出“旋转”、“平移”两个概念,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在轻松快乐中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对比中让学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还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有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例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师设计了让学习数方格、剪拼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接着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是非常重要的。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3/4或6/8或9/12,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说我要吃9/12,孙悟空说,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引导学生思考,争议3/4、6/8、9/12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三、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相互帮助。
1、增强合作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合理地安排课堂容量,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而且应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考虑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以便在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活动,使教案成为动态开放的学案。
2、培养合作技能。在某些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的小组长独断专行,包办任务,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受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私习性影响,出现不友好、不分享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學会分工、注意倾听、合理对别人提建议、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相反意见的应答以度说服他人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endprint
3、有效合作。要有效合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 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任务,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② 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激励的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1、巧用激励。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和幽默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你真行!”、“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作业全做对了,如果写得再工整些就更好了”??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行的,都有闪光点,并不比别人差,我也能学好数学。于是,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求知欲也就更旺了。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
2、欣赏学生。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如:计算419+78这道题时,我问:“谁会计算这道题?”同学们纷纷举手。有学困生回答说:“个位9加8得17,十位1加7再加进位1得9,结果是497。”我立即给予肯定,说:“很好,你计算很准确。”对优等生答出一种简算方法,我说:“你的方法很简便,再想一想还有别的更妙的方法吗?”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对一时没有说对的同学,我会睁大眼睛用期待的目光注视他:“是这样吗?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会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信任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欲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養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