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棘胸蛙蝌蚪期的养殖技术探讨

2017-09-01暨柳华

绿色科技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养殖技术要点

暨柳华

摘要:指出了棘胸蛙不同阶段蝌蚪机体性能与外形上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养殖过程中必须按照不同阶段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养殖,确保蝌蚪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够安全快速地生长发育。对此展开探究,概述了蝌蚪生物学特性,叙述了养殖池的建设条件,并围绕棘胸蛙特性对养殖技术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养殖技术要点与关键,以期为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19303

1 引言

棘胸蛙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石蛤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属两栖型蛙类,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棘胸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 ℃,最适温度24~25 ℃,春秋两季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是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佳时期,当水温超过30 ℃,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 ℃,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 ℃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1]。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 ℃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建在室内的养殖池要求通风、凉爽。各类蛙池以砖砌、水泥抹面为宜,呈方形,池底略为倾斜,池上方安装进水管、最低处开排水孔,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池上口设网盖。建在室外的养殖池应设凉棚,应符合棘胸蛙的生活习性[2]。

2 蝌蚪的生物学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雌蛙的年产卵量可达300~1000枚以上,孵化率基本在80%~95%之间,蝌蚪的存活率只有20%~30%。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蝌蚪存活率相對较高,一般在产卵后经人工孵化达到7~14 d即可孵出。刚孵化出的蝌蚪大都呈现棕黄色,长度在6~8 mm之间。蝌蚪头部有马蹄形状的吸盘,主要用于附着。其嘴口位于吸盘的下部。蝌蚪体质极弱,活动量比较小,开始通过卵黄囊供给营养,不进行自主摄食。3 d之后可以投喂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需求。蝌蚪培养温度一般控制在23~25 ℃最为适宜,pH值一般控制在6~8之间。蝌蚪生长比较缓慢,一般变态成幼蛙大概需要60~80 d左右,分为初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且各个时期的蝌蚪营养需求有所不同[3]。

2.2 生长史

2.2.1 发育阶段

蝌蚪发育阶段呈圆形,外形像鱼类,具有测线器官,该阶段眼与鼻孔相继出现,而口内没有孔道,无法摄食,吸盘则可以帮助其吸附在水草上,两侧具有外鳃,能够呼吸。口出现后用角质齿进行藻类的摄食,吸盘消失后外鳃出现萎缩,随着体壁愈合逐渐形成鳃盖,在腹部出现出水孔。之后逐渐长出后肢,并分化五趾,在鳃盖部位长出前肢,逐渐像蛙。

2.2.2 生长阶段

(1)初期依靠卵黄供食,不宜过早喂食,以免导致大量死亡。3 d后开始自主觅食,可在水中加入天然浮游物。因其对外界敏感,水温、水质、光照都会对蝌蚪产生影响。水质管理要求细水长流,且清澈无污染。至少每天换水一次,采用凉棚避光,防止直接光照。10 d后体长将会达到1.5 cm左右。

(2)前期食量增大,发育加快,寻找新食物,消化功能变化不大。生长前期阶段的养殖极为关键,决定了蝌蚪成活率。饲料补充饵料,以糊汁饵料为主,包括玉米粉、蛋黄等,辅助饲料包括藻类等。每天一次,定时投放,20 d后体长达到2 cm,背部出现白色花纹,尾部交界处出现黑色V型花纹。该过程应保持池水清洁,避免中毒,每天换水一次,深度控制在10~20 cm,避免阳光直射。

(3)中期消化功能增大,为促进蝌蚪消化道发育,应加投植物性饲料与藻类植物。饲养管理可以简化,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一定时间后加投动物性饲料,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每天清理水池中的残渣,饲养密度控制在200只/m2为适宜。50 d后开始变态长出后脚,成活率基本在95%以上。

(4)后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逐渐生长出前后肢,由水生逐渐变为双栖。50 d后开始长后肢,再过14 d后开始长前肢,尾部被吸收。该阶段要加大饲料投放力度,添加适量动物性活饵料,分级饲养。池底水陆比为2∶1。幼蛙体长基本为3~4 cm左右,变态期一般持续10 d左右。

3 蝌蚪养殖池的建设

3.1 养殖池条件

养殖池地理位置应当背风朝阳,且水源充足,没有污染。养殖池用水可以采用没有污染的山涧溪流,采用水泥育苗池,清洗简便,效果良好。养殖模式可采用集约化模式,确保建池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蝌蚪的生长发育打造良好的水体环境。养殖池大小设置为2 m×2 m正方形,内壁涂有防渗涂料,避免池壁对蝌蚪造成伤害,防止后期幼蛙攀爬出逃。池底设置一定坡度,坡度比为1∶0.1或1∶0.05。水陆比前期设计为2∶1,后期可根据幼蛙活动情况调整。水深4~10 cm,底部装设加热棒,便于冬季保障蝌蚪的正常发育。底部设置开口,与外部塑料管连接,便于调节水位。顶部架设网盖,夏季设置凉棚,防止敌害生物与阳光直射对蝌蚪造成伤害。水温控制在23~25 ℃之间,保持全天细水长流。池中搭设喂食台,减少水葫芦的投放,适当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便于蝌蚪附着。

3.2 配套设备

配备一台微孔增氧机,微孔曝气管能够大面积向水池中增氧。软管上设置一段封闭的微孔曝气短管,由高分子软管、中空承插接头、曝气短管、堵头等部分组成。水池自主清洁消毒器,消除病菌与微生物、污染物等,保持水体清洁。

4 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技术

4.1 饲养前管理

饲养之前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主要清除对蝌蚪产生危害的蚂蟥、黄鳝、泥鳅等病原菌。采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加水溶化后进行泼洒。消毒7 d后投放蝌蚪。或进行干池消毒,消毒5 d后加入清水。对吃水进行培肥处理,增加浮游生物,为蝌蚪前期提供足量的饵料。控制放养密度,根据饲养条件与生产目的自行决定放养密度。秋季养殖可以适当加大密度,100~200 只/m2最为适宜。对于从蝌蚪到成蛙的一次性放养模式,蝌蚪苗可以适当降低密度,控制在30~40只/m2最为适宜。

4.2 饲养管理

生长阶段初期,减少人工饵料的投放,蝌蚪在孵出后的前3~5 d依靠卵黄提供营养物质,之后开始自行觅食。投喂方法主要以每万只蝌蚪投喂200 g植物性饵料,或每万只蝌蚪投喂一个蛋黄,适当加入天然浮游生物,比如水蚤、藻类等。发育阶段应当合理控制水质与外部环境,水温不得低于20 ℃或高于30 ℃,酸碱度控制在6~8之间,细水长流。每天换一次水,水深控制在10 cm左右,适当遮光,避免阳光直射。

生长阶段前期,由于小蝌蚪食量开始增加,但是消化系统还有待完善,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当适当补充饵料,满足蝌蚪生长发育的需求。该阶段蝌蚪摄食水中浮游物以及有机碎屑,投喂饲料量以蝌蚪体重8%为主。以糊汁饵料为主,包括玉米粉、蛋黄等,辅助饲料包括藻类等,动物性饲料达到20%以上即可。每天一次,定时投放,20 d后体长达到2 cm,背部出现白色花纹,尾部交界处出现黑色V型花纹。该过程应保持池水清洁,避免中毒,每天换水一次,深度控制在10~20 cm,避免阳光直射。

生长中期阶段,蝌蚪的消化系统开始逐渐完善,食量继续增加。为了促进蝌蚪快速生长发育,帮助蝌蚪适应接下来的两栖生活,除了投放糊汁饵料之外,还应当加大植物性饵料与藻类植物的投放量。一段时间后开始投放动物性饵料,帮助蝌蚪提高过渡适应能力。保证水体清洁,及时清理饵料残渣,控制饲养密度,确保蝌蚪正常发育,直到长出后肢。

生长后期阶段,蝌蚪开始长出后肢,蛋白量的需求迅速加大,应当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放量,主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以植物性饲料为辅助饲料。比例为动物性饲料60%,植物饲料40%。喂量为体重10%左右,投喂次数可增加为2~3次/d。棘胸蛙蝌蚪出卵到变态期大概要经历80~100 d,并逐渐出现前后肢。其中前后肢发育过程大约为22~25 d,期间尾部开始吸收并消失,完全变化为幼蛙大概需要再经过20 d左右。该过程可以停止喂养或减少饵料投放,依靠体内的营养自我变态发育。变成幼蛙之后,鳃呼吸转换为肺部与皮肤呼吸,则要求池底15°倾斜深入水面,水陆比为2∶1,并种植水草与石菖蒲等植物,为幼蛙提供良好的过渡生态环境。变态全部完成后开始摄食,以黄粉虫的幼虫为初始饵料。

4.3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求做到定时投放饵料,且时间保持一致。要求每天上午9点1次,下午16点1次,并定时将饵料投放在固定喂食台处。按照蝌蚪的不同发育时期,安排适量的饵料,避免过量或缺量影响蝌蚪正常发育。饵料量按照体重的10%~15%进行投放。每天更换一次池水,清除池底的饵料残渣。每天测量一次水温与水深,控制在10 cm左右。每一周进行一次养殖池消毒,捞出死亡个体。加强日常巡查与管理,尤其是幼蛙阶段,应当保持水质的健康安全,并要求始终细水长流饲养。

4.4 病害防治

在自然环境下,棘胸蛙病害死亡现象非常稀少,但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与各项指标的把控问题,病害发生率比较高,且发病迅速,死亡率高达86%以上。因此人工养殖棘胸蛙必须加强病害防治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病害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蝌蚪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包括肠炎、红腿病、水肿病等。须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始终保持水质的优良,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流水作业。养殖密度过高的情况下适当曝气。发生红腿病现象时,可向水池中泼洒0.01%的硫酸铜溶液,并用5%的盐水或磺胺脒溶液进行浸泡。病状消失后不能停止用药,必须持续治疗7 d以上。水肿病可以采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并用盐水进行浸泡。

5 结语

棘胸蛙蝌蚪期养殖应当贯穿全部生长发育过程。首先根据蝌蚪的生活习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池,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其次根据蝌蚪生长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进行针对性地养殖,并合理地控制水质、温度、酸碱度、水中饵料、养殖密度、饵料投喂频率、不同生长阶段饵料内容等,同時加强病害管理,提高蝌蚪成活率。

参考文献:

[1]姜宇栋,王骥腾,胡水鑫,等.棘胸蛙蝌蚪期的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15(7):34~35.

[2]刘细清.棘胸蛙蝌蚪期变态幼蛙饲养培育技术[J].中国水产,2014(8):38~40.

[3]鄢 毅.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初探[J].科学养鱼,2015(6):32~33.

猜你喜欢

养殖技术要点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书写要点(十四)
书写要点(十二)
书写要点(十一)
书写要点
农区舍饲羊规模化养殖技术
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
小规模肉牛养殖技术措施
天蚕品种驯化与应用研究
南通地区海蜇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