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曲已尽,杨柳枝更新
2017-09-01何国跻
何国跻
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与以往的高考一样,在人们的翘盼中开始,又在舆论的抑扬中结束。在所有科目考试中,依然不出意外地,语文学科最受人们关注,作文试题最引众人围观。今年比较以往情况不同的是,师生感叹者甚众,抱怨者更多。感叹试题难度太大,抱怨试卷变化太多。
客观地看,考生种种的感叹与抱怨不是没有根据的。尤其是我省最近一二年从高考分省命题试卷考试转换到使用全国统一试卷考試的高三师生,既有桑田倏忽成沧海之感,更有“密雪乱云缄翠微”之虑,于是,高考复习顿生“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无奈。
这种情形使我想起刘禹锡的名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我们提醒高三师生,“高考语文”的“前朝之曲”已经终了,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感受全国卷“新翻”的“杨柳”新韵,尽管当前对它还不很习惯。
一、全国卷Ⅰ语文试题“新”在何处
全国统一考试卷(本文简称“全国卷”),尤其是2017年的全国卷语文试题,最明显的区别是将过去几年考试中的实用类和文学类的“选考”“新翻”成了“必考”。打开试卷,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大板块的现代文阅读文本真可谓“连篇累牍”。有的考生形容说,看上去,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
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量增大,是客观事实。对于这一变化,我们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加强平时的阅读速度训练,提高阅读的效率。舍此,别无他法。
稍稍深入研究一下全国卷语文试题,我们发现,全国卷的“新”韵带给我们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为了帮助大家对全国卷有一个整体而又具体的认识,我们这里搜集了我省近五年的全国卷与广东省自主命题语文卷(以下简称“广东卷”)考试结果的权威数据,通过观察这些数据,探究问题的本质所在,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做到精准用力,扎实有效。
下面是我省近五年高考情况的语文全卷成绩和作文成绩:
上面这个表格很简单,但它所包含的信息是比较丰富的。高三师生可以从中得到关于高考语文的不同理解。我们这里,希望让大家看到:从2016年开始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这两年,广东省考生语文全卷平均成绩下降4—5分。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吃惊。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这个下降的全卷成绩是在以最近两年的作文平均成绩提高3—4分“抵销”之后得到的数据。也就是说,如果按前三年广东卷的作文平均分计入全国卷的全卷平均分,我省最近两年的语文全卷平均分会下降8—9分,这就更加令人震惊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最近两年我省高三作文指导有效性更强,考生的作文水平确实得到提高的可能性。但是,上表中的数据反映了我省考生在使用全国卷后,语文成绩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则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理解我省高三师生在考完全国卷后的“感叹”和“抱怨”了。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些感叹和抱怨是我们沉溺“前朝”之曲而无法面对“杨柳”新枝以致慌乱失措的反应,也是我们在由“广东卷”到“全国卷”的“转换”过程中,高三语文复习的必须要直面的事实。
现在,我们就具体来面对和分析这个“事实”。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按照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顺序,对2017年全国卷Ⅰ试题作出简要分析,看清楚它“新”在何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
2017年全国卷Ⅰ论述文测试文本是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与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限于篇幅,这里省略原文)。我们重点看看它就此文本怎样设计试题来进行考查的。下面我们举例分析。
第一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是D选项。选项的难度在于“貌似正确和有理”,那么,这个“貌”也就是选项表达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这个特点与原文的表达作出比较,理解其意义,然后辨别其正误。
A选项对应的原文如下: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我们看到,原文的表达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精神,开始……审视,气候正义便……”,从语意的层次上看,这段话说的是,非政府组织采取了一些行动,这些行动是“气候正义”“应运而生”的背景,文本并没有明确“非政府组织”是不是“提出”“气候正义”的主体。当试题“选项”这样“表达”的时候,考生很容易被它“误导”而忽视掉“非政府组织”与“气候正义”的“背景”关系,误把它们当作“主谓”关系。
原文中没有涉及“气候正义”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问题,但选项却作出了是“非政府组织”提出的明确判断,很明显,该选项的理解是违背原意的。
这道题与广东卷论述文考查命题的思路有很大区别。全国卷考查的是对语境中两个不同句子的“主语”意义关系的理解,而广东卷则更多地考查理解一个句子内部结构的分析,并对它进行“压缩”后的意义。显然,全国卷的难度加大不少。下文,我们将提出可以操作的方法并对此作出更具体的分析。
B选项对应的原文如下: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文本的这个表达是有层次的。其主体内容是说明“气候正义”“涉及”哪些内容,作者在列举了从空间维度看的两个方面(国际、国内气候容量)的问题之后,使用了一个“推理”性的结论:“因而存在……公平问题”。从行文思路看,文本表达的意思是,国际国内的公平享有气候容量问题是“属于”气候变化的公平问题,它包含的内涵比较丰富,但选项把它简化为“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明显地“简化”了“公平”的内涵。因而该选项的表达与文本意义不符。
C选项对应的原文如下: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另外还有一段文字: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这个选项是有较大的迷惑性的。主要是文本中前面有“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这种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表述,把我们的考生弄晕了,从当前看到的网上对该题的一些分析看,不少老师也被弄迷糊了。
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表述,他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答案还是要从文本中找。
前面的文本要完整地看,应该是“这一(指代际)权利义务关系,……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分析这个句子的关键词,它是“权利义务关系……体现为……及后代设定义务”,后面的文本则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容易看清楚C选项的说法“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的正误了。
D选项对应的文本主要内容如下: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上述文本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关于气候变化的公约与协定,其目的是为保护气候系统,而这保护就是为了“保护”“利益”(包括当代的和后代的利益);二是关于气候正义的本质认识,是基于当代人的“已有”“科学认识”的。有了这样的意义的把握,我们就容易理解选项的表达“……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是符合文本意义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与广东卷论述文注重考查文本语言的准确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不同,全国卷论述文试题注重考查对论述文本语意的理解和对文本逻辑层次关系的把握,显然,难度更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卷Ⅰ文学类文本选自上海作家赵长天的小说《天嚣》,反映的是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御自然灾害,支持科研事业的故事。赵长天先生是原《萌芽》杂志主编,“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要发起人。作家陈村说赵长天“能用非常平淡的语言写出深意”。那么考生如何从平淡的语言读出“深意”,应是我们着力的重点。
俗话说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我们还是先比较一下近年的全国卷与广东卷的文学类阅读试题,以帮助我们“分晓”全国卷“新”在何处,“难”在哪里。
下面是2014—2017年我们广东考生考试的文学类阅读试题(主观题)。
阅读上表,容易看到,广东卷在这部分更侧重于关于文本词语、句子理解的考查,如2014年的第17、18题,2015年的第16题,其次是考查对文本语言信息的把握,如2014年的第16题,2015年的第17、18题;而全国卷则更注重对文本语言艺术、文学技巧的分析鉴赏,如2016年的第11(2)、(3)题、2017年的第6题,其次是考查人物语言、谋篇布局的理解分析能力,如2016年的第11(4)题,2017年的第5题。这样,考查难度的加大是显而易见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从现有的试卷看来,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考查的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近两年倾向于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给我们考生的印象是“阻隔”感比較严重。从今年2017年的考查文本来看,文体形式上的巨大差异,很容易把考生“唬住”,既有文字,又有图表;材料范围上既有中国的又有美国的,材料的“主旨”上似乎也没有多大关联,一个讲电视频道内容编排方式,一个讲收视人群构成与集中度,一个讲电视制播运营模式,考生容易被弄晕。
我们发现,在处理实用类与文学类文本的“平衡”关系上,全国卷的考查思路与广东卷有些不同。广东卷是两种文本在考查难度上力求“平衡”,实用类与文学类的主观性试题大多是对文本内容信息的分类归纳;而全国卷则是突出实用类文本特色的考查,更注重信息筛选,注重概括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多视角多向度搜集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综合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立体思维发展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语文第7题: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该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四篇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语言信息的把握,考查完整、准确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试题把文本的文字内容改变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需要考生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实现较好的转换。这样的测试方式与测试的能力点,与文学类试题有明显不同。
(四)古代诗文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
2017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没有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加强了文化常识和文言翻译能力的考查。文化常识源自于文言文测试文本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其实,这些知识,对于今天的高考考生来说,已经不算是“常识”了。古代诗歌阅读则将原来的两道主观性试题改变为一道客观题加一道主观题。这样的改变主要是在取消“选考”的情况下,为减少考生答题的书写量而设计的,但它答题所需要的思考量并没有减少。
全国卷的成语测试主要注重考查成语使用的意义、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试题用测试六个句子的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辨析的方式进行考查,比广东卷考查四个句子中的“词语”运用问题要复杂一些,难度要更大。全国卷语言运用题最能突出“运用”性特色的地方,是体现在语言“得体”和语言逻辑联系考查的试题上,其难度由命题人根据全卷难度系数适当调控。
二、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如何备考
通过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全国卷语文试题的难度全方位地加大。虽然如此,我们高三师生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试题难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就看谁能更快地从广东卷的“前朝曲”里走出来,更好地领悟全国卷的“杨柳”新韵,在其所谓的高“难度”面前获得突破,谁就能比较好地掌握全国卷语文复习备考的主动权,从而取得高考语文的胜利。这里,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出高三语文复习的几个方略,供大家参考。
(一)认识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规律
语文试题命题的依据是“高考大纲”,我们从“考綱”出发,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如何命题的,就会比较好地认识高考试题,从而找到语文复习的应对之策。
比如,多数考生都感到全国卷Ⅰ的论述文试题难度太大,答案难以琢磨,容易弄错。据说,有的学校甚至是有的高考名校的高三师生对这道题都感到无能为力,仅仅依靠“苦练”“刷题”来应对。这样做效率很低,效果欠佳。如果我们具体研究一下试题,就会发现一些命题规律,找到答题的正确途径。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二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是C选项。这道题是对原文论证的内容、分析的层次的理解程度的考查。它是“考纲”中关于“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的具体体现。
A选项从整体上概括了文本分析论证的主要内容及角度,并指出了比较深入阐述的内容。我们容易看出这里的分析与原文是相符的。不过,从过去的考试试题看,我们对选项中的“深入”二字也要有所“警惕”,因为,命题人对文本分析胡乱“点赞”、瞎戴帽子的现象也是有的。
B选项对文本分析的思路即逻辑性作了分析理解性判断,一是“前提”,一是“指向”,这里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本意义的“真实”理解能力,不是靠所谓的答题“套路”能够解决的。我们看到,文本第一段就有很明确的信息告诉我们,文本中讨论的“气候正义”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权利义务。所以,该选项的表达与文本意义也是相符的。
C选项中的“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这一判断,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一般考生对于“大量篇幅”是看得清楚的,但对这个“大量”是否在论述“代际公平”往往容易被迷惑。该选项判断的本质是对文本第三段论述对象的把握和理解的问题,也就是对论点的“对象”是谁的把握问题。“代际公平”是这一段文本中提到的话题,但这个话题是在阐述“代际权利义务关系”时的一个分析性判断,而不是文本这一段“大量篇幅”所阐述的“主体”对象。所以这个选项表达的意义就不符合文本意义。按题目要求,这是应选项。
D选项是对文本论述层次的分析和内容的概括。对接受了严谨的高三阅读训练的学生来说,这个属于基本能力范畴。不过,考生要注意选项概括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其概括的内涵和外延,是我们判读选项表达准确与否的依据。
从这道题,我们看到,命题人在设计试题时,要落实“考纲”要求,会根据具体的文本特征提出考生容易误解、误判的问题,以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就如这道题的重点选项C选项。命题人根据该文本在具体论述分析气候正义的“时间维度”时,提到了“代际公平”问题,便设计了这一选项的问题。从作者展开分析的文本“形式”上看,似乎就是“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但我们如果平时有较好的训练,有较好的理解力,就会很有“定力”地认识到,这个“大量篇幅”是从具体的“代际权利义务关系”出发,立足当代,着眼未来的“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是在论述当代人的应尽“义务”,并以此来阐述“气候正义”观的一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二)运用语法结构分析法破解难题
语文能力的考查都是以文本阅读理解为前提的,读懂文本与理解题意是突破语文难题的关键。
读懂文本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句子和文章作出层次结构分析。而这就需要汉语语法知识。近些年来,中学语法教学由“淡化”走向了“消灭”,导致广大考生汉语语法知识几成空白。这里,我建议大家尽快掌握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尽快掌握汉语的词类分辨、短语类别、句子基本成分划分、复句类型、句群知识等几种对我们理解文本有实际帮助的主要语法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在文本的阅读理解之中。利用语法结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较快地准确地理解文本,理清文本层次关系和逻辑联系,也能帮助我们准确地审读试题,理解题意。例如,我们上文分析到的2017年高考论述文阅读第一题A选项: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我们可以将试题A选项的表达作出结构分析,得到句子的主干:非政府组织(主语)……提出(谓语)了气候正义(宾语)。
再将相对应的原文作出结构分析,发现文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单句,即,气候正义(主语)是……发展和体现;第二层次是一个并列复句,即,一些非政府组织(主语)承袭(谓语)……,开始(谓语)……审视;第三层次是一个单句,即,气候正义(主语)应运而生(谓语)。
经过这样的结构分析,我们比较A选项与原文后,就容易发现A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意思是不一致的,因为,原文中的“非政府组织”只是“承袭”与“审视”而没有“提出”,这样,我们就很有把握地对选项作出“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判断。
如果考生熟练掌握了这种语法结构分析方法,就能较快地作出准确判断,也不再对这种选择题有似是而非而犹豫不决的痛苦了。
这种语法结构分析法对语言运用题也十分有效。这里限于篇幅,也只能试举一例说明。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8题A选项是: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用语法结构分析得到:根据……显示,……。
这个复杂单句前面的主谓部分“根据……显示”就是主语残缺的句子。“根据……”是一个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这样就看出它是一个明星的病句。这样的分析帮助我们可以立即发现句子的毛病了。
(三)掌握高考语文试题的答题规律
这里说的答题规律,是想提醒考生作答时要有强烈的“得分点”意识。我们要认识到,为了公平,为了更具有客观性,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及其评分,是按答案的“要点”计分的。也就是说,我们作答时,第一要有“角度”意识,第二要有“层次”意识,第三要有“版面”意识。这三种“意识”是确保我们的主观题答案有效性的“法宝”。只有这样,我们的答案才有“针对性”,也才能得到评卷老师的肯定。
这里,我们分别用文言翻译题和文学类阅读主观题为例加以说明。
2017年全国卷Ⅰ第13题要求翻译两个文言句子,这里以第一个翻译句子为例加以说明。
原文是: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我们知道,文言文翻译强调“字字落实”,尤其是关键字的意义要落实。评卷时,主要是以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是否正确评分的。这个句子中的“性”、“必”、“循”、“事”、“党”等词意一定要对应解释清楚,不然就会扣分。这样,这个句子就可以翻译为:性格严肃正直,行为举动一定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謹慎超过平常礼仪。
我们再看2017年全国卷Ⅰ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回答这样的试题是有基本规律的。我们不能对它随意“点赞”。
以某某为中心谋篇布局的意义,要从文学作品的鉴赏角度考虑,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情节上更简洁或更富有变化的意义,结构上更紧凑或相互呼应的意义,人物形象上的鲜明性意义,思想上主旨上更突出的意义,对读者影响力感染力的意义等等。答题时若能懂得从这样一些基本的“角度”思考作答,所写答案应该是可以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这道题,命题人提供的答案是这样列举要点的: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这个答案恰好证明了我们上面的分析,说明了遵循答题规律,突出答题要点的重要性。
我们还要提醒考生,平时训练时,要注意答案的版面设计。这里的“设计”不是指版面要有多么美观,而是要求答案的卷面书写应有适当的字距和行距,讲究答案内容层次之间应有的适当间隔,以便于评卷老师评阅,也给评卷老师以养之有素的严谨感。
(四)明确作文训练的基本方向
作文题的分值60分,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我们必须要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成绩。但是,自2015年全国卷出现了就小陈举报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一事,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的作文题,后来又被某话语权人士将其概括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后,不少高三师生在2016年高三作文备考中便盯住了这个“型”下功夫。但当2016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幅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作文后,几乎是全体“哗然”:说好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呢?而当2017年高考作文题又改变为指定范围选择关键词作文后,众多考生也十分诧异,因为它既不是漫画,似乎也不是“驱动型”。
这里之所以要回顾高三考生对近两年高考试题的群体性“哗然”,是想告诉大家,广东卷作文命题“模式”已经一去不返,希望沿袭某种作文备考“套路”的老调子已经终结。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高考命题与高三复习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命题人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设计试题,其基本任务就是反“猜题”,就是要让高三复习没有“套路”可用。如果我们总是希望在高考备考尤其是作文备考上从已有的作文试题上寻找到为下一次作文可用的老“调子”,那我们就必定是缘木求鱼而毫无所获。但是,我们可以从每年的作文试题上领悟到作文命题的新韵,理解到其中蕴含的命题思想,帮助我们明确高考作文训练的方向。
从“考纲”和各种命题形势看,我们的作文训练应该注重提高考生的思想水平,提高辩证分析能力,提高逻辑表达能力。具体地,我们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训练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时事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再做“两耳不闻校外事”的书呆子,也不能做“一心只在习题集”的“刷题手”,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家事国事都在心”的新时代学子。时代的活水能够激活我们的思想,激发我们的灵感,洗涤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作文变得灵动而富有时代感。
二是训练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实的世界丰富多彩,当我们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并发现某些现象或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时候,我们就能比较深入地揭示事物的规律性,我们的眼界就显得不同一般,我们的见解就会比较深刻,我们的思想就会闪烁光彩。这样,我们的作文水平就有把握胜人一筹了。
三是培育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情感,体悟时代的激情。我们要强调一句老话:要作文,先做人。我们高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的基石。我们如果缺乏对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时代的感受力,缺乏对我们的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正面认知力,我们就无法写出有质量、有分量、有深度的好文章。这是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的。
2017年的高考已经渐渐远去,2018年高考正向我们走来。衷心祝福广大考生,以正确的心态迎接新高考,以有效的策略应对全国卷,以优秀的成绩回报祖国与高堂!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