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培养中“工匠精神”的策略
2017-09-01杜君
杜君
摘 要:“工匠”即为具有工艺特长的人,“工匠精神”就是不断追求工艺精致完美的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核心素养。如何锻造培养高职生具有这种核心素养?这就要求高职校打破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实习操作训练,真正做到把课堂搬到车间,把企业引进学校,充分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我市正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工匠精神 匠士 现代学徒制
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着误区,不少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是着力打造“对口高考”重视文化教育,为高职输送人才,严重违背职业教育初衷,这又如何重振“工匠精神”;還有不少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这又如何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所以要培养“工匠精神”就必须打破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实习操作训练,真正做到把课堂搬到车间,把企业引进学校,充分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
一、“匠士”学位的出炉与“工匠精神”相得益彰
唐山是河北省职业院校发展的基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改革发展工业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早;唐山又是“匠士”的出炉地,首次将“匠”与“士”结合,让两者平起平坐,显然是对传统理念的一次颠覆。授予学生“匠士”学位无非就是告诉学生一个信念:只要你踏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你就是能工巧匠,只要你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你就可能成为巨匠,同时也是为了给职业学校毕业生一个“名分”,社会上有学士、硕士、博士,职业学校也应该有个“匠士”,虽然这个学位是学校授予的,但至少可以让大家知道,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从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孩子并不低人一等……“匠士”的出炉凝聚着学校和企业的智慧,是校企合作的结晶,是探索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的引航标。毋庸置疑,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它可以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从而使职校“充分就业、最佳升学”的办学思路成为现实。近几年来,我市职校始终坚持修炼内功,提升内涵发展,携手企业参与,深化合作的“五度”即宽度、高度、密度、力度、温度,真正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唐山市与时俱进,不断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力量,职业教育一头向农村延伸,一头向城市延伸,创造性地把学校办到企业、把教室设在车间、把技师请上讲台、把教师下到岗位,这种“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做法,开创了我市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开创了我市培养更多“匠士”的新格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匠士” 培养与“现代学徒制”相辅相成
迈入“十三五”开局之年,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显得愈发迫切。要转型升级,创新是核心,人才是关键。从我市职校发展实际来看,我市很多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仿照公司做法,实行学分、奖分、班干部轮训、师徒承诺、卫生值日、老师跟班等管理制度。学生毕业后与公司、社会双向选择,可选公司,也可由公司选择。公司尤其鼓励学员自主创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反哺社会、报答公司、奉献社会。师傅只做常规点拨,精学全靠徒弟悟性和勤思。正所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师徒授学关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市场对模具数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我市职校审时度势创建并打造了模具制造与数控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可是学校专业实训场地严重不足,面对实训设施没处“落脚”的困境,我市创新性地提出借鸡下蛋,打造“企业学校”的构想,便与模具协会对接,与很多有限公司合作,把学校办到企业,在企业内部建教室、寝室、食堂……把公司变成“学校”,学校选派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赴企业管理,保证做到“做中教”、“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的学习情境任务实施,使学生“上学即上班”。笔者亲历了“匠士”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机结合,是见证者也是实施者。毋庸置疑,这种模式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三把”:一是把教室设在车间,学生白天在车间跟着师傅在直观上充分了解模具设施设备的基础上直接学习专业知识,晚上在教室总结一天的收获,并有有关教师结合企业实际和实习过程对其指导,完全做到了“学用合一”。二是把技师及部门经理请上讲台,学生实行定岗轮训。企业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素养培养,选派高级技工利用晚上集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及敬业精神的教育,逐步提升学生踏实做事,低调做人的素养。企业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为每个学生指定师傅,以“师带徒”“一对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三是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转型。目前我市职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是被迫转型,这就需要到企业锻炼学习,因此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在企业进行挂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一流的教师支撑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专业支撑一流的学校。通过“三把”确立学生的“做人底线”,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夯实了学生的“技能底功”,鼓足学生的“创业底气”。多少年来一直延续着“企业学校”的做法,该专业的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为适应社会少走弯路打下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所面临的困境与策略
借助很多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我市高职校机械专业、模具专业可以说办得非常成功。他们是踏踏实实地在做教育、真正是培养有技术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们首先教会了学生做人,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暨“工匠精神”,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我市机械专业现在所做的已经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板,但是即使直接借用机械专业的成功经验,工业职业教育的道路究竟怎么走?如何走出困境?校企合作依旧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首先就是企业参与不积极,学徒制岗位缺乏,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学校积极而企业不积极”,“剃头挑子一头热”。其次是培养成本高。小班培养,一般需要1∶3的师生比例,需要更好的设备和更多的耗材。目前培养一个高职学生的成本大概不到8000元,如果按照现代学徒制培养,成本将近2万元,跟一个本科生相当。最后,制度、规则不完善成为深层次的制约。如果学生在企业学习时出了事,责任如何划分?企业和学校的权责不够明晰,这给学校和企业都带来很大压力。此外,一些职校教师认为,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的教学标准,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如果学校的用人体制、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没有改变,操作起来会很难。要想开创培养“匠士”的新格局,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还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全社会营造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要让职业学校的教师受人敬重,能潜心无忧钻研专业技能,全身心地投身职业教育事业,主动承担职教育人的重任,让我市职业学校的师生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同时找准合作基点和稳定合作关系,朝着培养更多“牌子叫得响、专业过得硬、办学有特色”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03).
[2]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 (16).
[3]徐桂庭.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以工匠制度创造未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
[4]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5]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