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9-01李印川李丹
李印川+李丹
摘 要:高等学校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教学条件和实验室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资源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当前形势下,亟待加快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改革步伐,本文分析了当前在实验室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实验室 建设管理 对策
正文
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效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作用,使得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充分发挥其支撑保障功能,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关键所在。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学校的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智能化,这一新的形势对高校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
1、高校实验室管理与改革内涵
高校实验室管理可分为: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工作管理。在此管理过程中,是通过对人、财、物、信息、任务等要素组成的运行实体进行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2]。高校实验室既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载体,又应该是原始创新和高科技产品研发基地。伴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目标也在逐步变化。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学术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这需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必须深化实验室改革创新的内涵,在实验室建设理念、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方能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管理运行体制,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职称、学历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各高等学校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实验室工作长期被边缘化,实验技术队伍积极性不高。受我国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教辅”人员,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标准等方面与专任教师差距较大。实验技术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培养与激励措施。上述原因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难以留住高水平人才。目前,仍然还有相当多的高校未开通实验系列正高职称评审,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看不到希望,严重地挫伤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安排实验室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未在实验室人员的培训上加大投入,同时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2.2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落实不到位。各高校在充分发挥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方面仍存在问题,如在购置前期缺乏对设备的全面论证,无有效的发展规划,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考核不严格,缺乏竞争、激励机制。部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只用于本校甚至基层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校内外的开放使用不够甚至不开放。目前高校实验室中较少有取得认证资质(如CMA认证),没有取得法定检测的授权,从而导致数据的可信度不高,影响了利用大型设备对外服务的能力。
2.3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滞后于学科发展,沿未健全和完善人才管理新体制[4]。管理制度中对于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界定不清晰,对实验技术队伍岗位设置、安全管理、激励措施等未及时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实验室面对学校多个部门管理,如消防、房屋、设备、人员、经费等,运行效率偏低。
2.4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管不到位,缺少专业人员。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人群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同,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实验室规划建设,实验技术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2.5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部分高校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大多只进行了数据录入、查询统计功能,形式比较单一,未与学校其他信息资源共享,在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中成为信息孤岛,未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3、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对策
3.1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议进一步深化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有效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激发学院与实验中心建设活力,制度制定规范合理并执行有力。
3.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能否抓出成效,关键在于人。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应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内涵建设:可通过加大培育力度,切实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水平;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提升学历学位;探索实验技术创新团队建设,通过老中青传帮带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技术晋升评价标准,开通实验系列正高级评审通道;设立实验技术专项奖励;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用人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動性和创造性。
3.3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应注重统一协调,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明确高校实验室建设准入条件。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安全建设考核标准,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普及,定期组织师生参加环境、卫生、特种设备、安防等安全培训。严控“三废”处置,将学校主体与政府主管紧密结合。
3.4加强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实验室”手段,消除实验室管理工作发展下的人工管理环节,将实验室教学活动、实验室房屋及设备资产、实验室人员信息、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完全实现网络化的数据集成,形成学校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实时互通、业务自动衔接,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满足实验室精细化、多元化发展的管理需求。从而实现实验室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可视化的管理,为实验室评估提供详实数据,为实验室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实验室开放共享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是大学整体实力的体现,做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实验室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势在必行。用新的思维、新的制度提升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不断增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国际竞争力[5]。
参考文献
[1]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4).
[2]牟志平,汪涛.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401—403.
[3]陈咸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03)116.
[4]赵阳,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探索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02)113.
[5]《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05日第5版版名:高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