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学院绿色现代山水校园营造的思考及建议

2017-09-01张庆新唐晗梅马妮覃婕

绿色科技 2017年15期
关键词:校园景观

张庆新+唐晗梅+马妮+覃婕

摘要:指出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校园建设规划进入了崭新阶段,惠州学院金山湖校区规划以绿色现代山水校园理念为出发点进行了营建,现从规划结构、交通功能、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校园建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建设更加生态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山水校园;校园景观;思考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03204

1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建设规模与日俱增,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也形成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校园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因此,校园规划既要重视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又要强调体现地域环境特色,将校园形象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基于此以惠州学院实践现代山水校园理念为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为未来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2 现状解读

惠州学院创建于1946年,办学地址位于惠州西湖丰湖书院,基于办学条件提升的需求,学院1996年开始在惠州市河南岸地区进行新校区建设(即金山湖校区),北接天灶山,南临羊嶂山,西侧与尖峰山为邻,东以演达大道为界,总占地面积2476.1亩,地形环境以低山丘陵为主,山清水秀,绿荫匝地,形成山环水绕之势,空间格局清晰明确(图1)。新校区建设应充分体现现代综合性大学特点,突出开放、人文、绿色的特色,努力创造一个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1]。

3 绿色现代山水校园理念实践——惠州学院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惠州学院金山湖校区场地属于“三面环山一面城”的格局,是呈南北长而东西短形态的地块,城市主干道演达大道位于学院东侧。校园规划之初受地形格局的限制,校区内主要功能区域如教学区、办公区等分布于北侧居中地块,将生活区散布于西南侧地块,以期发挥场地最大效用。

通过对金山湖校区的实地踏查研究和现场采访调查,基于生态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对校园规划结构、交通功能、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4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校园环境建设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

3.1 规划结构分析

依照现有条件及与周边城市道路的关系,校园规划分为北、中、南三苑,北苑以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科研区、景观区为主,中苑以体育运动区、生活区为主,南苑以生活区为主,校园主干道贯穿东西,穿插三苑,是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主要的联系通道。

校园功能性结构布局不合理,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距离较远,住在南苑公寓的学生需经天桥,到达教学区上课约2 km的路程,因此学生多数选择以自行车和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代步,从侧面加重了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同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中苑运动场地与教学楼、公寓楼以及叶竹君图书馆相邻,彼此之间活动干扰较多。南苑生活区服务性空间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物质生活需求,设施亟待改进。

3.2 交通功能分析

由于金山湖校区仅有东侧毗邻城市干道演达大道,因此学院主要出入口均设于东侧,校门主入口位于场地东南方位,聚贤大道贯穿校园东西是主干道,正心路与诚意路连接聚贤大道,是教学行政区域的主要道路,但是由于校园功能布局的问题,校道虽较宽广,但是有些路段在上下课时段受人流與车流的影响较大,易产生交通堵塞,这一现象在中苑与南苑的道路特别严重,有些路段的坡度设计不够合理,如教工餐厅附近道 路坡度过大(图2),对于行走来说缺乏舒适性,有些路段转弯角度设计较不合宜,如少康楼附近道路转弯过急,坡度过大;有些路段缺乏人行环境,人车混行易产生交通事故。此外,校门口前广场承担部分停车功能,而一侧是7路、3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这些对于校园内外交通环境都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受地域环境限制,整个校园内并无通畅的环路,并不符合最小耗费理论,在山水校园营造过程中,应合理解决陡坡、拥挤等不良因素,才能更好地改善利用环境,从而为师生服务。

3.3 建筑设计分析

学校建筑根据原有地势情况进行建设,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入口广场为核心建立学术交流中心组团、金山湖体育馆组团、教工宿舍组团等,而新建旭日科技大楼位于该区域,未来将成为学院地标性建筑;第二部分以旭日广场为核心,建设有叶竹君图书馆,以旭日教学大楼——田家炳教学大楼为主的教学区建筑组团,田径场等场所的复合型空间;第三部分以少康楼——中苑餐厅为核心,其周边建有学生活动中心、中苑学生公寓组团、南苑学生公寓组团等。

校园建筑规划基本尊重地形现状,利用金山湖校区不规则地形格局的特点进行营建,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功能性建筑组团,但建筑设计整体规划存在一定问题,建筑形式缺乏统一性,功能布局问题凸显,新建建筑现代感较强与学校原有建筑格调相去甚远,如新建旭日科技大楼形式与学术交流中心建筑组团并不协调(图3),而以旭日广场为核心的建筑组团亦存在同样的问题;此外校园内园林建筑多采用黄色琉璃瓦顶等古典建筑风格,如丰湖书院亭、聚秀亭等形制努力寻求与西湖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但体量位置都存在不合理之处,从而导致与山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只有将建筑空间、体量与风格之间的问题处理好,才能使校园空间序列明确,进而塑造统一和谐的建筑空间形态,而且还应该提炼惠州学院校园文化内涵与特色,将其转化为建筑语汇应用在未来的校园设计之中,更好地弘扬展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2]。

3.4 景观设计分析

金山湖校区原有基地环境以山地为主,地形脉络与空间格局较为明确,河桥水横穿校园,形成天然的山环水绕之势,良好的山水格局为山水校园的营造奠定了基础。现状地貌繁茂的植被,周边高低起伏的山脊线丰富了校园景观层次,要将校园建设成开放共享性的绿色空间,对于绿化环境的投入必不可少,先期建设已初见成效,聚贤大道的两侧高大挺拔的大王椰行道树俨然成为校园代表性景色(图4),诚意路的海南红豆、小叶榕在炎炎夏日为师生提供了浓荫,旭日教学大楼与田家炳大楼之间的绿地已成形,以“丰湖园”与“山晖园”为中心构成校区内两大绿核,为师生交流学习活动提供了条件。

然而,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环境现状,部分山体环境遭到破坏,水系也并未合理利用,此外,对使用者的环境需求理解不够深入,绿化配置缺乏层次,因此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如旭日广场本应是学生活动主要区域,由于景观设施投入较少,绿化设计布局问题,形成大而不当的空间环境,现今广场的主要用途成了停车场,既不美观又不合理,而“奔向21世纪”的雕塑尺度与周边环境相比,差异悬殊,较难成为广场的主要标志物,应该适当协调两者的比例关系;校园内主要的水体蓬瀛湖的设计存在问题较多,首当其冲的下渗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导致湖面较难维持一定水位,硬化的驳岸环境完全疏离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的亲水性,周边绿地空间逼仄,不能够为师生提供合宜的滨水活动空间;山晖园设施陈旧、规划不当,竖向设计并未发挥其山地环境之优势,作为学院内较大的绿色空间未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惠州学院绿色现代山水校园的营造理念应该秉持着校训“阆苑储英,人竞相学”的精神,建设具有现代、开放、人文、生态特色的共享性空间,力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人工环境的建设应当以师生的工作生活规律为出发点,满足师生的需求,为其提供交流活动空间;与此同时注重体现学院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使校园文化蕴含于自然山水的景观格局之中,另一方面寓教化于校园环境之中,使莘莘学子在无形中感受到人文科技魅力之所在。

4 绿色现代山水校园景观营造建议

4.1 因地制宜,树立生态校园的形象

绿色现代山水校园要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协调,将惠州学院金山湖校区看作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依托原有山水环境进行园林营建,因地制宜,对山形、水系的梳理要从生态性的角度考虑,同时不断丰富景观层次,创造蕴含中国人文精神与自然山水意境的校园景观。

4.1.1 重视地形地貌特征,利用现状规划营造

金山湖校区内以低山丘陵的地形为主,校园设计中应注意因山就势,合理进行坡地景观的营造,突出场地内竖向变化丰富的特点,避免对山体大规模破坏性开挖。对已经破坏或开挖形成的陡坡采取台地型布局的方式处理,保证安全的同时兼顾美观的特征。

以丰湖园为例,“丰湖园”作为校园内重要景观节点之一,山水环境的营造尤为重要,丰湖园小山临近蓬瀛湖一侧山体陡峭,不利植物附着生长,无法固土护坡,雨季来临,水土流失严重,可采取台地式布局方式或设置挡土景墙的方式来解决。小山毗邻峻德路一侧山势舒缓,新建旭日科技大楼场地对山体有一定破坏,弱化了小山的形与势,应通过植物改造来使其丰茂充盈,现有黄花风铃木、洋紫荆的种植初见成效,但植物规格稍小,树形稍差,且均属于落叶树种,冬季景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应适当补植树冠饱满的常绿乔木品种,如龙眼、荔枝、芒果、菠萝蜜等,在群落配置上更加丰富,同时体现出岭南地区的特色。此外聚秀亭体量略大、停车场地暴露等问题可以利用植物进行美化遮挡,在未来改造中应予以考虑,借此强化丰湖园小山之势。同时,第二教学区备用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与坡地结合营建,减少对山体环境的损坏。

4.1.2 再塑滨水交流空间,恢复生态缓冲绿带

水系作为校园内重要的景观资源,是现代山水校园营建的必备条件。设计过程中应保留并利用水系环境,塑造舒适的滨水空间,为师生提供交流活动的场地[3],尽量减少直立型硬化驳岸。基地原有水系较为丰富,部分在建设初期被填平,除第二教学区备用地外,校园水体目前尚有“两湖一溪”,即蓬瀛湖、山晖园水塘、河桥水,但三者都存在滨水空间局促、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图5)。

以蓬瀛湖為例,蓬瀛湖位于丰湖园处,面积不大,呈狭长型水域,是校园内核心水景,其周边设有环湖道、亲水台阶、聚秀亭等设施,但绿地促狭,空间类型单一,并未发挥滨水空间的最大效益,硬化驳岸隔绝人与水之间的互动关系,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此外,蓬瀛湖下渗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处理,所以未来蓬瀛湖改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于湖底漏水问题可以采取人工铺设防渗膜的方式解决,降低周边标高扩大汇水面;第二,多种方式的驳岸处理,以自然草坡入水的形式为主,同时结合亲水台阶,滨水平台等硬质方式;第三,水生植物的种植,美化水岸环境,如千屈菜、再力花、慈姑、花叶芦竹等品种,恢复生态型滨水环境。

4.2 巧于因借,营造山水景观学术轴

以旭日广场为核心的环境作为校园中心区,由建筑、蓬瀛湖、运动场地围合而成,是学校的重要文化形象的代表,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校园内学习与工作活动的主要场所,基于地形现状特征与规划格局的条件下,应着重营造体现其学术氛围,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型的现代山水景观学术轴。

校园中心区空间层层递进,连续而丰富,“羊嶂山-河桥水-叶竹君图书馆-旭日广场-旭日教学大楼-休闲景观空间-田家炳大楼-天柱山”这一系列的空间组织既应该注重地形地貌的应用,又要保证其环境安静氛围及良好的交往场所。

羊嶂山区域尽量保护原有植物,对破坏区域进行恢复;河桥水由于上游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倾倒引起河道污染,可以同政府部门协商治理问题,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图书馆周边绿地由于建设多年及人为破坏,功能已经退化,图书馆北侧运动场地应改变其功能用途,以休闲型绿地为主,同时注重小型交流空间的营造,以现有高大的榕树、结合狐尾椰、旅人蕉、鸡蛋花、红车、黄金榕等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丰富场地竖向(图6);旭日广场与聚贤大道过渡空间较为急促,应采取多种处理方式,绿坡、草阶、大台阶等多种方式结合,注意无障碍通道的设计,旭日广场空间利用率较低,应扩大两侧绿地面积,利用林下空间停车,对于退化的草坪及长势较差的树种进行移植,“奔向二十一世纪”雕塑可拆除移至山晖园同校园内其他雕塑进行雕塑专类公园营建(图7);旭日教学大楼与田家炳大楼之间的绿地应将下层植被进行梳理,同时适当增加硬质空间作为休闲场所;田家炳大楼与山体之间的绿地应注重课间使用,以绿色庭园型空间营造为主。

中心区的构建应采取多种造景方法,将其打造成具有多层次、序列式、共享性等特点的园林生态空间,更好的为师生学习生活服务。

4.3 化零为整,重塑书院之文化氛围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型思维的人才,现代高等教育院校已由内向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共享式空间,作为第二课堂校园环境既应具有优雅安静的气质又要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对于学习氛围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校园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日常教学科研活动需求,还要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汇的交往空间。

校区在今后改造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巧借地形进行广场空间的组织,满足不同的功能,入口广场作为交通集散地,注重形象的提升以及整洁度的保持,旭日广场功能定位为仪式性庆典广场,可以作为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中苑生活区广场改造用作学生日常交流空间(图8),丰湖园及山晖园环境条件较好,硬质景观的完善及软质景观的优化,是游赏休闲的较好场所;第二,精在体宜,旭日教学大楼、田家炳大楼、化工楼内部的庭院空间较小,应为师生提供课余休憩的地方;第三,对于连接不同建筑群间的路径作为过渡的空间,应该注重两侧植物群落的层次,同时景观灯具的选择应该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

4.4 分步实施,倡导校园可持续发展

金山湖校区依托周边山体作为校园背景,除巧妙借用周边环境,更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以第二教学区建设为首。第二教学区建设先期景观设计以现有环境为基础进行适当改造,水体、绿地应适当保留,与建筑之间交相呼应,对施工过程中破坏的环境基地予以恢复,对远期建设项目,现阶段可采取开敞式草坪为主,使校园空间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5 结语

现代化教育的校园环境是对课堂教育的拓展,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既要满足校园育人功能的需求,又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校园环境营建是追求人与自然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和谐”,惠州学院金山湖校区建设目前存在一定问题,如忽视现状山水环境、景观体验性较差、空间层次无序、植被群落不丰富等,未来建设中,应从生态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校園景观进行改造优化,真正意义上将其建造成为一座现代化绿色山水校园,与惠州市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共同发展,使惠州学院真正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城市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胡 洁,吴宜夏,韩德森.福州大学新校区环境规划[J].中国园林,2006(9):21~26.

[2]何镜堂,邓剑虹,涂慧君.弘扬地域文化 创造生态校园[J].城市规划汇刊,2002(5):42~45,80.

[3]陆东芳.环境心理学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13(4):169~173.

猜你喜欢

校园景观
大学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与研究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