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老村长”
2017-09-01乌耕
乌耕
“老村长”是戏称,所以我加了引号。其实,这位发小从没做过官,也没读多少书,但在我眼中,他是我们村最有水平的人。
发小的小名叫菖子,当然,这个“菖”字是我瞎猜的。根据是他还有个弟弟叫林子,似乎是要组成一个植物系列。农村的小名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北方的“换”或南方的“招弟”,一听就知道是女孩。但也有大量小名千奇百怪,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在农民眼中,越低贱的生物生命力越强,所以很多小名,就是随便到野地里拾来的。
菖子的母亲去世时,他七八岁,林子只有四五岁。死了人是很热闹的,在寂寥的乡村,所谓“看出殡”很像是过大年。家里一下来了那么多人,又有鱼又有肉,林子很兴奋,自己似乎也一下重要起来,于是充满期待地对小伙伴们说,今儿不热闹,明儿也不热闹,后日才热闹。
那时的丧事,要停灵三天才出殡,所以第三天是丧礼的高潮。
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世界观。
童年最大的不幸已经降临,但他感觉在过节。
人们形容一个孩子衣衫褴褛时,习惯性的表达是“像个没娘的孩子”。根据我幼时的经验,没爹的孩子与常人无异,但没娘的孩子一搭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人类的生物性遗产之一,雄性更热爱攻城略地和播种,而母亲才是家的主体,呵护幼子是她的本能与天职。
在我记忆中,冬天的菖子永远戴一顶带有双耳的皮帽子,也永远是一件“光腚棉袄”。这是家乡的语汇,不穿内衣而只穿一件棉衣,就叫光腚棉襖。正是盛产鼻涕的年龄,而衣袖是最便捷的手帕,所以菖子的两只棉袖,宛如能划火柴的铁衣。那时,他的三个姐姐尚未成年,棉衣是不会拆洗的,今年穿过一扔,明年天一冷,扒拉出来继续穿。
菖子曾送我一件礼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烟袋,通体都是纯铜的,系一次性铸成,光可鉴人,无论看上去还是用手把玩,都小巧而精致。在那个匮乏而粗糙的年代,如此精致的东西很少见,所以我当宝物一样保存了很多年。菖子为何送我如此“昂贵”的礼物,而我又如何成了孩子王,这其中并不复杂的逻辑关系,是我多年以后才明白的。
幼时我特别淘气,打架神勇,我老娘的评语是,一张永远也闲不住的嘴“像是牛皮做的,怎么说也说不烂”。论年龄,菖子小我四岁,按说是没有“资格”入伙的,因为一件叫人眼前一亮的“投名状”,他从此经常跟我们在一块厮混。由此看来,无论孩子还是成人,人性的软肋其实差不多,而糖衣炮弹永远是有力的。
我的另外一个发现是,能力越强的孩子,越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儿,而那些特别窝囊的男孩,则会跟女孩玩儿。成人世界其实也一样,越有水平的人,越渴望交往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而臭棋篓子总爱找武大郎。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或许不能说明所有的人,但无疑是深刻的。四岁的年龄差距,对孩子而言不啻于一座高山,但菖子很轻松地跨越了。
不过,菖子学习一般,念完中学就做了赤脚医生的小跟班。那会儿,学习优劣并不重要,而赤脚医生却可以很轻松地挣工分。
我们村的第一任赤脚医生,是菖子的一位本家哥哥,此人非常精明且能吃苦,是阉猪的高手。赤脚医生是当时非常牛的新生事物,但全村找不出一个有医学背景的人,阉猪毕竟还沾点边,于是成为不二人选。不过,阉猪是有现金收入的,所以这位本家哥哥便想带带菖子而自己相机而退,好继续他那更有油水的阉猪事业。
对菖子有更多了解乃至兴趣,是我大学毕业以后。在所有发小中,成年后还一直有交往的人,只有他一个。原因可能很多,比如我们的老爹都曾闯过关东,再比如他跟我大哥来往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伙很幽默很智慧也很爷们儿。
说一件寻常小事:喝酒。
每年爹娘的生日,我都要回去,而菖子也从来不会缺席,身份介于东道与客人之间。这种酒宴,不喝酒不热闹,但一喝多会更麻烦,因为当下的人际关系,不新不旧不伦不类,利益死结很多,意气之争很多,不喝酒大家还装一下,一喝多就会凶相毕露,开口骂人甚至动手打人的概率很高。所以这样的场合,我从来不敢多喝,最多象征性地敬几杯酒,能跟我配合默契并把控大局的,只有这位发小。按说,他的酒量并不是很大,但总能审时度势,让一场酒宴张弛有度。我的表兄弟中,很有几位酒量惊人且力大如牛者,有时较劲,你不喝是不行的,这时菖子会一气把一大杯酒一口喝下去并迅速择机“落荒而逃”。据说,他有时一进大门就倒在地上,甚至鬼哭狼嚎,但在大门之外却从来不会失态。
不喝酒的人,单调而乏味的人,总端着笑脸而阴着算计别人的人,不失态很正常。但豪爽的性情中人,一个很爷们儿很有色彩的人,不失态就是水平了。从这几十个生日宴上,我见识了这位发小的不简单。另外,菖子出自一个我们村最大的家族,举凡婚丧嫁娶或分家析产甚至婆媳不和,出头露面的都是菖子。我们村的村干部,一直很为大家诟病,所以呼吁他出山的呼声很高,但他只是笑笑,从来不接茬,这也成为我一直戏称他“老村长”的由来。
《红楼梦》中有个著名的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的世界,无论世风厚薄,也无论是海内市井还是海外唐人街,永远都是个人情世界。世事洞明一直是我追求的,而人情练达则是我的短板,甚至有一种排斥或不屑。但从这位发小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非常奇妙的组合:练达而不虚伪,圆润而不油滑,豪爽而不刚猛,睿智而不世故。
菖子跟媳妇的关系,同样有趣且耐人寻味。
他娶了个俊俏的小媳妇,最大的特点是精明而能干。我们村离县城六七里地,很多年轻媳妇在一中门前卖煎饼果子,在这支队伍中,菖子媳妇永远是挣钱最多的那一个。人们戏言,这个媳妇,就是偷大粪,也要比别人多挖两勺。
更叫人称奇的是,小媳妇不仅卖煎饼果子,家务活加地里的活,她也几乎全包揽,菖子只是农忙时才帮帮媳妇,下一回地很像是领导视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丈夫或下地或进城务工,像奴隶一样劳动,但在家里却没有一点话语权,媳妇让立正决不敢稍息。
在这样一群丈夫的包围中,菖子就很有些鹤立鸡群。
所谓两情相悦,所谓柴米夫妻,很简单也很复杂。一个似乎一直“游手好闲”的人,一个从来就没有多少挣钱欲望当然也没挣多少钱的人,在族中和村里却很有威望,在家里更是“一票否决”。这很有些匪夷所思,甚至像个奇迹。比如农村的养老问题,已经令人欲哭无泪,很多老人被众多儿女榨干后扫地出门,但人家菖子的做法很简单:“单干”——自己一个人养,而媳妇也毫无怨言。弟弟来争“养老权”,哥哥说,你缺心眼儿,我怕你养不好。
这在我们村绝无僅有。
菖子的老爹,活到96岁无疾而终,也算创了我们村的纪录。有一回闲聊,问及他们父子的相处之道,菖子的回答令我吃惊。他说,老爷子经常一天都不说一句话,所以他们父子从来不交谈。麦收的时候,估摸着儿子快回来了,老爷子会泡上一壶茶,但等儿子进门,茶在但人已经走了。
如此含蓄的表达,对于一位农民父亲而言,真的很奢侈。
人是如何形成的,从生理到文化,从微观到宏观,是我一生痴迷的题目。梳理这位发小的成长史,我发现有两点是重要的。其一,菖子虽幼年丧母,但他有三个姐姐,有一位从来不会训斥儿女的父亲,加上他很小就干赤脚医生,故此他虽饱经贫困生活的磨砺,但他的世界里不乏温暖,更享用大把的自由与闲暇,而这是成长的沃土。其二,如果说我们村还有个鼎鼎望族的话,就是这个家族。仅从名字上就能见出某种底蕴:祖辈五兄弟分别以建筑物命名:亭台楼阁轩;父辈中出过两位大学生,是我们村“文革”前仅有的两位大学生;菖子这一辈是个“春”字,抛开事功不说,仅看名字就不同凡响,比如“春早”“春秋”“春枝”。小时候,一个“早”字一个“枝”字,曾令我百思不解,及至读大学以后,才发现这些名字都起得相当有水准。
当然,任何一个人的形成都像一个谜,如果可以像拆钟表一样,每一个零件都能拆下来用标尺量,则人就不复存在,灵魂更无所归依。在这个意义上,先天禀赋是个基础,比如生有慧根,比如仁心宅厚。菖子的一位堂弟,跟菖子是一块光着屁股长大的,后来做了省内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很多人劝菖子去弄点生意做做,比如承揽工程或者承包食堂,人家菖子说,咱笨手笨脚的,干不了。
这是自爱,也是洁癖,更是高贵。
我想,人的心智成熟,人的内在成长,人格的自我完善,本质上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