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冷暴力不容忽视

2017-09-01

祝你幸福·知心 2017年8期
关键词:伴侣暴力精神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又叫“冷暴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只有在身受其害时才会发现难以忍受。受虐者不确定能否获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被大事化小,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虐待的手法一般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伴侣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伴侣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是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解读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事实上,大多数案例的受虐者过去都没有自我惩罚的倾向,之后也不曾出现。这种不完整的分析会加深受虐者的罪恶感,完全无助于寻找出路、逃脱受束缚的环境。

不愿放走旧情人?

虐待手法在离婚或分手时很常见,最初并不被视为病态,但因其持续重复且单向,最终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在分手的过程中,原本隐藏的虐待冲动浮出水面,释放为狡诈的暴力,当自恋的施虐者感觉猎物正在逃走时,暴力就会登场。例如在公司门外等着对方下班、每天不断打电话、直接或间接地恐吓威胁。

受虐者很少懂得利用法律自救,施虐者却靠直觉就能部署必要的操控计划。在离婚诉讼中,伴侣的虐待行为可以证明责任在对方,但是讥讽影射会留下罪证吗?原告必须以事实证明所控诉的罪名,但精神虐待的言行要如何举证?施虐者迫使配偶采取法律行动,却又以证据不足为由让形势对自己有利,这种案例非常多。法官也不清楚两方谁是谁非,就只能打安全牌,不持特定立场。

当儿童成为受害者

施虐者以间接精神暴力的方式想要摧毁的对象大多是配偶,祸延子女。子女因为在现场,又不愿与被害的母亲或父亲断绝关系,于是也成了受虐者。孩子被当作“那个人”的孩子而受到攻击。在这场与孩子无关的冲突中,他被召来当目击证人,连带承受所有加诸受虐者的恶意。而受虐者无法对施虐者正面抗议,就会把所有压抑的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直接虐待表现为父母有意或无意的拒斥。父母的理由是:这么做全是为了孩子好,目的是管教小孩。然而实情则是认为孩子扰乱了父母的生活,因此要把孩子的内在摧毁,父母才能得救。

受到虐待的孩子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们会令父母失望、头痛:“那个小孩很难教;他什么都学不会,你只要一转身,他就会给你搞得亂七八糟!”

施虐的父母在意的无非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孩子之所以令人讨厌,可能因为他在有问题的父母关系里所处的特殊地位(意料之外的孩子要为不情愿的婚姻负责),也可能只是他与众不同(有某种疾病或学习障碍)。他一出现就会引发父母冲突,于是他就成了必须教训和纠正的对象。

由此形成一种荒谬的循环:父母责备子女笨手笨脚,反会使他们更不灵光,距离父母的理想越来越远。孩子不是因笨拙而被贬低,而是因被贬低而变得笨拙。拒斥他的父母总会找到理由(尿床、成绩不好),来为这股暴力倾向开脱,然而暴力的成因在于孩子的存在本身而非孩子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这种精神暴力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给孩子起可笑的绰号。莎拉忘不了15年前,她年纪还小时,父母叫她“垃圾桶”,因为她胃口很好,每顿饭都吃得一干二净。后来她体重过重,不再是父母的理想女儿。父母不但不帮助她控制食欲,反倒试图加倍打击她。

有些孩子天生在某方面比父亲或母亲强得太多:太聪明、太敏感、太好奇。父母为掩饰自身的不足,便抹杀孩子最大的长处。对孩子的成见隐藏着暴力的性质:“你这孩子一点用也没有。”结果孩子真的变得愚蠢、古怪、讨人厌,父母就有很好的理由不善待他。父母打着管教的幌子,浇熄了自己欠缺但孩子拥有的生命火花。他们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孩子无法评断父母。

不过在任何情况下,孩子感受最深的是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或者就只是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他们对令父母失望、让父母颜面无光、不如父母期望的那么好这些事实倍感愧疚。孩子会满怀歉意,一心想要弥补父母的自恋情结。然而这注定会落空。

怎么办?

受虐者可能会为保护自己而以暴制暴,且这种诱惑十分强大。我们强烈建议受虐者不要自暴自弃。

1.调整应对方式 受虐者应认清虐待的过程,并明白不应自己负全部责任,再来是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把罪恶感摆在一边。受虐者必须放弃容忍到底的想法,并相信所爱或曾经爱过的人的性格中显露出了对自己而言很危险的部分,所以自己必须自卫,不要为其所害。通常来讲,有第三方在场是最好的办法。通过第三方,间接接触,可以让受虐者争取时间想出正确的回应方式。

2.行动 由于受到掌控,受虐者到目前为止一直过度委曲求全,现在必须改变策略,坚决行动,不畏冲突。受虐者的决心会逼得施虐者摊牌,打破恶性循环。把危机摊在众人面前,也许因此看起来像施虐者,可是他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促成改变的唯一方法。

3.心理对抗 为了从心理上对抗虐待行为,外界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只要有一个人表达信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使受虐者重获信心。真正有价值的支持来自于陪伴、提供帮助、不做评判的人。

4.法律介入 有些案例只能靠法律干预才能得以解决。客观地运用法律,可以让外人看清事实真相,并向虐待行为说不。

猜你喜欢

伴侣暴力精神
反性别暴力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萌趣伴侣
亲密关系可以激发欲望
拿出精神
封闭自己的伴侣,到底在害怕什么?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