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戏曲不朽
2017-09-01孙希涵
孙希涵
作为学生,吃饭睡觉是日常,偶尔用作业小添波澜,朝六晚九的生活令许多人怀疑人生的意义。所幸我在饭饱茶思之余遇到了戏曲,它与写作一起,为我的生活点上了灯光。
作为不擅长于记录生活琐事的写手,许多难得的素材因此流失,创作源头也一再枯竭。幸而在初二时我接触到了戏曲,为吴梦川老师的儿童文学作品《尖叫的海棠》所倾倒,全书线索之一的昆曲引發了我对戏曲的热爱。“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的这段话在当时的我心中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使我不禁赞叹中国古戏曲的美妙,一篇拙劣的读后感也应之而生。
后来学习压力加重,再加上成绩下滑,对戏曲的探究也渐渐不了了之。直至考上高中的那个暑假,张国荣的《霸王别姬》不仅让我迷上了这个英气男子,更是将埋藏于心中的那份对戏曲热爱的火苗重新引燃,熊熊之态不可阻挡。从京剧到昆曲,我开始在电脑上探索各类剧种的魅力。令人遗憾的是,正月里老家附近本有越剧演出,但因与上学时间冲突而没去成,至今对戏曲的认识仍停留于网络上的文字与视频,还有印象中儿时老家的几场戏剧。但也靠着这点认知,戏曲文化在我的文章中经常被提起,仅一折《霸王别姬》,就衍生出了三篇相关文章,戏曲对于我创作的启发可见一斑。
戏曲的精华在于其措辞,不少名句为今人所传诵,《桃花扇》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宝剑记》的“生逼做叛国红巾,做了背主黄巢”,《思凡》的“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太多太多的名篇名句,简直可以成为我的创作灵感库。且抛开古风、故事新编题材不谈,单从一句台词、一个举手投足、一场声泪俱下的演出就可以大做文章,再加之从前的“冬皇”孟小冬到现今的“小冬皇”王佩瑜,她们的事迹也为我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此感谢她们。
可悲的是,随着当今科技发展,戏曲已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从事戏曲文化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向那些仍为戏曲奋斗的演员与幕后人员致敬,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戏曲保存到现在,才能使我们享受到这般视听盛宴。
写作的青春路上,遇到戏曲是我的幸运,希望我能通过写作将这种幸运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乃至国学,而不是存在于“脂粉胭黛”的肤浅层面上。戏曲带给了我创作,我也愿用创作来回报戏曲。唯愿,戏曲不休亦不朽。
【主持人语】
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而许多作家,也都受了戏曲的启发,进行文学创作,例如李碧华的《霸王别姬》、毕飞宇的《青衣》等等。本文中,作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讲述了戏曲给予写作的灵感,很有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