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职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的作用
2017-09-01李瑞春
李瑞春
摘要:文明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养成广大中职生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文明礼仪一般是指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们,受其地区经济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思想、修养、能力的外在表现。
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当代中职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中职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可见,对当代中职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文明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文明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文明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当代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学生一般都遠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事实上,在校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一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二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形成一些心理障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懂得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诚信真挚的原则。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其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他就会被社会中的人视为“异端”,而受到人们的排斥。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那么,对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学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深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它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交礼仪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养成广大中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方向,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贾光祖 《谈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课程教育研究》, 2014(31):36-37.
[2] 李冬梅《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5).
[3] 周辉艳《谈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知识文库》, 2015(2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