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2017-09-01郑夏天
郑夏天
当钢琴清朗的声音缓缓流过耳畔,我闭上了双眼,感觉自己踏入了一片混沌,然后这片混沌漸渐消散,眼前是音符绘成的风景。
我反复地听德彪西的《月光》,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名曲。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不那么强,通常能欣赏到的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美感,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让我为之一振,可以说,是《月光》让我发现了自己对于画面感的偏爱,而在写作过程中也更倾向于达到使读者身临其境的目的,而不是气势磅礴的说理一类。
德彪西的音乐就像莫奈的画,没有清晰的轮廓线,没有非常明确的阴影,有的是对色彩的细腻运用,对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月光》清淡朴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静谧的草野,是远处隐匿在黑暗中的树木。此时,月光如洗,洒在屋前的小径上,洒在亭亭倚在门口的少女身上。《月光》作为音乐艺术,是耳朵欣赏的艺术,带给我最强烈的自然是情感上的冲击。但它的旋律带给我的画面感却是让我久久回味的,在音乐本身已经流走后,让我难以忘怀。而文学,不像影视剧作品,不是视觉直接的盛宴,但却少不了画面感。好比若干年后,就算我不记得《倾城之恋》的白流苏,甚至不记得张爱玲,我还会记得穿着旗袍站在白家公馆里的那个女人,那种风情依然十分动人。
《月光》引领着我,轻轻地、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似梦,又似真。我所要做的只是闭上眼睛,伸出手,就能走进那个世界。在文学里,带读者进入笔者的世界是很高的境界。《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就让人有这种奇妙的感觉。我不能说出他用了什么手法,但我的确看到了,听到了。这就是罗曼·罗兰带读者走进的良夜。
我很偶然地试图去了解德彪西,听了他的《月光》,从此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或者说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仍然对音乐鉴赏一窍不通,但我很珍惜音乐带给我的灵感。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并无隔阂,因为美与美本就是相通的。
我仍会在安静的星空下听一曲《月光》,让音乐带我走进那温和的良夜。
【主持人语】
文章在一种静谧的美中娓娓道来,一曲《月光》带来眼前的美景与内心的舒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艺术之间的交融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框架,与其说作者试图通过文字传递《月光》的美,不如说读者走进了作者笔下《月光》的美。音乐,也是写作的一大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