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补缺漏 一材可多用
2017-09-01余伟
余伟
近期,论述文写作训练已经让我的学生将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从罗列道理到滥用材料,随处可见逻辑的不合理。写作,看似只关乎语言,实则大多指向思维问题。我所面对的学生,从一所学校走向另一所学校,不曾在社会上打磨过,一切责任便都还归于老师。
除了思维的缺陷,罗列道理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素材匮乏的隐忧;而滥用材料,看似与之相反,实则仍产生于对手头素材的浅知,或者无觉。所以,对这一类学生,我提出了精选材料并熟谙材料,争取一材多用的要求。
张爱玲说:“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布置了积累方面的具体任务后,我又特意选取了几个运用方面的典型例子,条分缕析,期望有志于提升论述文写作水平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一、觅渡
【片段一】
卡尔维诺曾说:“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他在科学研究的家族中深思,究竟何者更能改造这充满弊病的社会。他选择了突破,在个性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在论述文《压抑个性必然带退时代》中,学生陈俊帆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提出了观点后便援例证明。
材料来自我们为学生编辑的“每周阅读”,卡尔维诺专题中有一篇散文——《卡尔维诺让我疯狂》,节选如下: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那般复杂精致。
正是这些东西让我觉得卡尔维诺充满了魅力,而我第一次读到便爱上了其中的一句话。我想重复一遍:“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我并不认为卡尔维诺在此对自己从事文学表达了一种悲观,恰恰相反,他表现得无比坚定。他宁可得不到自己所热爱的家庭的尊重,也要从事文学,为此他不得不声称自己是败类。
当然,卡尔维诺这句话足够吸引人,但放在此处,前前后后的文句和“个性”“共性”关系模糊。没有找好一个让材料和观点发生直接联系的点,便会使得论述文“阐释”这一步因基础不稳而难以正常迈出。而“究竟何者更能改造这充满弊病的社会”一句与卡尔维诺无关,与本文亦无关,干扰了主要意思的表达,必须去除。
假若材料和观点是河流的两岸,由此岸渡往彼岸,便完成了论述的过程,否则,材料和观点仍然互不相干。如此,须寻到一艘船,或者一座桥梁,船儿拴在哪里、桥梁架在何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此例中,“个性”一词就是具体的落脚点,写出卡尔维诺这里的“个性”指什么,他的选择与本文观点的契合之处是什么,便是寻到了渡头或者桥基,阐释才可以开始。
【片段二】
卡尔维诺曾说:“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他的家族中只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是受尊重的,而他却在十几岁《通往蜘蛛巢的小径》发表之后即显露了文学创作的天分,从此一发不可收,艺术上日臻完美。当强大的家族共性力量拉着他往科研方面前行的时候,他选择了逆向打破,在个性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面批之后,小陈将片段一修改,写就了片段二。这里,通过对“共性”的明确陈述,突出了“个性”即卡尔维诺在小说创作获得初步成功后,坚定地选择了与家人相反的人生之路,和本文的主要观点“压抑个性必然带退时代”在关键概念上已严相契合。片段二基本符合了写作要求。
二、行舟
【片段三】
卡尔维诺曾说:“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他的家族均在做着“高雅”的探索,而他向着更高的视角迈进了一步,更能改造美丽的世界,我想还是文学吧!那能叩击人的心灵的动人的文字。
一辈子的文学之创,以更深的内涵暗藏于作品,让读者一目读懂,便是一种通往高雅的深刻造化。我想,这才是创作之美。
还是这个学生,还是来源于卡尔维诺阅读专题中的材料,但文章已经变成了《不失高雅,得以不躁》。关于艺术风格“高雅”和“通俗”的选择,小陈在题目中就给出了回答,这是全文的闪光点,也是他在写作方面的有意追求,值得肯定,但是该部分的论述从“高雅”出发,却迷失了方向。
第一段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第二段却止步于“美”的评价。在由“高雅”和“不躁”作为两岸的河流之上,“美”是水中央的岛屿,借助有效的交通工具,再使上一把劲儿,才可以到达彼岸。另外,因本文在考场内匆促完成,语意能够传达,语句却尚未通顺,必须点明,警醒。
小陈是一材多用方法的积极践行者,依照老师针对性的指导,他又进行了思索,修改。
【片段四】
卡尔维诺曾说:“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他的家族均在做着“高雅”的探索,而他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了一步——更能改造世界的,我想还是文学吧!那些能够叩击人的心灵的动人的文字。
一辈子的文学之创,以更深的内涵暗藏于作品,让读者欣然领悟,便是一种通往高雅的深刻造化。我想,这才是创作之美,影响一代代人,而思想者隐身历史的帷幕之后,微笑。
材料丰富的含义使其本身具有无限的被开发性,对于写作素材匮乏的学生,一材多用实为可行,有效。但运用材料之時必须带着由此岸渡往彼岸的任务感,不是把自己记住的那几句话转述完毕就好,像片段三,“美”和“不躁”之间仍然横亘着半条河,而片段四,“美”和“不躁”之间加上了一个时间的概念——“永恒”,便舟行顺畅,直通彼岸。
阐释过程犹如借舟行路,建议手握双桨,且眼盯前方,任务清晰,目标明确,方能材尽其用,文章因之熠熠生光。
三、靠岸
【片段五】
简单的幸福
①我不得不承认,追求简约降低消费,会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经济学很浅显的道理。
②幸福的很大成分与包容心有关。你若连自我都难以包容,怎么容得下一个社会?
③你在消费,痛快一时,再消费再次痛快。在心理学上,这称作短效快乐。可怕的不是时间之短,而是多次以后削减的快乐比例,它也约等同于幸福,是呈指数比例削减的。在你以为别人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时,别人已经近乎没有快乐了,还成功地带动了你的浮躁。渐渐地,你连自己都无法包容,幸福快速地远去,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④推崇简约,为的是换来一个还未被虚无包围,一个完整的你。
⑤包容自己,是获得幸福的简单途径。
⑥卡尔维诺曾说:“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他的生活,便是简约的代表。一支笔,一张纸,一双察明世道的眼,足矣,当为这个世界改造,是打算通向更好时。用简约的事物创造出无限的创作魅力,我想,那一定是舒暢而又幸福的。
⑦世界的科技精彩,让某些人难以适应起简约来。欲望吞噬着最美的青春。我说的便是手机,说的便是那些无法控制自我的人。急于获得大量的信息,也是一种不简约的表现。他们大多被信息的丰富所束缚,以致难以专一某件事物,从而难以获得深究的简约乐趣。包容自己内心那简约的空白,寻找它,释放它。高尔斯华绥也曾探究人类心灵的最本质,思忖当时社会的浮躁。在《品质》一文中,格斯拉的靴子不杂含大工厂那般的暴利,不也是另一番简约吗?高尔斯华绥出身富贵,可他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探索着人类根本的幸福。“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物质的丰裕充实,是极为短暂的,而精神享受,脱离杂物而取得的,却是永恒的。
⑧深陷奢侈的人中,他们的包含心越来越窄,令人恐惧的是,他们已经无法包容进简约后的自己了。
⑨用你心中仅存的简单与包容,净化已经受污的虚无心灵。即便你是白,那是黑,无须害怕。
⑩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真正的幸福属于谁。
仍然是这个学生,仍然是来源于卡尔维诺阅读专题中的材料,但这回文章的题目乃“简单的幸福”,此文获得了该次考场作文的高分。谈缺点,的确还有很多,比如对“简单”“简约”未加辨析、第七段层次不够分明等等,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材多用的技巧在小陈的写作实践中已得以熟悉并提高。如果把“简约”和“幸福”看成是阐释的起点和终点的话,第六段的内容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还是借助于那个渡河的比喻,觅渡,行舟,那么靠岸之时如能不仓促,稳妥、扎实些,则文意可以传达得更其坚实,深远。
【片段六】
卡尔维诺曾说:“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他的生活,便是简约的代表。一支笔,一张纸,一双察明世道的眼,足矣,当众多人心为这个世界改造,便是他打算通向更好境界之时。用简约的事物创造出无限的魅力,我想,那一定是舒畅而又幸福的。而用精确的自我认知、欣悦的自我接纳来对待正在从事的工作,那舒畅和幸福定然又加上了好几倍。
在老师的建议下,小陈对第六段又稍加修改。改后的文字,于对比之中显现出选择的自主性,呼应上一段的关键文句——“包容自己”;结尾用“自我认知”“自我接纳”来拓展,升华,论述既落到实处,又不呆板拘泥,且有发散性的思想火花迸射,比起原文的表达,力度更大、分量更重了。
论述文写作,材料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材料的运用若不得法则更为糟糕。本次指导,意在让学生明白:三思补缺漏,一材可多用,写作复修改,功夫纸面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