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2017-09-01熊芳芳
熊芳芳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叫好者有之,忧虑者有之,雀跃者有之,哀号者有之。据说有双胞胎学霸断网三年备战高考,结果遇上“互联网+”的作文题,真是令人崩溃啊。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社会,与时代脱节,简直就是自取灭亡。路边炸臭豆腐串儿的小商小贩都用微信支付了,据说乞丐讨钱(给零的还是给整的您随意)都用二维码了,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概是行不通了。
有人说,以前的作文题容易套作,现在的作文题,几个名言警句几则典型素材包打天下的做法已经吃不开了,要写好它须得博学深思。现在的作文命题导向,更有利于博览群书、关注社会、善于思考、见解独到的学生。作文不再聚焦于学生的“小我”,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去关注和思考社会与“大我”。
也有人说,今年的作文题过于政治化和时事化,围绕国家意志展开,可发挥的空间不大,易写难工,容易导致“新闻联播体”。如果平时对时事的关注与积累不够,在短时间内写出800字绝非易事,即使写出来,也是虚情假意。被宏大叙事绑架难以写出走心的话,所谓理性思辨不过是在人云亦云的逻辑架构中揣测命题人意图而已。最好的作文还是引导学生关注修身明德爱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教授说:“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l),不足主要有二:一是相对忽略了农村孩子的见闻与感受,毕竟多数关键词,还未进入过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二是立意的预设很明显,只能从正面写,否则难得高分,这就大大限制了考生自由思考的激情,尤其那种本来可以纵论中国、快意人生的考生,因为受制于一种颂歌式的思想结论,必然在作文中束手束脚,难以尽兴……会出现大量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
然而,我要提醒你的是,作为一个考生,在高考考场上,你没有时间去“嫌弃”任何一个题目,评论作文题出得好或不好,那是老师们和专家们的事儿,身在考场的你,容不得半点杂念和一丝犹疑,你得把作文题当作你的亲妈,就算她的某些方式是你不喜欢或不认同的,你也必须接受她,“理解”她,成全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一切服从她,你也可以带着爱和尊重去质疑她,引导她,说服她。为什么必须如此?很简单,面对你不喜欢的对象,你无法进入角色;面对你不喜欢的事情,你无法做到最好。
为此,你得寻找她的亮点,发现她为你敞开了一个怎样的空间,明确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你的自由度有多大。
譬如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的亮点很明显:有时代感,开放度也较大。对当下的高中生来说,总不至于无话可说。就算是农村中学的考生,要在这12个关键词中选出三个来也不算什么难事。而且,它很能考验学生的逻辑与情怀、知识面与观察力、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核心任务定位要清楚:“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你所认识的”,这一定语很重要,讲述你自己所认识的中国,一定不能是官方的腔调、媒体的口吻,一定要从你自己鲜活的生活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的角度去呈现。同时,还要明确读者对象:“外国青年”,首先,“外国”提示了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正是可以“做文章”的空间,因着差异,他们会对中国的某些现象有不解,譬如广场舞,这种不解的可能性,正是我们在文中可以设计展开的空间,我们可以拿美国的街舞和中国的广场舞作一个联系比较);其次,“青年”又提示了读者对象的另一特征:他们充满了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你的同龄人,容易沟通,大家感兴趣的点会很有默契,所以你要尽量换位思考,揣摩对方的心理,找准他们的关注点,以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最后,要明确你写作此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帮助他们“读懂中国”,所谓读懂,就是帮助他们对中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有相对中肯的认识,如果能让他们爱上中国,当然更好——不过,要把握好分寸,避免写成刻意做作的颂歌,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性情的文字,才能真正感染到读者,如果弄成了硬塞给路人的王婆卖瓜式的小广告,文章的品位就降低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三个关键词如何挑选并有机组合,十二选三,有很多种角度和可能。如何挑选,由你决定——你想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也就是说,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指写字画画作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晋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诗人、画家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意思是因此文意(或曰立意)源于作者的构思,作品的语言又受文意(或曰立意)支配。可见,立意是作品的源头与发端,是统领整个作品的旗帜与坐标。立意是作品的灵魂,语言是作品的血肉。
也就是说,你所挑选的三个关键词,应该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它们的经纬交错,能够编织出一个你要呈现的中国。你可以在整体把握這12个关键词(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蓬勃生长的中国)的基础上,先将这些词作一个归类整理,相似的、相关的、形成对照的等等,譬如——
相似的组合:一带一路、长城和高铁(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开放姿态);
相关的组合:大熊猫、京剧和广场舞(中国的多元文化),高铁、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中国的现代科技);
形成对照的组合: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吃在中国)、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一带一路和长城(开放姿态)、京剧和广场舞(雅俗文化)……
这些组合的内部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你可以在这样的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心中为你所认识的中国勾勒一个轮廓,初步确定自己要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也就是明确自己的立意,然后确定你要选择哪三个关键词。
明确立意,选定关键词之后,就可以进行文体方面的创意构思了:是讲一个故事呢,还是写一封书信呢,抑或是写一个剧本呢?是写一篇抒情散文呢,还是跟外国青年探讨某方面的问题,或者共同畅想未来呢?
立意和文体都确立之后,就可以下笔了。最后的成品,能见出高下的,主要看內涵的丰富深刻和语言的精致流畅了。行文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言授于意”,也就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由文意(或曰立意)决定,一切语言都要为表达主题(或曰立意)服务,要惜墨如金,八百字的篇幅容不得我们说废话,你要一字千金,阅卷老师才可能一掷千金。
再看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眼看到这么多材料,是不是头都大了?
淡定,别慌。先看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些名句进行筛选并重新整合,结合自己的感触和思考来写一篇文章,并在文章中“合理引用”自己筛选出来的“两三句”名言,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或者与时俱进,创新解读,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让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至于如何“引用”,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是间接引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可以引用名句借以搭建思路框架,可以借助引用名言生发议论亮出观点,也可以结合故事和案例引出名言作为结论。引用名言能使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丰富生动,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引用的名言与自己的思考熔于一炉,本身也能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思维品质。
明确题目要求之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再多的材料,都不可能没有内在逻辑联系。要相信命题人的智商,他们不会给你提供一堆杂乱的稻草。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头绪。
只要是多个材料或者多个元素,我都会让我的学生从中寻找相似、相关或相反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的审题,在看清题目要求后,第一步仍旧是在整体把握所有材料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
整体把握,也就是宏观解读,我们会发现,这六则材料从丰富的角度和层面呈现了中国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古今传承,这些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典名句,或整饬或随性,或豪迈或温婉,或抒怀或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故园情怀、坚持自我、志存高远、使命担当、独步千古等丰富内涵,涉及“自我”成长、故园情怀、“大我”担当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直观地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与生生不息。
接下来从主题内涵的角度,对这六则名言进行归类整理。
①③⑥有相关的主题内涵:“自我的成长”,这种成长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自我肯定的信心、否定权威的勇气。
④⑤⑥有相似的主题内涵:“大我的担当”,这种担当需要豁达的胸襟、开放的视野、放眼天下的雄心、百川汇海的蓄势、直面现实的态度、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勇气、否定权威改天换地舍我其谁的霸气。
②④有相反相成的主题内涵:“好男儿志在四方”(“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志存高远和“月是故乡明”的故园情怀。余光中曾说,一直被称为“乡愁诗人”让他有点烦。他解释说,乡愁固然很美,可是乡愁也不一定是绝对正面的价值,因为一个人一离故乡就发愁、想家的话,有可能这个人没有出息。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的训示,他应该在外面有所贡献,有一番功劳,使得他的故乡因他而自豪,远远胜过他回到家里守株待兔。他说,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个人得不到发展,也阻碍了故乡的发展。人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长,根要努力往下扎。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也说过:“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处”确认了“故乡”。一个人的远方情结与故园情结是相反相成的,他的离开,让他对故乡的回望具有了更深更美的内涵。生命行走的浪漫与精彩另存为美丽的乡愁。乡愁是行走的证据,是对生命的重构,也是对故乡的重读。它赋予生命以成长的意义,也赋予故乡以深刻的内涵。从这个层面来说,毛泽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走出韶山的毛泽东曾发出“我自欲为江海客”的豪言壮语,然而他始终满怀对韶山父老乡亲的深情眷恋,对韶山青山绿水的不尽依恋。1910年,他走出韶山时给父亲留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韶山,他在《七律·到韶山》中这样写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他所抒发的诗情,不是个人得志的“小我”之情,而是一个革命者重温革命征程、缅怀革命先烈、喜看家乡巨变的“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的“大我”之情。
在这样的归类整理的基础上,你可以确定你的作文立意了。明确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确定你要选择的两三句名言。明确立意,选定你要引用的名言之后,就可以进行文体方面的创意构思了:故事新编、议论文、散文、小说、剧本,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就可以放胆下笔了。
不得不再次强调内涵和语言,这要靠平时丰富的积累和大量的练习。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大意是,要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识,要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从而透彻地观察理解,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这些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光明日报》《华西都市报》《齐鲁晚报》等大量媒体自称“神预测”,“命中”今年高考试题,其实就是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与时代接轨,关注时事,关心社会民生,是现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最后说说全国卷II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年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几乎是没有任何审题障碍的,然而它很有区分度。这个区分度主要从“恢复高考40周年”而来。题目所给的这一背景元素,显然意在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为了更清楚地梳理题目所给的这段文字的脉络,我们可以把它进行拆分。
①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③想当年,1977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④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年的高考考场上……
这样的拆分,化整为零,可以更清楚地看见题目的导向。
①是高考对国家与社会的意义,②是高考对时代、个人与家庭的意义,③是高考在当年作为时代拐点的意义,④是高考在今天千军万马的风景。
从题目所给材料的每一处用词,我们都应该能够察觉到命题者的倾向:倡导正能量。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集体记忆或个人情感的话,最恰当的莫过于“豪迈”。所以,不要在作文中叫苦,不能抱怨,不能批评,你可以呈现各种“苦战”,也可以表现一些真实的体验,你可以有偶尔出现的小灰心甚至大沮丧,但骨子里必须是不放弃不抛弃,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决心与信心。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个题目——应该说我不喜欢被“正能量”,不喜欢一切的被“预设”、被“暗示”、被“规范”。
我喜欢思想自由。就算是亲妈,干涉我的思想自由也不行。
全国卷Ⅰ的那个“中国关键词”好歹还没表现出明确的倾向,自由度和弹性还是比较大的。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我最喜欢,它在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同时,也关注人性,所以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松弛度,它让人类的心灵有一个栖居之所。这个“恢复高考40周年”的材料实在是密不透风,令人窒息,它不给你自由呼吸的空间,直接全面预设了你的立场,你只能豪迈地唱着赞歌,或者唱着战歌,斗志昂扬步伐铿锵地跟随千军万马去挤那个独木桥。
好在,你们对于高考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总有话可说,再怕写作文的学生,这次都不必担心写不够800字吧。然而要想写成精品或者极品,恐怕还得费一番心思。还是尝试努力克制我对它的憎恶,给你们提供几个思路吧。
纵向思路:写你爷爷、你父亲的高考故事和你自己的高考故事,以时代记忆来表现高考提供机遇、奋斗改变命运的主题。
横向思路:写你爷爷在1977年成功地通过高考博取了精彩人生,而跟他同时上山下乡的同学,却留在农村扎根成家了,某个机缘巧合,二人重逢,彼此差点没认出来,他们已经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就像中年迅哥儿和中年闰土一样。(哈哈,笑哭)
双线思路:写你和你的初中同学,在不同的高中学校,经历着相同的高中生活,奔赴相同的战场,期待有一天能在相同的大学重逢。关于未来,你们做过很多梦,每个梦的答案都不相同。
辐射思路:以高考为核心原点,以纪实手法描绘大量镜头辐射开去——教室里的,寝室里的,夜晚被子里和卫生间里的,清晨走廊上和跑道上的,老师办公室里的,晚自习铃响后的,中午留在教室里的,黑板上写着画着的,空气中飘荡着的,夜晚梦里的……制造电影的效果,用画面去冲击读者的视觉和神经。
糖葫芦思路:从你刚刚诞生时(离高考大约还有6205天)开始讲述你的故事,然后上幼儿园(离高考还有5110天),再然后上小学(离高考还有4015天),接着上初中(离高考还有1825天),后来终于上了高中(离高考还有1065天),现在你坐在了考场上(终于与高考零距离接火了),每个阶段用一个画面来描绘,用距离高考的天数串起你的人生,表达你的思考,或许也是很劲爆的创意哦!
高考有点小沉重,所以你的文字越发要显示出生命力,活力充沛、朝气蓬勃的生命是美的,青春的力量能引爆全场,清新明快自信率性的文字会让阅卷老师在一片虚情假意的赞歌和令人疲倦的战歌声中眼前一亮,犹如清风拂面!
所以,其实,不要叫苦不要叫累,始终还是对的(谁也不愿意做别人的垃圾桶,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只不过,你的“正能量”要显得自然,不刻意做作,要清新脫俗,才是止于至善的。
总的来说,能不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还是要看你是否拥有自由的灵魂。鸟儿的翅膀拴上黄金就飞不高了,心里总想着取悦于阅卷老师,得失心太重,就难免媚俗,迷失真性,文章反而一脸不堪,不好看了。
鉴于篇幅,其他省市的作文题就不谈了,道理是一样的。意在笔先,笔随心动。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