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人口变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2017-09-01阿拉塔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

阿拉塔

(赤峰学院 教师发展与培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蒙古族人口变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阿拉塔

(赤峰学院 教师发展与培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根据目前各项统计数据显示,蒙古族人口在数量上,以及分布格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民族学校学生生源的减少;出现单亲、留守儿童等问题,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据此,本文从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入手,剖析蒙古族人口变化及其原因,对蒙古族人口变化引发的蒙古族教育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蒙古族;人口变化;民族教育

蒙古帝国的兴旺和衰退影响了蒙古族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区域,蒙古族走向世界各地,蒙古高原接纳了众多民族和种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蒙古族约1000万人,其中我国境内蒙古族人口为598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河北、青海等地.其余散布在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省市.蒙古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分布区域最广,人口流通最频繁的民族之一.

研究蒙古族人口变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有助于蒙古族克服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有助于其他民族解决类似问题.

下面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进行分析.

1 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变化概述

阿拉善盟总面积268461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22.8%,为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最大的盟.如今的阿拉善盟沿袭解放前夕的行政建制包括“阿拉善和硕特旗”(简称阿拉善旗或阿旗)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简称额济纳旗).现在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属于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旗属于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阿拉善地区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47年的调查显示,阿拉善和硕特旗全旗人口共为32000余人,蒙古族约占65.7%,计21000人左右,汉人约占34.3%,计11000人左右.①1949年阿拉善地区总人口有34110人,1950年34652人;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候增加到36752人;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增加到75087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143360人,其中蒙古族为34681人,占总人口的24.19%;②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总人口231334人,蒙古族为51784人,占全人口的22.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6879人,增长27.2%;蒙古族人口增加120人,增长0.27%.

从上述信息得知,阿拉善盟的人口不仅在数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民族构成上也发生了变化.

除此之外阿拉善盟的人口在空间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进程促使牧民流入城镇,使阿拉善盟的人口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从阿拉善盟城乡人口分布情况看,阿拉善左旗城镇人口从2004年直线上升,2012年已达到全人口的52.57%.

表1 阿拉善左旗城镇人口变化表③

阿拉善盟民族结构的变化和蒙古族数量和居住空间的变化,使得阿拉善盟蒙古族的教育意识,城市和牧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蒙古族学校学生生源减少,不得不执行学校布局调整,牧区蒙古族中青年的城镇化和“陪读”使多数牧区老年人口比例偏高,出现大量单亲,留守家庭.这种人口格局严重影响了蒙古族学生和家长的身心健康,给民族教育带来了诸多影响.

2 阿拉善盟人口变化的原因

从阿拉善盟人口变化情况反映出,解放后阿拉善盟人口变化的幅度很大,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阿拉善盟自古以来属于人口迁移比较频繁的地区.人口迁移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阿拉善盟地广人稀、社会稳定,决定了很多移民迁来居住.再加上本地区位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蒙古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成为藏传佛教传教士和信徒往来的主要经过之处,自然迎来了藏、蒙、汉、满等民族迁来居住.

人口迁移包括人口迁入和迁出.从广义的人口迁移而言,包括迁入阿拉善盟的人口和从阿拉善地区迁出的人口变化.但本论文注重阿拉善盟内的人口变化状态.因此,所指的人口迁移是从外地迁入阿拉善盟的人口和阿拉善盟内的迁入和迁出状态.

从阿拉善盟人口迁移情况来看,该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

1.蒙古族的不定居游牧习俗.但上世纪60年代开始阿拉善盟蒙古族大体上从移动游牧转型为定居放牧,人口迁移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2.人口的城镇化.其原因有学校布局调整,国家禁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和当地居民的自我意识.

3.迁来开发阿拉善天然资源人口的增多.就古拉本矿区而言,现有20多家煤矿企业,流动人口达7000多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居住在巴彦浩特镇的奇石生意者就有上千人,其中包括外地居住于此地的和从阿拉善盟各旗县的来该地的人群.

4.难民迁入.在艰难的三年中,从外地流入阿拉善盟的人口已超过本地住民的数量.1950至1951年,由于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谋生较易,甘肃、陕西、宁夏等地的人口不断迁来.两年共迁入2101人,比1949年增长148.3%.1953至1958年,因工作调动、婚姻关系等原因,共迁入17230人,平均每年迁入1014人.1959至1960年,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造成移民大量涌入.两年间共迁入38953人,平均每年迁入19476人.1961年,迁入2541人.1966年,迁入10347人.④

3 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变化和民族教育

3.1 阿拉善盟人口的民族构成变化和民族教育

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在数量、民族构成上发生了变化.就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数量变化而言,阿拉善盟的总人口数量从1949年(34110人)到2010年(231334人)增加了约7倍.蒙古族人口数量从1947年(18666人)到2010年(51784人)增长了3倍,这组数据不仅包括阿拉善盟境内蒙古族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包括从外地流入的蒙古族和成为蒙古族的汉族.1956年阿拉善旗蒙古族人口18452人,是建旗当初(1697年)人口的三倍半以上.增加的原因除了从有外旗迁入的蒙古族(主要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革命初期逃避来的及从乌兰察布、伊克昭两地流入的),也有民勤等地流入的汉族.汉族流入阿拉善地区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投旗”或“随教”入旗籍成为蒙古族.第二从民勤等地流入的汉人童工,当牧工或做其他营生多年,同主人关系好,本人又正派老实的;经过当地蒙古人收养为子或弟,并做保向“札萨克”申请批准,即可入籍,变成蒙古人.⑤

翻阅历史数据,在此期间汉族人口的增加远远超过蒙古族人口的增加,阿拉善盟从蒙古族为多数的地区变为以汉族为多数的地区,即民族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阿拉善盟的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影响.由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迁入阿拉善盟的汉族越来越多,阿拉善盟的各蒙古族学校开始招收了汉族学生,变为蒙汉合校.阿拉善左旗豪依尔呼都格苏木小学是典型的例子.该校从1960年开始开办了汉文班,成为蒙汉合校.之前的汉族儿童都以蒙文授课升学.

直到1979年以后,阿拉善盟开始了蒙古族学校分设.很多蒙汉合校的蒙古语授课班分成了蒙古族学校.虽然蒙古族学校的分设对民族教育而言确保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从此蒙古族学生慢慢流向汉族学校,蒙古族学校出现了生源危机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民族语言文字的范围过窄而出现的“蒙语无用”思想也许占很大比重.

图1为阿拉善盟蒙古语授课学生在在校蒙古学生中的比例变迁图.从中反映出蒙古族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比例从1980年开始一直下降.从上世纪末开始,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总体上看,现在只有40%的蒙古族学生在用蒙古语授课.这说明阿拉善蒙古族在校生中只有40%的学生会读写自己的母语——蒙古语,其余60%的学生不懂自己的母语.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流失和母语的丢失已成为阿拉善盟蒙古族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图1 阿拉善盟蒙授小学生在蒙古族在校小学生中的比例

3.2 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居住空间变化和民族教育

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不仅在数量上也在构成上有了变化,在居住空间上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安居乐业”是每个人的理想.蒙古族的居住地区和环境的变化对民族教育带了众多影响.

在《西蒙阿拉善旗社会》中,对20世纪40年代的阿拉善旗蒙古族居住方式有这样的记载:“阿旗蒙民之住屋,从前为便于游牧移动生活之故,皆就水草适宜地带搭设帐幕,其由来甚久,特称之为“蒙古包”.惟今蒙古民渐趋向汉化,亦多农耕者,住蒙古包者减少.而改住无楼之土屋者日多.”⑥阿拉善蒙古族的传统居住方式,即居住地区和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解放前夕开始的,即从利用传统的蒙古包,游牧生活逐渐变为使用土屋,定居生活.

阿拉善盟蒙古族的居住地区和环境随着阿拉善蒙古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发生了变化.从上世纪末开始,阿拉善盟的部分牧民响应“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政策从牧区搬迁到了城镇,阿拉善蒙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转型.就孪井滩而言,截至2009年从阿拉善盟三旗迁来居住的牧民就超过6000人.2007年以来,阿拉善左旗利用“扶贫移民工程”从哈什哈地区来巴彦浩特居住的移民累计328户1151人,其中2007-2008年向巴彦浩特镇巴彦霍德移民新村搬迁206户735人,2010年向西城区都兰花园搬迁67户228人,2011年向雨露花园搬迁55户188人.据了解,都兰小区占地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解决和改善了9个苏木镇608户1878人的住房条件差问题,其中安置少数民族406户1195人.雨露小区占地面积9.79万平方米,现已入住贫困牧民952户.共1560户来自牧区的牧民在这两个小区里居住.这只是阿拉善盟政府统一迁来居住巴彦浩特和孪井滩的一部分住户.据不完全统计,阿拉善盟从牧区迁来城镇居住的蒙古族已超过一万人以上,其中包括自发在城镇买房居住的人,占全盟蒙古族人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为44635人)的四分之一.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阿拉善盟蒙古族的居住地区和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有两所学校,即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幼儿园和孪井滩九年一贯制学校.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幼儿园成立于2007年11月,它的成立结束了孪井滩地区农牧民孩子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但不接受蒙语授课儿童.此地的蒙古族想把儿女送去只能用汉语授课,放弃蒙古语.如坚持蒙语授课只能送往阿拉善左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的蒙古族幼儿园.孪井滩九年一贯制学校是阿拉善盟最大的“九年一贯制”蒙汉合校.2013年末在本校就读的学生共702名(小学472名,初中230名),其中蒙古族学生59名(小学生38名,中学生21名).⑦这个所谓蒙汉合校的蒙语授课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8%,可见蒙语授课学生的稀少.学生的蒙语语言环境只限制在教室中.

蒙古族人口居住空间的变化,给民族教育意识产生了影响.这也给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一定的影响.

4 对策和建议

本文调查过程中,一位奋斗在阿拉善盟民族教育一线的教师对笔者说:“阿拉善民族教育的基本问题不在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投资,也不在教师和师生,而在阿拉善蒙古族人口的减少上”.以下从如何缓解和解决蒙古族人口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4.1 应对蒙古族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创造蒙古族男女青年共同建立家庭的机会.社区必须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服务手段创造蒙古族男女青年互相认识和交流的平台.相亲,联谊,网络征婚等.

2.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首先,蒙古族家庭要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女实施母语教育.再次,国家和自治区要对二胎实施有关优惠政策,比如降低儿童医疗费,学费等.其次,创造良好育儿环境.比如社会治安,保育等.

3.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在阿拉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执行生态移民政策有所难免,为了解决蒙古族人口空间的变化的负面作用,有关部门必须确保蒙古族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比如建立蒙古族集中住宅区、交流活动中心等.

4.2 应对蒙古族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为了确保蒙古族学生生源,首先要确保良好的育儿环境促使蒙古族妇女要二胎,使蒙古族人口增长,保持蒙古族学校学生的来源.再次,利用政策提高蒙古族蒙古语授课意识.比如蒙古授课学生提供工作和学习便利.使蒙语授课学生能有蒙语使用地方.此次,对家长进行教育,苏醒家长的民族意识,促使儿女接受母语教育.

2.为了优化民族教育质量,增加民族教育投资,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软件上改善民族学校的势力.使蒙古族家长和学生对民族教育充满信心.

注 释:

①②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盟志[M].包头:方志出版社,1998.219.

③阿拉善左旗统计信息网(http://www.azqtj.gov.cn/News_ View.asp.NewsID=540),2016-08-13.

④阿拉善左旗政府网(http://www.alszq.gov.cn/news_view. asp.newsid=2895),2016-09-10.

⑤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196.

⑥陈国钓.西蒙阿拉善旗社会.阿拉善盟旗志史料(阿拉善盟文史专辑),1987.23-24.

⑦阿拉善盟教育体育局发展规划与财务科.阿拉善盟2013-2014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汇编,2013.

〔1〕阿拉善盟政协教卫文体人口发展计划生育委员会,阿拉善盟教育体育局.阿拉善教育百年记忆(1882-2010)[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阿拉善盟教育体育局发展规划与财务科.阿拉善盟2013-2014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汇编.2013,12.

〔3〕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3.

〔4〕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盟志[M].包头:方志出版社,1998.

〔5〕阿拉善盟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阿拉善盟旗志史料.阿拉善盟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1987,6.

〔6〕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8〕崔成学.朝鲜族人口变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6.

〔9〕阿思根,刘海池.论当代城镇蒙古族居民社会结构变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1.

〔10〕焦克源,王瑞娟.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效应分析——基于内蒙古孪井滩的田野调查 [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5.

〔11〕焦克源,王瑞娟,苏利那.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效应分析—以内蒙古阿拉善移民为例[J].西北人口,2008,5.

G75

A

1673-260X(2017)08-0223-03

2017-02-16

本文系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特别项目“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项目“阿拉善盟蒙古族教育变迁调查研究”(MZWHD2014-03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阿拉善盟蒙古族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阿拉善盟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思考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